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富強,農業必須強。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主題,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是以全面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認識和把握鄉村振興的歷史定位,充分認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
首先,鄉村振興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體現。
其次,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和根基。只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各類要素持續向農村農業農民傾斜,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才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
再次,農業強國需要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魂,鄉村振興是物質和精神共同提升。
最后,農業強國需要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鄉村振興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人與生態共生。另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凸顯中國特色。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遵循,重點強調了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等九個方面的內容。這九個方面的內容,全部錨定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立足中國農業農村當前階段的發展特征,做出精準部署。
高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機遇新挑戰
(一)農業農村偉大成就夯實了鄉村全面振興堅實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夯實了堅強基礎。十年來,我們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加穩固,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1年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農村改革全面深化,鄉村發展釋放新動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制度進一步健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調控制度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村面貌煥發新氣象。經過十年砥礪耕耘,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邁上2萬元大臺階、較2012年翻了一番多。
十年來的農業農村領域偉大成就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馳而不息重農強農的戰略決策完全正確。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既符合農村發展普遍規律也符合中國農業農村的實際情況,能夠帶領我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進而實現農業強國的目標。
(二)農業強國戰略為全面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新機遇。一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為鄉村振興獲得持續投入提供保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要決策。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不同形式強調和明確了要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加強鄉村振興政策、資金、人才的持續供給,這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支持。例如,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在達到千億元規模的基礎上持續增加,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2年銜接資金規模已經達到1650億元,同口徑較2021年增加84.76億元,增長5.4%,為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二是新發展理念為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提供行動指南。農業大國并不等于農業強國,農業強國強在內涵。高質量發展是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鄉村振興高質量推進意味著在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過程中,要打破原有路徑依賴,變革現有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已經為全面鄉村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擘畫了高質量實現農業強國的壯美畫卷。例如,通過實現“雙碳”目標,推動鄉村產業結構調整、構建新型綠色人才體系,進而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就能實現鄉村生態振興。
三是全黨全社會持續對農村的關心關注,為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不懈努力,特別在“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的指引下,打贏脫貧攻堅戰,形成和彰顯了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為建設農業強國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面臨的五大新挑戰。
一是當前我國基本農情較為復雜,導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特征。“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的多樣性互為交織,二者共同作用導致我國目前面臨的農情愈發復雜。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全國有2.3億戶農戶,戶均經營規模7.8畝。這一方面導致我國農民現代化呈現多樣性;另一方面導致農民現代化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
二是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的壓力,給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帶來挑戰。據財政部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為4%,顯著低于2013年至2017年平均增長率7.5%的水平。同期,國家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由9.3%上升至9.7%。“十三五”期間,我國用于鞏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財政支出年均增長8.67%,農業防災救災減災財政支出年均增長5.18%,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土保持等農業綠色發展轉型財政支出年均增長5.45%。“十三五”期末,我國用于建設美麗鄉村的財政投入達到51億元,年均增長14.72%;用于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財政投入達到75億元,年均增長22.78%。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雖有減少,但仍維持在150億元以上。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下,如何保持鄉村建設和農村綜合改革財政投入的增長,成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所必須面臨的挑戰。
三是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農業農村投資增速放緩和農民就業增收壓力增大等挑戰。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9年提前一年實現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大臺階。但當前農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增收動能有所減弱,增速從2012年的10.7%下降至2019年的6.2%,受疫情影響2020年增速降至3.8%。
四是拓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仍然存在隱形風險。總體來看,務工收入約占脫貧人口家庭收入的55%左右,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近兩年,全國外來戶籍人口(主要是農民工)城鎮調查失業率在6%左右浮動,考慮到全國外出務工脫貧勞動力大約為3000萬人,若按照此失業率計算,仍有200余萬脫貧勞動力存在失業返貧風險。
