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鄉村振興局、農業農村部出臺指導意見,鼓勵引導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以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展增收來源。
所謂庭院經濟,是指農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間和資源資產,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手工、特色休閑旅游、生產生活服務等業態,在自給自足的同時,又能對外輸出產品與服務。
作為一種鄉村產業形態,庭院經濟契合了鄉村實際與農民的情感需求。農家庭院向來是農村生產生活等多重功能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庭院承擔著谷物晾曬、農機具存放、農產品粗加工、手工生產等重要配套功能。發展庭院經濟,是對其傳統功能的延伸與拓展,讓方寸之地在物盡其用中,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發展庭院經濟對于解決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脫貧勞動力就業,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福建不少鄉村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引入庭院經濟模式。庭院是村莊大環境的微小細胞。在開展庭院環境整治過程中,傳統做法是“拆到位、掃干凈、擺整齊”。但實踐中,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足,后續管護缺乏可持續性。因此,不少地方鼓勵農戶在綠化美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農副業,打造出了一批微茶園、微菜園、微果園、微菌園,實現“面子”與“里子”雙贏。
小而美是庭院經濟的基本屬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庭院經濟就是小農經濟的代名詞。誠然,庭院經濟單體體量有限,不足以形成規模效應,但小而美背后蘊藏著廣而深的巨大潛力。
庭院經濟,是實踐現代農業理念的優良載體。具體而言,依托農家庭院,可以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在傳統種養業、手工業的基礎上,導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多元業態,有效提升農業產業鏈附加值。
在永春縣仙夾鎮龍水村,家家戶戶利用自家庭院從事漆籃制作。近年來,這一傳統非遺項目在產業化道路上,延伸出了研學、民宿、農家樂、視覺輸出等業態。遠道而來的游客可以在農家庭院體驗竹編、灰工、漆藝等漆籃古法工藝,品嘗地道的閩南風味,攝影發燒友可以通過鏡頭,全程記錄一根竹子如何在工匠的巧手下變身華麗的漆籃。此外,農光互補、立體循環農業等生態理念,也在庭院經濟中得以實踐。
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庭院經濟不是回歸小農經濟,而是引導農民破除小農觀念,擁抱新業態、接受新理念、對接大市場的過程。小而美也可以成其大,關鍵在于解決好規劃、標準化、組織化等問題。
規劃先行。庭院經濟具有靈活性、個性化等顯著特征,但其發展同樣要納入區域產業發展大局加以考量,避免盲目無序發展。各地應當根據資源稟賦、市場供需現狀,從實際出發,突出鄉土特色,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則加、宜商則商,明確發展布局、目標、重點和技術模式等。
標準化引導。產品是否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服務是否有規范的流程且明碼標價,用地是否在政策框架內,生產過程與污染排放是否達到環保要求……發展庭院經濟,理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明確技術模式、生產流程、服務規范、投入品標準、市場秩序等,確保庭院經濟規范有序發展。
組織化引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短板在于,對市場信息掌握有限、市場渠道不足、議價能力弱、風險應對能力差。因此,應當鼓勵經營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與庭院經濟經營者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生產、流轉入股等多種方式,為廣大農戶提供統一培訓、統一供料、統一收購等服務,走分散生產、聯合經營、規模發展之路,實現庭院經濟與產業鏈有效聯結。
小而美的庭院經濟,是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壯大庭院經濟,有助于增強鄉村社會的活力,讓廣大鄉村既有“看頭”更有“賺頭”。
(作者張輝系福建日報記者。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海峽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