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兼及當時的鄉村建設實踐,重點介紹1920年代陳翰笙領導的無錫等地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
本文認為:我們現在的大多數農村調查,就調研方法來看,尚未達到陳翰笙近百年前的水平、廣度和深度。
一、中國最早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
(一)鄉村建設的萌芽
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并無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
據徐勇教授(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名譽院長)及其團隊的研究,中國最早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從較嚴格意義上講是由國外學者率先發起的。第一個調查中國農村社會生活情形的,是美國傳教士史密斯(A.H.Smith,中文名為明恩溥),在山東、河北等省農村布道四十余年的同時,兼作中國農村田野調查,1899年寫成《中國鄉村生活》。為人們留下彌足珍貴的晚清中國社會農村社會的全方位鏡像,是早期中國農村社會研究的經典之作,
另據浙江大學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二級教授王景新及其團隊的研究,中國最早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與試驗,始于民國。1904年,河北定縣米鑒三、米迪剛父子通過鄉村教育和發展農業來推動鄉村建設:在教育方面,創設國民初級小學校與女子學塾,又有農村識字班,后改為簡易識字班,半日學校,樂賢會、宣講所等;在農業方面,制定了看守禾稼、保護森林、禁止賭博等規約。
(二)地方實力派人物進行的鄉村建設
鄉村建設運動曾風起云涌,但卻魚目混珠,大多中途夭折。根據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的調查,高潮時期,全國從事鄉村工作的團體有600多個,先后設立的各種實(試)驗區有1000多處 。但鄉村建設團體和機構非常復雜,很多名不符實。在此,介紹8個成績與影響較大者。
1,山西村政發緒于民國五年(1916)任山西省長,關注山西村政建設,得到督軍閻錫山的支持。山西的村政建設實際上是通過建立鄰(五家為鄰)、閭(二十五家為閭)、村的體制,達到更嚴密控制鄉村和農民的目的,所辦村政除編查戶口以外,尚有禁賭、蓄辮、裹足,植樹,開渠,養牛等六項。1935年,太原綏靖公署閻錫山從鞏固割據目的出發,呈請國民政府實行“土地村公有制”,企圖通過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穩定與鞏固他們國民黨的統治,得到了國民政府的支持和推崇。
2,彭禹廷與河南鄉村治理學院
彭禹廷(河南鎮平人),1921年加入馮玉祥的西北軍。當時鎮平是土地猖獗,民眾飽受土匪禍害。1929年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彭為河南自衛團豫南第二區區長,統轄豫西九縣的民團。他聯絡內鄉民眾自衛武裝司令別廷芳、鄧縣民團首領寧古先、淅川鄉紳陳重華等地方實力派人物,從剿匪自衛做起。土匪肅清后他發現農村問題仍然很多,如農業改良、工業提倡、農村經濟調劑等,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辦理地方自治。于是在馮玉祥部下、時任河南省主席韓復渠的支持下,成立了河南鄉村治理學院,彭禹廷為第一任院長(梁漱溟其時為主任教授),于1930年1月開學。彭禹廷以鄉村治理學院為骨干,在鎮平開展了以調查戶口、編查保甲、整理田賦和財政、倡辦合作、推廣農業、修橋筑路、發展教育、改良風俗的工作,直到1933年彭禹廷被人暗殺。中原大戰之后,支持村治學院的韓復渠于1930年調任山東省政府主席,鄉村治理學院的主要骨干如梁漱溟等也到了山東,于l931年6月在鄒平組建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從村治運動轉向鄉村建設運動。
3,國民黨元老沈定一與浙江蕭山東鄉自治區
沈定一,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1928年初,他感到國民黨中央政事已“無可為”,毅然辭職回鄉,致全力于東鄉的地方自治,想從東鄉做起,為國民黨的政治找到一條出路。但由于東鄉自治組織與國民黨及浙江省府的有關法令不合,因此遭到一些人的懷疑與反對,沈定一也于1928年被暗殺,東鄉自治會被取消。
4,晏陽初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定縣、衡山和新都的實驗,被稱為定縣模式或“青年會式”。
晏陽初和他的“博士團”在定縣認真進行社會調查,診斷出當時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愚、貧、弱、私”四大病癥,然后采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方式,來推行“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同時推廣合作組織,創建實驗農場,傳授農業科技,改良動植物品種,創辦手工業和其他副業,建立醫療衛生保健制度;還開展了農民戲劇、詩歌民謠演唱等文藝活動。
