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于為什么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何推進鄉村振興問題談四個方面的認識和體會。
一、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短板,農村仍然是現代化進程中的薄弱環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這突出表現在: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和食物安全矛盾突出。入世22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大進小出”已成常態。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食物自給率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到65%左右。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耕地資源減少,到2030年耕地要保有18.25億畝的壓力很大;農業用水矛盾突出,農業用水受到工業城市生活生態用水的擠壓;面臨著碳排放雙減壓力;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國際競爭力下降。三是農民收入增長勢頭放緩。近6年農民收入的增速相較于此前5年明顯下降。2015—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2%(扣除了價格因素),比2010—2015年的增速9.6%下降了3.4個百分點;2022年全國農村外出打工人數1.72億人,比疫情前的2019年減少235萬人。四是城市過密與鄉村過疏并存。一方面是城鎮化加速推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空氣質量下降等“城市病”凸顯;另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大量外流,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農業“失血貧血”和活力不足問題突出。
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
如何認識鄉村振興?一方面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正如總書記所講,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鄉村具有三大獨特功能: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生態公共產品和傳承中華傳統農耕文明,其中最重要的是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因此,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需要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農村多功能,統籌城鄉發展,構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此,要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第一,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這是振興鄉村產業的基礎,也是衡量鄉村產業振興成效的重要標志。一是切實保護耕地,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二是努力打好“種業翻身仗”,從凈化種業市場、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入手,進一步明確生物育種產業化這個主攻方向,構建以企業為中心的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科研創新平臺。三是用現代機械、信息、生物、環保技術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綜合效益。四是大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社會化分工的農業服務體系,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
第二,大力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是振興鄉村產業的發展方向,也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是要調整優化布局,以市場為導向的加工業布局,轉向以產地為導向的加工業布局。二是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攻克關鍵技術和關鍵環節。三是加強資源綜合利用。農產品加工中原料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綜合利用大有可為,要進一步擴大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四是以加工需求為導向,引導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從整體上改造農業的經營模式,推動農業技術進步,這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動力源泉。
第三,著力拓展農業多功能,積極發展農村新業態。這是振興鄉村產業的亮點,也是最具成長性的開發領域。鄉村旅游業的興起是農村新業態的典型代表。我國城鎮化發展到今天,相較于城市高密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鄉村的田園風光、清新空氣、傳統文化和悠閑情趣反倒成了稀缺資源。鄉村的價值被重新發現,鄉村旅游開發方興未艾。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是農村新業態的又一典型代表。電商的發展不僅提供了便捷的商業模式,增加了農村就業和農民收入,而且還帶動了農業的轉型升級和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第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增添鄉村振興新動能。這是振興鄉村產業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必要條件。一方面,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載體,鄉村產業布局一定要符合城鄉產業分工體系,不能把適宜在城市集聚發展的產業生硬地搬到鄉村來。另一方面,我們現在講的鄉村振興,一定是在城鄉融合發展大背景下的鄉村振興,沒有城市的帶動和現代要素的進入,鄉村振興的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為此,需要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的束縛,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促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
三、處理好龍頭企業、集體和農民三者利益關系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同時也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是必要的。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必然產生與集體和農戶的利益關系問題。這個關系處理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項目的成敗和鄉村產業振興的成效。以利益聯結的緊密程度劃分,龍頭企業與集體、農戶的聯結方式一般有四種:一是“訂單農業”方式。龍頭企業給農戶下訂單組織生產,雙方按合同價格結算,是比較單純市場關系。二是租地建基地方式。龍頭企業把農民的土地流轉過來建生產基地,企業負責基地的開發和經營,農戶除了拿到土地租金外,還可以到基地打工,這是比“訂單農業”聯系更緊密的一種方式。三是“保底收益+二次返利”方式。龍頭企業為了調動集體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保底價格的基礎上,每年再從盈利里面拿出一定比例返給集體和農民。四是股份合作制。就是企業以資金、技術入股,集體和農戶以土地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機制,這是利益聯結最緊密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認為最值得提倡和推廣的一種方式。
然而在實踐中,龍頭企業與集體、農戶大多采取松散的利益聯結方式。而采取緊密型利益聯結方式,特別是實行股份合作制的少而又少。盡管發展緊密型利益聯結是我們的政策導向,但真正實行起來是有條件的:一是要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批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農戶誰也離不開誰;二是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有了合作社,就可以降低與企業打交道的交易成本;三是要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也要培養農民的契約意識。因此,發展緊密型利益聯結要講究條件,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水到渠成。
四、用改革的辦法破解“人地錢”要素瓶頸制約
在強化人才支撐方面,關鍵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建立和暢通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要落實國辦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文件精神,鼓勵更多的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及科技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二是要搭建人才“引育用留”的平臺。平臺的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打造創業的條件和環境,使人才下鄉后真正有用武之地。三是要建立縣域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有針對性地招攬人才,高效率地使用人才。
在落實用地保障方面,一是借鑒農村“三變”改革經驗,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把閑置宅基地盤活;二是加強村莊規劃,引導農村建房適當集中,鼓勵有條件的返鄉人員到縣城購買商品房,減少鄉村分散建房,置換閑置宅基地;三是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在強化金融支持方面,要多管齊下增加鄉村振興的資金供給。一是涉農銀行要采取定向降準、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及分擔等措施,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農村產業發展的信貸投放,有條件的可以采取供應鏈金融模式,實施主辦行與龍頭企業“一對一”對接貸款。二是支持龍頭企業發行專項債券開展直接融資。三是在發展直接、間接投融資市場的同時,注重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本文根據作者在“清華三農論壇2023”上的演講整理,經本人確認并授權。)
(作者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農研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