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標。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縱觀人類社會現代化歷史進程,能否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將為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選擇全新現代化道路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一、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繞不開的一個難題。歷史上不少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忽視農業農村發展,導致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大量失業農民涌向城市,現代化進程因此受阻。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對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認識和把握,確保中國現代化進程順利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也是客觀規律”。中國超大的人口規模決定即便城鎮化率達到70%也仍將有四億多人口在農村,這是中國現代化不能忽視的客觀現實。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這就決定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既要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鄉村振興戰略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優先任務。經過艱苦奮戰,到2020年底,中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保障了農村貧困人口和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中國式現代化是包含農村人口在內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的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這將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鄉村振興戰略是篇大文章,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要戰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地區差距這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攔路虎”,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持續推出更有力的舉措,讓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鄉村振興戰略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
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搬的經驗。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下更大功夫,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這意味著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在鄉村的生動體現。
“五位一體”統籌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的一條新道路,是在吸取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有益成果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超越。這條現代化道路的偉大創新之處就在于,強調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這條現代化道路,在建設高度發達物質文明同時也強調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創造人民日益美好生活,能夠有效避免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西方現代化道路引發的經濟危機周期爆發、政治斗爭日益激化、社會動蕩不安、精神腐朽衰敗、生態環境危機等嚴重社會問題。“五位一體”統籌推進豐富了人類現代化的內涵,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必將引領更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現代化夢想。
三、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全黨,“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西方國家的敵視和封鎖,面對國內一窮二白的落后局面,中國共產黨從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現實國情出發,經過反復探索確定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的基本方針,領導中國人民踏上了現代化的豪邁征程。雖然經歷一些嚴重曲折,但我們仍然依靠農業農村農民的大力支持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大幕。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依靠農村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城鎮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廣大農民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們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連年豐產,農民連年增收,農村總體和諧穩定,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為中國推進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支撐。與此同時,面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步伐跟不上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的客觀現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也深刻認識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內發展新階段新變化,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舉措。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確保國內國際雙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幾億農民同步邁向全面現代化,能夠釋放出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農村將為國內大循環提供巨大資源和市場空間。毫無疑問,農業農村農民將再次為中國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強勁內生動力,中國必將依靠自身和平發展再創人類現代化歷史上的新奇跡。
(作者程治強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學基地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鎮企業導報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