[菲律賓國際鄉村改造學院 由中國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創辦。1918年晏陽初于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后,赴法國戰地工營,教導華工識字,取得成效。1920年代他回國后,先后在長沙、煙臺、杭州、武漢等地宣傳平民教育,推動城市平民識字運動。1940年,在重慶成立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任院長。1929年,舉家遷居定縣,開展以縣為單位的社會改造的定縣實驗,歷經十年,取得了顯著成績。1945年擴充為鄉村建設學院。1949年11月,赴美國定居,建立了國際平民教育的行政機構并確立了經費來源。1967年5月2日,選定菲律賓卡維特省希蘭鎮(距首都馬尼拉39公里)組建國際鄉村改造學院,慶祝典禮時各國代表1500人參加,任第一院長(至1978)。國際鄉村改造學院的主要任務是:“第一,提供發展中國家鄉村民眾所需要的知識,使他們能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揮他們固有的潛力;第二,同其它鄉村發展機構和全世界從事鄉村建設的人員共享這些知識。”]
5,梁漱溟及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鄒平的實驗
被稱為鄒平模式或孔家店式,一度成為全國鄉村建設的中心之一。其辦法是:把鄉村組織起來,建立鄉農學校作為政教合一的機關,向農民進行安分守法的倫理道德教育,達到社會安定的目的;組織鄉村自衛團體,以維護治安;在經濟上組織農村合作社,以謀取“鄉村文明”、“鄉村都市化”,并達到全國鄉村建設運動的大聯合,以期改造中國。
6,盧作孚在重慶北碚實驗——北碚模式
盧作孚走的是實業救國的路子,他以民生公司為后盾,于抗戰期間在重慶北碚開展了鄉村建設實驗。十幾年間,他帶領村民修建鐵路、治理河灘、疏浚河道、開發礦業、興建工廠、開辦銀行、建設電站、開通郵電、建立農場、發展貿易、組織科技服務等,又重視文化、教育、衛生、市容市貌的建設,使北碚在短短的20年間,就從一個窮鄉僻壤變成了一個具有現代化雛型的城市。
7,黃炎培、江恒源等人和中華職業教育社在徐公橋、黃墟、善人橋、滬郊的實驗區——徐公橋模式。
黃炎培等于1928年4月成立了徐公橋鄉村改進會,制定章程,使之成為改進鄉村的唯一機關和主持改進事業的重要團體,在它的組織下,實施鄉村的普及教育,推廣合作,改良農事,提倡副業和推行新農具,建設道路、橋梁、衛生等公共事業等。
7,高踐四等人和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在無錫(黃巷、北夏、惠北)的實驗——無錫模式。
該模式首先從事鄉村教育,包括設立民眾學校、建設鄉村小學、舉辦青年學園和訓練班;其次,成立鄉村自治協進會,開展地方自治,進行民眾教育與保甲合一的實驗;三是指導農事和進行農業推廣,與江蘇省農業銀行無錫分行合作設立北夏農民借款儲蓄處和惠北農村貸款處流通金融;四是推進農民合作,發展家庭副業,建設農村公共衛生等。
9,陶行知和中華教育改進會創辦的曉莊學校——曉莊模式
曉莊學校積極支持師生的民主革命活動,聲援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最終被國民黨當局關閉。
(三)鄉村工作討論會
1932年,中華職業教育社鎮江黃墟鄉村改進試驗區倡議召開鄉村工作會議,后經過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等大力促成,1933年7月14在山東鄒平成立了“鄉村工作討論會”,連續召開過四次全國性會議:成立時召開第一次集會;1934年10月10-12日在河北定縣召開第二次;1935年10月在江蘇無錫召開第三次。參加這三次集會的一百多個團體和機構,集中了當年鄉村建設運動中最活躍、最有思想和綱領、最有成就者,而且每次討論會的工作報告和論文都由章元善、許仕廉、江問漁、梁漱溟等分別編輯,結集經中華書局出版,留下了《鄉村建設實驗》(1—3集),為我們今天的鄉村建設思想史研究保留了異常珍貴的史料。
(四)外國人的調查與實踐
在國民政府和中共組織的農村調查之外,外國朋友也在中國主持過農村調查,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以卜凱為代表。
卜凱(John L. Buck,1890—1975)出生于美國紐約州,1914年畢業于康奈爾大學農學院,次年來到中國安徽宿州,以傳教士的身份從事農村改良試驗和推廣工作。1917年與賽珍珠(Pearl S. Buck)結婚,后者因出版反映中國農村生活的小說—《大地》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卜凱1920年開始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1921年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業經濟系—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開創并極大推動了我國近代農業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發展。1922至1925年間通過學生作業完成7省17個地區2866戶中國農家經濟調查,成為當時中國“歷時最久、調查地域最廣,調查項目最詳,和比較上最富于科學性的農村調查”。卜凱在中國近30年,一直致力于中國農業經濟學的教學和調查研究工作,發表了多部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農業經濟學著作,其中,《中國農家經濟》和《中國土地利用》兩書于20世紀30年代出版以后,在學術界“不僅劃時代地建立起了中國近代農業經濟的一套最完善的調查資料,并且他對中國農業經濟的看法一直影響著后來的學者”,他本人也“廣泛被尊為世界上關于中國農業經濟最優秀,最權威的學者”。