五是國際環境對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等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帶來持續壓力。一方面,國際地緣經濟政治沖突和逆全球化對全球糧食安全形成沖擊,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目標的任務更加艱巨。近年來,國際地緣經濟政治沖突愈演愈烈,我國糧食進口供應鏈風險不斷提升,在不同程度上對我國糧食安全形成沖擊;另一方面,中美經貿關系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對我國宏觀經濟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帶來持續壓力。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國的路徑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指針,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繼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實現農業強國。
(一)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是要繼續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深入落實“兩藏”戰略。強化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打好種業翻身仗,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筑牢農業現代化基礎。同時,繼續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提高現代農業自然災害治理能力。二是堅定推進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強化與主要進口來源國農業合作,推進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建設,建立穩定持續的農業合作關系。引導糧食企業有序“走出去”,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內外聯動、產銷銜接。三是完善糧食收益保障,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發揮好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加大農資直供力度,降低農資成本。提高農資臨時補貼標準,對沖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收益下降。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保障種地農民最低收益,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農民。
(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底線任務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關鍵一年,是過渡期承前啟后的一年。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必須鞏固脫貧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一是繼續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根本措施,不斷縮小群體間收入差距。把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不斷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二是不斷實現“三大轉變”,把工作對象轉向所有農村居民,把工作任務轉向推進鄉村的“五大振興”,把工作舉措轉向促進發展;三是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中促進與鄉村振興銜接。
(三)統籌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農業強國提供全方位支撐。一是扎實推動產業振興。多舉措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延長鄉村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強化品牌建設。強化鄉村產業振興的人才、技術、市場、土地等要素保障。補齊產業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聯農帶農作用。二是扎實推動鄉村人才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振興也離不開鄉村人才。因此,需要強化對人才的優惠和扶持政策,強化涉農人才培養,發揮高校力量,不斷形成各類人才支持鄉村振興的格局。三是扎實推動文化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鄉村文化振興要不斷挖掘文明鄉風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形成道德約束機制,不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鄉村文化振興為契機形成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四是扎實推動生態振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振興促進鄉村宜業、宜居,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五是扎實推動組織振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領導、建強隊伍,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兼具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的鄉村振興戰斗堡壘。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穩步提升基層綜合治理能力。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臺載體,推進善治鄉村建設,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風文明。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平安穩定,確保脫貧地區長治久安。
(四)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鄉村振興,是持續推進高質量實現農業強國的新發展理念核心。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一是打破鄉村生態高質量振興的“資源詛咒”,實現資源利用效率與產地環境質量雙面提升;二是解決鄉村生態高質量振興的突出矛盾,建立健全農村生態治理的政策支持體系和保障發展機制;三是完善鄉村生態高質量振興的產業體系,高效持續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四是改善鄉村生態高質量振興的人居環境,全面有序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升級建設;五是挖掘鄉村生態高質量振興的固碳潛力,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六是促進鄉村生態高質量振興的融合共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協同發展。
(五)繼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斷強化鄉村振興農業強國的政策制度保障。一是堅決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始終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傾斜,落實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考核辦法。二是調整優化財政資金分配方式和使用范圍。提升用于支持鄉村現代產業建設的投入比例,重點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產業發展。以“新基建”為契機,面向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大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持力度。合理確定財政資金支持鄉村建設規模,穩妥推進鄉村建設。三是發揮好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根據鄉村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財政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有序進入農業農村,支持社會資本多辦鏈條長、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產業,把就業崗位更多留給農民。探索完善財政獎補機制,以財政支持、貼息政策和配套項目投入等綜合獎補舉措提升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吸引力。
(六)立足中國農情,走中國式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道路,需要不斷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程度是檢驗鄉村振興水平的重要標準,把鄉村振興工作統一到城鄉融合中來,不斷促進城鄉融合水平提升。一是要強化規劃引領作用,系統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二是合理推動不同等級層次和功能定位的城市和城鎮促進城鄉融合;三是以“三塊地”改革為核心,實現城鄉要素流動基本實現自由化;四是以提質增效和城鄉共同體理念為抓手,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基本實現均等化;五是以城鄉產業雙向鏈接互促為機制,實現產業融合程度更高更多元;六是以工資性收入為重點、優化收入結構為策略,推動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作者張琦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導,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萬君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副院長 、副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時報》2023年3月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