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全新目標和重大任務。如何看待建設農業強國,把握其科學內涵,以什么樣的路徑來推進,值得關注與思考。
建設農業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偉大艱巨基礎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具體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戰略舉措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這不僅是由中國基本國情所決定,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證明了的一條規律。我們百年大黨追求中國現代化的偉大歷程中,中國農民作出了特殊貢獻。在革命年代,毛澤東同志找到了一條以農民為主力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鄉村革命道路,實現了民族解放,讓中國站起來。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支持農民包產到戶改革,發展鄉鎮企業、個私經濟、民營經濟的中國式“鄉村改革”,讓中國富起來。在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主抓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顯然,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農業強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基礎工程。
全面把握建設農業強國的科學內涵
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開創性的偉大工程和偉大事業。我們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精神,要從著眼于中國基本國情和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內涵和特征要求,來全面系統準確把握建設農業強國的科學內涵。綜合分析建設農業強國的內涵是農業必須達到“十二強”。
農業高質量生產和保供能力強。在任何年份都能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生產供給,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產品普遍建立標準化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讓消費者吃得安全營養,同時也能滿足全國人民不斷增長的對多樣化、品質化農產品的需求,構建起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農業科技創新和支撐能力強。國家有強大的農業科研教育力量和農業科技研發推廣隊伍,有完備的農業科研教育體系和強大的農業科技企業,糧、棉、油、生豬、禽類等重要農業種業技術和種子生產供應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農業科技貢獻率持續提高。
農業機械設施裝備的研發生產供給能力強。農業大田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農機裝備能適應平原、山區、高原、草原、旱地、水田不同作業需求,也能滿足不同經營規模的大中小農機配套需求,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農機裝備上得到普遍應用。
農業基礎設施、農田水利保障和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強。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水利灌溉體系完備,農田旱澇保收能力強,國家和地方有強大的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應急設施裝備和隊伍。
農業生態化綠色化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在農業發展中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農業生產環境持續保持良好狀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循環經濟在農業中廣泛應用。
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強。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系完善與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進程相適應。專業化規模化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農場、農業企業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合作、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的聯合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農產品流通加工和綜合利用能力強。農產品貯運和農產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產后加工體系、貿易體系和市場體系發達完備,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斷提升,農產品貿易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產品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
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能力和農業投入產出能力強。農業成為高效益、高效率、高投入、高產出的現代產業,務農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等多種功能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國家對農業政策調整和保障力度不斷增強。國家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全面落實在行動上,國家對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增強,對農業調控能力不斷強化,國家財政用于三農投入比例持續加大,各級黨委政府把三農是全黨和全國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普遍落到實處。
國家以法律來保護和保障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依法護農”“依法興農”力度不斷增強。農業法、鄉村振興促進法以及一系列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依法護農、依法興農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國家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農業生產者賴以生存發展的鄉村發展能力和服務農民美好生活的能力強。國家持續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得到改善,鄉村普遍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持續縮小,美麗鄉村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的能力不斷增強。
農業和農村對全體農民共同富裕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創新創業和增收致富的門路不斷拓寬。農民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和人文素養不斷提高,農業成為務農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高效產業,美麗鄉村發展美麗經濟的條件越來越好,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成為農民共同富裕的可靠經濟依托。
以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業強國建設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礎和基石,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我們黨的文件首次將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整體提出,這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出發作出的新判斷、新要求。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必須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要求,就是既要全面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廣大農民群眾對現代化美好生活的追求、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又要體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等五個文明協調推進的要求,要與時俱進體現新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趨勢,體現數智化、生物化等新科技革命興起和城鄉融合化、產業融合化等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就是要全面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地方特點。因此,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主要有五個方面內涵特征: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產業現代化、農村社區現代化和農民人的現代化三農現代化融合共生共建的命運共同體。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是個有機整體的概念。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高質高效是農民共同富裕和生活現代化最重要的經濟支撐。
農業產業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生產力現代化的標志,農業產業現代化必須體現“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走經濟高效、生態綠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人力資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農村是農民生活的社區,也是農業生產的區域空間,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都是農村區域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農民人的現代化則是以人為本和以人民發展為中心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的本質要求,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然要包含農民文化素質和文明素質現代化的要求。因此,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首先應該是農業產業現代化、農村社區現代化和農民人的現代化的三農現代化融合共生共建的命運共同體。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生產高質量、生活高品質、生態高安全的“三生”融合共生的社會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要從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和五個文明協調推進的現代化的特點出發,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體現農業農村生產發展高質量、農業農村生活高品質和農業農村生態高安全相互協調和有機統一的要求。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都體現規模化、集約化、全產業鏈化、多功能化和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全面提高的生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農民生活要體現共同富裕和文明進步的生活高品質的要求,還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高安全的要求。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特別重要的位置,堅持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使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真正成為生產高質量、生活高品質、生態高安全相統一的共融共生的社會共同體。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三產”融合發展的經濟共同體。生產和經濟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和關鍵因素。新時代的農業農村經濟現代化必須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現代化的舊框框,現代農業必須堅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思維,是橫跨一二三產業覆蓋農林牧副漁生產、加工、營銷各環節的全產業鏈的現代產業體系,并且以農村廣闊空間為發展空間的現代農村經濟,應該是城鄉產業融合、三產融合、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融合的多種新經濟新業態融合發展的經濟共同體。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數字化新技術、綠色化新技術和生物化新技術,“三技”融合的科創共同體。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順應新科技革命興起的潮流,特別重視數字化技術的全面應用,促進數字化技術、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生產、鄉村治理、公共服務上的全面賦能,使數字化成為浙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耀眼星光。同時,綠色低碳技術、生物技術也要在生產、生活、生態各個方面全面應用,使浙江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較高的科技含量,成為“三技”融合的科創共同體。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民主體、政府主導、市場主推的“三力”融合建設共同體。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協調發揮好農民主體作用、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主推作用,農民群眾和集體經濟組織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主體和享受主體,必須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最重要的內生動力;各級政府也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必須堅持“五級”書記抓農業農村現代化、政府各部門齊心協力抓;同時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推動建設的,因此,必須很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要適用市場機制手段促進城市資本、技術、人才、消費“上山下鄉”,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大新動能,使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三力”融合建設的共同體。
(作者顧益康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蘇玉婷系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