卜凱對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問題研究最突出的貢獻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引入西方最新的調查研究方法,使農業經濟問題的調查科學化;二是在農業經濟思想方面,提出關于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獨到見解,試圖從學理的角度分析中國的農經問題,雖然他提出的解救中國農經問題的藥方不一定能根治中國的農經頑癥,但他運用西方經濟學的前沿理論與方法展開的農村調查,提出的理論思路對于開拓中國近代農經研究的視野不無裨益。卜凱認為,中國近代農業的主要問題,必須通過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和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廣義技術進步來解決,這一思路被稱為“技術派”。
德國經濟學家瓦格納于1926年出版《中國農書》,以個人田野調查和多年的第一手觀察為基礎,詳盡探討了中國農村家庭農場的自然、技術、制度等若干特征。他敏銳地觀察到中國土地占有在省際和省內的差異以及家庭農場經營的細碎化,并將其歸因于中國諸子均分的繼承制度。
另一個美國社會學家Daniel Kulp(葛學溥,也有譯作庫爾普的,1913年來中國,任上海滬江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兼教授)1925年出版的《華南的鄉村生活――廣東鳳凰村的宗族主義社會學研究》是該領域較早采用個案研究的典范。發現了“宗族首領-房頭-家長”構成村莊的權力鏈條。
(五)性質與評價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就其性質而言,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以知識分子為先導、社會各界參與的救濟鄉村或社會改良運動,是鄉村建設救國論的理論表達和實驗活動。
但是,這些都沒有抓住中國農村社會的主要矛盾。
抓住中國農村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調查,是由馬克思主義的農村調查完成的。
二、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農村社會經濟調查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農村社會經濟調查,是陳翰笙領導完成的。
陳翰笙是我國學術界的一代宗師,在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和國際政治學等多種學術領域均有重大建樹,被譽為中國“當代經濟學家之父”,“馬克思主義農村經濟學先驅”。
陳翰笙的學術地位,我舉三個例子,即可看出:
一是吳敬璉老先生的一篇回憶錄記述:有一次中宣部開會,吳敬璉看到自己的老師孫冶方和薛暮橋兩人一左一右攙扶著一個老人即陳翰笙,遂上前攙扶,孫冶方告訴他:這個事還輪不到你。陳翰笙的學生孫冶方和薛暮橋,則是我國第一代經濟學大師,1980年代前期即被稱京城“四大泰斗”(另兩位是許滌新、于光遠)。
二是北大學術泰斗季羨林在回憶錄中稱他是陳翰笙的學生。
三是據陳翰笙85歲時帶的碩士生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紀念文章,陳翰笙指導學生,一周上兩小時課,1小時教授英文,1小時談歷史、社會、時政和碩士論文。后來潘維申請 政治系博士生時,把自己的研究菲律賓民族主義的發展歷程的碩士論文譯成英文,寄給學校,改變了因沒有GRE成績(中國大陸地區考生通過教育部考試中心報名網站報考的留學生資格普通考試和專業考試)而不錄取的決定。由此潘維才知道,陳翰笙在美國的名氣比在中國大,他的推薦信是關鍵性的。
(一)背景與起因
1928年,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做出了關于土地問題和農民問題的兩個決議,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并將“土地革命”確定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內容。
然而,當時對于中國社會以及中國革命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有著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中國已經是商業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完成。但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有識之士認為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尚未完成。
陳翰笙為論證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遂進行農村調查,調查選擇了無錫、保定。無錫是陳翰笙的老家,他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無錫也是中國民族工商業最為發達的地方,了解了無錫農村,就能了解帝國主義以及買辦階級是如何影響中國農村的。在華北,原計劃調查大同,但后來由于時局關系,改為保定。具體的調查方法是從“每省之內,又選定農業最繁盛工商業最發達的一縣為調查地點。在這一縣內用初步的經濟調查去決定幾個區域。在各區域內,又選定一定比例數的農村以為代表。在這樣的代表農村中,每一村戶都仔細的完全的挨戶調查”,再“選定村與鄰村的中心市場,亦加以概況調查,藉資參考”。
