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軍的新時代。新時代下,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考量要有“四個必須”。
第一,糧食產業必須適應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新需求新趨勢。我國食物消費將進入總量增加、結構升級、多元健康的新階段。但我國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將越來越緊,糧食擴面增產、提質增效的難度將越來越大,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的形勢和挑戰將更加復雜嚴峻。
今后我國將保持水稻、小麥的高水平自給,有能力牢牢守住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但部分谷物以及大豆等飼料原料供需缺口擴大、自給率進一步下降的局面難以逆轉。隨著國際局勢的日趨復雜,我國肉類、植物油等食物供給保障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增加,我國食物安全保障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第二,必須為應對世界新的動蕩變革期的挑戰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農產品國際供應鏈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趨嚴峻。新時代以新發展格局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要求加快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新格局,聚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保供穩價能力和農產品國際供應鏈抗風險能力。
第三,必須補齊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短板弱項。國內穩產保供體系的短板表現在農民種糧成本高、收益偏低,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適應消費升級的糧食高質量發展滯后;儲備調控與應急體系中的保障結構與布局需進一步優化,調控能力要進一步加強,供應鏈“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全球農業供應鏈缺乏主動權和競爭力。目前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的主要參與方式是直接貿易,以進口為主,且進口來源高度集中,結構單一,對供應鏈上端的掌控能力還需加強。
第四,必須加快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新格局。要將我國現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從“三位一體”升級為“五位一體”的新機制。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必須根基穩固。要牢牢守住口糧絕對安全底線,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發揮統籌協同作用。要樹立大農業觀、大資源觀,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統籌利用國土資源,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結構與布局。
糧食高質量發展要高質高效。加快推進糧食高質量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糧食儲備與調控體系要調控有力。國家糧食儲備功能更加健全、布局與結構更加合理、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綜合協同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糧食保供穩價調控體系健全有效、應急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農業食品全球供應鏈要安全有韌性。全球農業貿易投資與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健全完善,全球性農業食品企業穩步成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平臺作用顯著,安全可控、持續穩定的農業食品全球供應網絡全面形成。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2023年12月19日第6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