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小村》調查研究的啟示
《團結報》 2023年07月17日 第5版
脫貧攻堅,是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中發生在中國農村的一件彪炳史冊的大事件。花垣縣十八洞村作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精準扶貧”歷史地標,無疑是世界減貧史上這一“中國奇跡”的縮影。《大國小村——十八洞村的社會學考察》一書,擔當起了講好首倡之地的首倡之為的歷史使命,對十八洞村展開了全景式、立體化的描述。通過對駐村扶貧工作隊、產業變遷與經濟重構、村莊治理、苗寨文化、苗寨社會結構、苗寨環境等方面多維一體的分析,詳細呈現了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在一個村寨的落地生根與開花結果,生動刻畫了十八洞村人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的歷史縮影與現實樣本,深刻反映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在要求與基本規律,是一部生動反映中國脫貧攻堅歷史的優秀調研成果。研究中國鄉村問題,應當像《大國小村》一樣,努力在調查研究中回答鄉村時代問題。
《大國小村》是持續深入調查研究的成功之作。調查研究是了解實際的基本功,要發現事物的真實情況,發現其內在的規律性,離不開對客觀實際的深入調查和系統研究。中國鄉村發展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百科全書,脫貧攻堅是這個歷史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只有通過深入群眾的調查研究才能深入事物本身,才能真實客觀反映歷史變遷,才能尋找到制勝的基因密碼。為了生動而真實地展示十八洞村的奮斗歷程,闡釋好十八洞村的歷史巨變,提煉概括出有學理性有規律性的鄉村現代變遷理論,陳文勝教授領銜的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團隊從上而下、由內到外,先后二十余次到訪花垣縣和十八洞村,獲取了近萬份文獻資料,充分掌握了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全部歷史史料。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于十八洞村的脫貧經驗、十八洞村人創造的脫貧精神以及在十八洞村所形成的脫貧模式,形成了較為清晰和完整的認識,歷經近兩年時間終于完成《大國小村》一書。正是基于這樣充分、深入和細致的調查研究,《大國小村》才得以把國家宏觀戰略與村莊具體實踐相結合、把長時段分析與短時間考察相結合、把總結經驗和啟示未來相結合、把講好理論與說好故事相結合,從而全面生動地反映千年苗寨深刻歷史性變革,客觀真實揭示中國鄉村脫貧攻堅的取勝之道,富有遠見地提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前進方向。
《大國小村》體現了深入調查研究的根本方法。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脫貧攻堅這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大事件,為三農研究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如此深厚的實踐基礎,只有從深入的調查研究中才能結出豐碩的理論成果。《大國小村》的寫作過程,既是實踐基礎上理論思考不斷深化的過程,更是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過程。研究團隊發揚我們黨一貫倡導的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科學運用多種調研方法,努力在實地調研中獲取對脫貧攻堅和鄉村發展的客觀認識。比如,運用了解剖麻雀式調研,研究團隊從深處著眼、細處著手,對十八洞村脫貧攻堅中的駐村幫扶工作隊、產業發展、村莊治理等方面,結合實實在在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解剖,通過分析典型項目,發現具有普遍性的結論。又比如,充分運用了個別訪談的調研方法,研究團隊在陳文勝教授帶領下,對領導、指導和參與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黨員干部進行了面對面深度訪談,范圍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還對一批十八洞村的產業發展帶頭人進行了深度訪談,收集整理了超過100萬字的錄音筆記,掌握了最鮮活的第一手資料。還比如,采取了沉浸式調研方法,調研團隊在一段時間里住在十八洞村,走門串戶,與村民深入交流,聽百姓講脫貧攻堅故事,聽群眾真實聲音,零距離感受十八洞村的精神風貌,體悟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正是充分用好了調查研究這個科學研究的重要一招,才能形成思想共鳴和理論共鳴,才能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
《大國小村》堅持了深入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和非常寶貴的歷史經驗。毛澤東同志就曾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調查研究始終是做好三農問題研究的基石。三農研究要有所作為,必須始終把眼光投向人民群眾,接地氣、通人情,心懷人民冷暖,聚焦人民實踐創造,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必須堅決防止閉門造車、坐而論道。要堅持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基本原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高度重視原始材料的調查,力求直接觀察到事物本身,直接找到可靠史料,直接聽到群眾反映,力戒主觀片面性,真實客觀地了解掌握鄉村發展真實情況,歷史辯證地分析鄉村問題,通過綜合分析、辯證分析,得出科學結論。要堅持長期跟蹤調研,鄉村發展是一個長期變化的歷史過程,必須要建立起固定的調查研究基地,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鄉村長期跟蹤調研,在更長的歷史跨度里對比分析,才能把握其特征和趨勢,才能深刻揭示鄉土社會變遷中的規律和趨勢。要堅持綜合運用多種調研方法,既要發揮好傳統的座談會、走訪調查、典型調查、實地考察等調查研究方法的優勢,也要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調查研究的渠道,豐富調查研究的手段,創新調查研究的方式,提高調研效率和質量。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研究鄉村絕不能腳下沒有泥土,必須要始終堅持和發揚黨的調查研究優良傳統,獲取對中國鄉村的客觀認識,在鄉土田野中找尋改造中國社會的鑰匙,努力在深入調查研究中形成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湖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論宣教讀物編輯部主任、副編審。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團結報》 2023年07月17日 第5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