2021年6月第1版的無錫、保定農村調查資料
(二)組建調查組
王寅生是陳翰笙在北大教書時的學生。他實際上是兩次調查的主要組織者。無錫農村經濟調查計劃由陳翰笙、王寅生和王立我三人制定,以“國立中央研究院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團”名義進行。王立我參與過金陵大學卜凱組織的調查,比較有經驗。
無錫農村經濟調查計劃由陳翰笙、王寅生和王立我三人制定,以“國立中央研究院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團”名義進行。調查團共計45人,實際工作由王寅生負責,他常駐無錫縣城;王立我為指導員。總辦公處設在崇安寺小學。
調查團下設4個調查組,分別由張稼夫、錢俊瑞、秦柳方和劉端生擔任小組負責人。每一個小組中都有文書、會計、交際和調查員,文書、會計、交際也都由調查員兼任。
調查員多生長在無錫或鄰近各縣。據廖凱聲、秦柳方等學者回憶,共有45人參加了無錫農村調查。這些人大多數是生長在無錫或鄰近各縣的,因為對該地區的風俗和語言較為熟悉,會給調查帶來很多便利。在這45人中,有1/3是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勞動大學、上海法政專門等學校研究農業或社會經濟的畢業生或肄業生;有1/3是當地小學教員或者從事鄉村改進、工人教育的工作人員;另有1/3是該縣高級中學肄業生。他們在調查中是分工協作的,一般的入戶調查工作由中學生擔任,而小學教員由于語言便利且對當地情況熟悉擔任溝通交流工作。大學者除了兼做調查員外,還負責指導調查工作。據張稼夫回憶,還有同濟大學、無錫師范學校(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的一些學生。其中鄉村小學教師發揮重要作用,是“農村調查最有力的幫手”。
(三)實地調查
1929年7月至9月底實施調查。確定調查村后即訓練調查員,并對表格、調查技術、應付環境的策略進行詳細討論,此次歷時3月的調查逐戶調查22村,概況調查55村,還有8個市鎮工商業和1204農戶經濟生活。各戶“江蘇無錫農民地主經濟調查表”獨立成冊,原稿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和江蘇省無錫博物院。
無錫挨戶調查共計調查的22個村,分別為小沙頭、唐家宕、曹莊(里)、垮上涇、任巷、白水蕩、前章、小房巷、張塘巷、黃巷、龔巷、黃土涇橋、蘇巷、張巷橋、東吳塘、西大房、前劉巷、邵巷、陽灣(里)、周家橋、新開河、毛村。挨戶調查結束后又通信調查了55個自然村的概況和8個農村市鎮的工商業情況。
調查內容包括農戶和生產的基本情況,以及租佃、借貸、典當、捐稅負擔、商業買賣、生活消費、文化教育等等。
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并非一次完成,而是因資料整理和報告起草需要還進行了后續調查,其中兩次后續調查記載較為清晰:一次是1931年,另一次是1933年。前者緣于調查資料整理過程中,王寅生等人發現農具的費用以及長工工資、稻田中的人工費數據多有缺陷,1931年對1929年調查進行了補充調查。后者更為復雜、也更為重要,但未見關注和研究,有必要進行專門討論。
美國記者、著名作家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1892—1950)1929年秋與陳翰笙從上海到無錫參加了調查,陳翰笙曾親自陪同史沫特萊訪問了幾個自然村。她于1930年在美國《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雜志發表《中國人的命運》(Chinese Destinies,1933)和《中國的戰歌》(Battle Hymns of China,1943)。不僅如此,她還在1930年冬介紹日本記者、中國問題專家尾崎秀實(1901—1944)、《魯迅日記》中的“尾崎君”與陳翰笙認識,促使尾崎秀實重視和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問題,陳翰笙與尾崎秀實從此建立友誼。
保定的調查是從1930年5月開始的,8月結束。調查由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與北平社會調查所合作完成的,領導者仍為陳翰笙,主要組織者仍為王寅生等人。調查團由調查員、向導員、辦事員,共66人組織而成,辦事處設清苑城內下關的河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調查人員分組情況與無錫相仿,但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組長不再兼任調查員。據張稼夫回憶,北平社會調查所的參與人員包括韓德章等人,保定二師的石凱福、項世澄以及薛品軒等人。
保定共計調查了11個村。這些村的選擇是基于以下程序完成的。根據保定鄉境、農產物情形之不同,把保定分為四個區:第一區為“縣南境唐河兩岸、麥產之豐、為全縣冠、沿河數十村、向有‘一麥頂三秋’之諺語、但唐河每至夏秋霪雨連綿之際、河水泛濫、秋收泰半無望、歷年皆然、絕少幸免、故該帶在清苑農村經濟上、頗具特殊情形、乃畫定為第一區”;第二區為東南鄉;第三區為西南鄉,這兩個區的特點是“麥秋均相若、而產高粱谷較多”;第四區為“縣城附廓各村、為適應城市生活需要、種菜蔬者較多、并可查知城市與鄉村銜接處之經濟情形”。然后在每一個區內,選擇3—4個代表村,以二百戶或者百余戶為宜,進行逐戶調查。逐戶調查共包括1770個農戶。除此之外,還對72個村莊和6個農村市場做了概況考察。清苑縣的村概況調查表涵蓋60多張表,各種問答題有130多道。分戶經濟調查表共有27頁,分為41個表,表的內容涵蓋耕種、畜養、副業、農產品買賣、稅捐、田租、借貸、消費,共八大項,每一大項下又有若干小項。
(五)資料整理與成果
調查結束后就是資料整理以及最終報告的撰寫工作。陳翰笙、王寅生和錢俊瑞等撰寫了《無錫的土地分配與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報告被國民黨當局擱置,一直沒有發表,后來丟失。保定的調查報告則沒有完成。
陳翰笙還將調查所得用英文寫成《難民的東北流亡》、《現代中國的土地問題》、《中國的地主與農民》、《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中國農民》等重要著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使用,是國際公認的中國農村經濟權威學者。
調查的其他成果,比如《畝的差異:無錫22村稻田的173種大小不同的畝》(與王寅生等人合寫,原載《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集刊》第一號,上海,1929年。)、《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之發軔》等。《畝的差異》開創性地發現無錫至少有173種畝,同一個村內至少有5種畝。報告認為,“工業資本主義沒有發展的中國本不能有統一的度量衡,并且積受了數千年分家、租佃、典押、買賣等習俗的影響,到現在差不多每一農戶的所謂畝也就都有兩三種的大小”,這“使浮征稅捐的種種弊端更加厲害,同時使地主更可浮收田租”。這可說明中國至少是前資本主義社會性質。
在太平洋國際學會的資助下,陳翰笙和邱茉莉(Elsie Fairfax Cholmeley)還編寫過一本《農村中國》,其中第一部分第二章“上海附近無錫的土地集中”(Land concentration in Wusih,near Shanghai)和第六章“土地所有權的變革與永佃制的命運”(Change in land ownership and the fate of permanent tenancy),反映的是兩個未刊報告《無錫的土地分配與資本主義的前途》和《土地所有權的近代化》的思想。除此之外,還有秦柳方、錢俊瑞合寫的《黃巷經濟調查統計》、廖凱聲的《社會學研究所無錫農村調查記略》和韋健雄的《無錫三個農村底農業經營調查》等一些成果。保定方面的成果主要是北平社會調查所人員所做,比如張培剛(發展經濟學之父)的《清苑的農家經濟》,但這一成果所運用的方法與陳翰笙的有所不同。
(五)后人追蹤調查
1920、30年代陳翰生無錫、保定農村調查后,又在原查點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調查。這在世界農村調查史上絕無僅有。
1958年第二次調查,起因是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偶然從檔案中發現了無錫、清苑農村調查的原始資料,遂有人建議在兩地原調查點做一次新的調查,用事實證明解放前、后農村經濟的巨大變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第二次調查由薛暮橋和孫冶方組織,薛暮橋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孫冶方時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1958年4月至8月在無錫從原22個村中選擇11個村1100戶,在保定原11個村3396戶開展調查,后形成《江蘇省無錫縣近三十年來農村經濟調查報告》與《廿八年來保定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1987年第三次調查由杜潤生提議,于1987年(改革開放時期)開展,目的在于形成一套中國60年農村經濟發展變化的典型調查資料,為中國農村經濟變遷研究提供定量分析數據。此次調查有兩個改變:一是由自然村普遍調查改為行政村的抽樣調查;二是由于參與者有一些社會學者,因此調查加入了很多社會學方面的內容。
1998年第四次調查有感于以前的調查沒有善終,致使大批辛苦得來的寶貴資料長期閑置,不得開發利用,而決心接續完成前人未竟的事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室和中國經濟史研究室于1998年合作完成。第三次與第四次的調查時,我國統計學發展已較為規范,因此表格的內容設計也愈細致規范。
三、中國最早馬克思主義農村調查的重大意義
從中國最早馬克思主義農村調查中可以發現,老經濟學家們真正地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解決現實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政治意義
一是論證了中共土地革命路線的正確。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黨內外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性質出現了嚴重的認識分歧。中共六大指出: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的中心任務是推翻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度,實行土地革命。此時,第一次“無錫、保定農村調查”為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理論建設提供了論證,發揮了重要作用,已被寫入了《中國共產黨黨史》(第二卷),其影響力極大。
二是與當時共產國際權威的論戰提供了論據,使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中心從莫斯科轉移到上海。1920年代陳翰笙在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做研究員的時候,當時擔任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東方部部長的匈牙利人馬季亞爾(曾任蘇聯駐上海領事館工作人員)剛好出版了《中國農村經濟》一書,認為當時的中國社會性質已經處于資本主義階段,而陳翰笙對這一論斷保佑著強烈的懷疑,曾與其論戰,但缺少具體論據。正是帶著“中國社會到底是什么性質”的這一問題意識,陳翰笙回國后積極組織實施了一系列農村調查,并系統回應了當時的一系列爭論。陳翰笙在評論關于中國和日本的農村經濟研究時,坦率地指出俄語研究文獻在提供數據方面“毫無意義”。這是對蘇聯1930年代農民和農村經濟經驗研究(包括中國農村經濟研究)衰落的權威評論,也是莫斯科馬克思主義經濟研究教條化的一個側面。
通過調查和論戰,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話語主導權從蘇聯移到了國內。在這次調查之前,國際上研究中國農村的主導力量在蘇聯和日本,這之后人們才意識到陳翰笙等人才是真正了解中國農村社會的人。1935年紐約《太平洋事務》季刊發表伊羅生(HaroldR.Isaacs,1910—1986)的長篇論文,稱陳翰笙為“中國最有能力的農村經濟研究者”。1948年《世界與中國》第一期按語中也稱“陳氏研究中國土地問題多年,著作甚富,為此一問題之權威”。評論恰如其分,也說明以無錫、保定農村經濟調查為基礎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令世界矚目。
三是對馬克思主義農業經濟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都起了極大地推動作用。陳翰笙等被稱為“中國農村派”,是民國時期一支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分析范式,從地權矛盾——土地所有權集中與使用權分散之間的矛盾出發,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提出和論證了土地所有權變革的獨樹一幟的觀點,在民國經濟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真實反映中國人民在生產和生活狀況
王寅生布置調查任務時要求“真實可靠,有據可查,符合實情”。
無錫博物院藏有四份《江蘇無錫農民地主經濟調查表》,是1929年陳翰笙組織的江蘇無錫農村經濟調查所留存的原始資料的一部分,為國家一級文物。
表1:《江蘇無錫農民地主經濟調查表》——佃農朱杏寶冊
表2:《江蘇無錫農民地主經濟調查表》——佃農朱福元冊
表3:《江蘇無錫農民地主經濟調查表》——佃農季錫寶冊
表4:《江蘇無錫農民地主經濟調查表》——自耕農倪阿福冊
表5:調查表中一頁的類別
這四份調查表,調查對象為三戶佃農和一戶自耕農,調查內容包括每戶人口、占有土地、農作物種類、收成、各類支出等,分為數十個小項,十分細致。這些歷經艱辛保存下來的調查表作為此次農村經濟調查的歷史見證物,既反映了當時無錫農村的基本經濟結構和農業、工商業發展情況,也能看出無錫農村存在的階級對立尖銳,土地占有極不平衡的現實,具有重要的史學和經濟學價值。
另據調查,1929年在無錫,平均一戶人家的蠶繭生產額為74.97元,這與6—7石米的價格、3—4畝水田的耕作收入相當。真實反映中國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上的歷史性進步。
(三)最早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在他的帶動下,一批受聘參加農村調查的青年知識分子也逐步成長起來,如王寅生、張錫昌、薛暮橋、劉端生、秦柳方、孫冶方、錢俊瑞、廖凱聲、姜君辰等。薛暮橋晚年曾經表示,陳翰笙的《封建社會的農村生產關系》等著作是很好的教材,把他引上了研究這一門科學的正確道路。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薛暮橋、孫冶方、錢俊瑞等當事人在參加陳翰笙主持的農村經濟研究過程中建立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這種能力直到改革開放年代仍在發揮作用。
薛暮橋(左)與孫冶方(右)(圖片來源: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李昭提供)
薛暮橋(1904年10月25日—2005年7月22日),江蘇無錫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代中國杰出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學界泰斗,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獲得者,被譽為“市場經濟拓荒者”,親身參與中國兩個經濟體制建設,是新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和高級經濟官員之一。
孫冶方(1908-1983),江蘇無錫人,模范共產黨員,著名經濟學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上海軍管會重工業處處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統計局局長,國家統計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代理所長、所長等職。他寫的《關于全民所有制經濟內部的財政制度問題》、《關于等價交換原則和價格政策》等研究報告,受到康生、陳伯達等人的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監禁。1977年后得到徹底平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兼經濟研究所顧問。中共十二大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是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獨創見解。1983年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于1985年開始設立和評選,每兩年評選、頒發一次,是迄今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
王寅生(1902~1956),曾任中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編譯室主任、國際經濟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兼任中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研究》編委,全國政協委員。并主編《商務日報》副刊《中國農村》。兼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錢俊瑞(1908~1985),1949年1月,擔任北平軍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主任,負責接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高等學校和各項文化教育機構,并主持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工作。后擔任教育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秘書長、文化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原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除了負責世界經濟研究所的工作之外,還擔任國家計委顧問、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對外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和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委員等。
張錫昌(1902~1980)、解放后曾擔任交通工作部辦公廳副主任,內務部辦公廳主任、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研究》雜志編委。
姜君辰(1904~1985),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中華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8年。在這期間,他著手研究農業多種經營和供銷合作社在過渡時期的作用。1957年調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改革開放后任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顧問等職。
四、簡短的結論與啟示
回顧我國最早的農村調查、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農村調查,可以看出,陳翰笙領導的無錫、保定農村1920年代的調查,有許多值得我們后學者學習與借鑒的。
一是強烈的問題意識。當時黨內外、甚至共產國際內曾出現中國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判斷,陳翰笙為了論證中共六大及斯大林關于中國社會尚處于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論斷,也就是說帶著這個問題才從事無錫、保定農村調查的。
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抓著了當時中國農村的主要矛盾,即土地產權。當時國內曾出現上千項農村調查,大都是從生產力方面著手,得出了小農不規模經營、農業技術落后等,這些發現不能說是錯的,但是都沒有抓著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三是調查的深入細致,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調查點都選擇1000個以上樣本農戶(無錫1204戶、保定1770戶),而每一個調查農戶的問卷表上所列項目便達30幾個大類、好幾百項。改革開放后的我國農村調查不少,但上千戶的極少。更不要說有的農村調查,沒有樣本戶,僅憑個別村干部與個別農民的談話,就匆忙做出結論,難以使人相信。
四是重視調查資料的開發運用。陳翰笙和他的學生利用調查資料撰寫了許多文章與著作,不少文章在國際刊物上出版發表,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中國社會科學經濟所仍在開發寫文章。我由此想起我們云南在1950年代曾組織大規模的民族地區調查,資料存在我們院圖書館,非常寶貴,但是至今仍無人開發利用,甚是遺憾!
五、本講座的缺憾:沒有介紹滿鐵調查
本講座的最大缺憾,是沒有介紹1920年代開始的日本滿鐵調查。
就國際學術界關于中國早期農村調查來看,公認有三批影響大的調查:一是民國時期官方或大學進行的調查,代表民國知識分子的學術實踐活動,調查資料分散而不系統,質量也參差不齊;二是中共1920年代的調查,到1950年代初建政,各地政府做了大量地上社會的普查資料;三是日本人做的滿鐵調查及資料。這三批調查及資料,構成20世紀近代史研究的核心資料,是對傳統中國轉型期一種近代化的調查,對近代的政治建構有極大的幫助。就規模而言,滿鐵資料是近代研究的三大批資料中的一批。
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的大量調查資料,是近代史研究的一個寶藏,在學術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滿鐵”只是日本對中國調查的其中一個機構,其他還有日本的軍方、外務省的調查以及日本東亞研究會調查、日本其他機構和大學的調查,積累了浩繁的資料和數據。目前存留于世的滿鐵調查報告約有6萬多種,670萬頁,美、俄收藏得最多。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與該校日語系合作,于2006年啟動了“滿鐵調查編譯”,計劃出106卷,3000余萬字,將為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等不同學科提供寶貴的一手文獻。
附:陳翰笙簡歷
1897年2月5日生于江蘇無錫。
1921年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即進入哈佛大學讀博士。
1924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受蔡元培之邀聘,攜夫人顧淑型回國,任北京大學史學系正教授。
北大任教期間,經李大釗和于樹德介紹參加革命;1925年已是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7年李大釗被捕后被迫出走蘇聯。
1928年回國后,曾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副所長。
1929~1930年,領導了第一次無錫、保定農村調查。
1933年,與吳覺農、孫曉邨、馮和法、王寅生、錢俊瑞、薛暮橋、孫冶方、秦柳方、張錫昌、姜君辰等共同發起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并被推選為理事長。(研究會于1951年在北京宣告結束)。1936年發展會員500多人,并分頭組織讀書會,進行有關農村、政治時事討論和抗日救國活動。上海淪陷后,《中國農村》在桂林出版戰時特刊;被禁止出版后,在重慶《商務日報》、上海《文匯報》出版《中國農村》副刊。對推動農村經濟問題的研究,反映農村實際情況,發動和堅持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4年后,先后在日本、蘇聯、美國從事研究和著書工作,并在紐約任《太平洋季刊》副主編。
1939年回到香港,主編《遠東通訊》,并幫助宋慶齡等創辦工業合作國際委員會,任執行秘書,過手的錢千千萬萬,大部暗中偷運延安,自己卻一生廉潔簡樸。
1942年后,曾在印度作研究工作,在美國任大學教授和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1944年,蔣介石命令在昆明抓捕陳翰笙,昆明突然飛來架英國軍用飛機,把陳翰笙接到印度去了。
1950年回國后歷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印友好協會副會長,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名譽顧問,大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編,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建設》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世界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亞洲團結委員會副秘書長,中亞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國國際文化書院院長。是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文革”中賦閑在家,義務教授英文,業余弟子在美國能編一個營。
2004年春節生日時,溫家寶總理前往醫院探望,號召學界認真學習和總結其學術貢獻。
2004年3月13日,陳翰笙在北京逝世,享年108歲。留下遺囑:不辦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儀式。
參考文獻資料
1,張要杰:國外學者的中國農村社會研究成果述評,中國農村研究網2017-04-14。
2,王景新: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的百年流變,中國鄉村發現2017-06-16。
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江蘇省統計局、河北省統計局:無錫、保定農村調查資料(1929--195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
4,隋福民:無錫、保定農村調查—歷史、資料以及相關研究(北大經濟史學名家系列講座第165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22年5月24日18:00。
5,張麗、李坤:陳翰笙與中國土地革命和無錫保定農村調查,中國農史 2019-07-13 09:20。
6,范世濤:與教條化趨勢分流:陳翰笙主持的無錫農村經濟調查,新浪財經2020-11-20 15:23。
7,孫自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調查的先驅陳翰笙——讀《陳翰笙文集》中的十三篇農村調查報告,社會1986年第1期。
8,李章鵬: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陳翰笙農村調查的歷史考察,河北學刊2006年第2期。
9,黨史故事:四份1929年江蘇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原始資料,云上沙洋2022-07-28 08:43。
10,潘維:跨越世紀的精神薪火——憶先師陳翰笙,愛思想2006-03-01 18:27:32。
11,王建革:揭秘滿鐵調查:戰前日本最關心中國農村?澎湃新聞2015-03-24 07:01。
12,徐勇:“滿鐵”調查改變中國農村研究,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公眾號2018-08-22 14:56
(作者系云南社科院二級研究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