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方略,并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作為精準扶貧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上走在前列,樹立了典范,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動注腳與歷史地標,不僅是一曲中華民族改變命運、邁向全面小康的壯麗凱歌,更是世界反貧困領域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中國故事,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經典的實踐案例與經驗啟示。
一、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建設屬于農民自己的鄉村
十八洞村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求村民房前屋后的庭院能種則種,能夠種樹的地方就種樹,能夠種花種草的地方就種花種草,能夠種菜的地方就種菜。全村村民充分參與進來,達到室內美、庭院美的美麗家園標準,以戶為單元的整治目標就實現了,縣政府就授予“美麗農家”的牌子,使美麗鄉村建設具備了內生條件。同時,按照“一戶一門增收技術,一戶一個增收項目,一戶一個產業工人”的要求,精準到戶、量身定做,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充分調動了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激發了廣大群眾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頑強的意志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十八洞村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經驗有很多條,但歸根結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充分調動農民、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團結農民,依靠自身的力量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二、注重留住鄉愁與彰顯民族特色,不搞大拆大建
對于一個具體的村莊而言,村莊的風貌是展示鄉村特色的主要載體,是村莊自然、人文、歷史等要素的外在反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十八洞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與原生態協調統一、建筑與民族特色完美結合”三大原則,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標新立異,不建高樓大廈,不建小洋樓,在保持傳統特色、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現代轉型,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一是基于村寨民族傳統建筑風格與建筑功能之間的關系,從景觀設計、表現形式及材料工藝等方面突出具有鄉土傳統特色的文化地景。二是在建筑風貌改造設計中,把苗寨建筑文化和十八洞村實際情況相結合,以樣板設計和設計導則為指引,將民族傳統特色的民居保護與改廚、改廁、改圈、改池、改浴等適當植入現代元素的“五改”相統一,進行“一戶一案”精準規劃,對損壞較大的房屋在不破壞原有風貌的前提下進行加固改造,對損壞不大的房屋進行特色改造。三是原有水泥磚房用小青磚飾面處理,平屋面改造成小青瓦坡屋面,木房整修封檐板、翹角,房屋改造做到修舊如舊,以木板房、外編竹墻并蓋青瓦為主,清一色的青石板路到家到戶,實現以最少的投入、最小的改動、最簡單的手段完成了整體風貌改造。
三、突出因地制宜的“造血”功能,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十八洞村立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天然資源稟賦,探索了“飛地經濟”、“四跟四走”、“生產互助興產業”等模式和經驗,發展起了特色種養、鄉村旅游、苗繡加工、山泉水加工和勞務輸出五大經濟支柱,增強了村寨的“造血”功能,加速了村內產業變遷和經濟重構。通過現代產業的發展機制與發展模式,把傳統用于自給自足的臘肉、苗服、苗家土酒、中藥材、茶葉等土特產轉變為現代市場的交易商品,發展家庭民宿、農家樂、苗繡織品和山區果業等產業。十八洞村里諸如苗繡等民族傳統工藝的商業化,催生了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的發展,與鄉村旅游的合力共同推動了苗寨經濟的多元化。產業培育和經濟重構是十八洞村鄉村重構的物質基礎和核心內容,要素整合、動力激活和能力培育則是和美鄉村建設中產業培育和經濟重構的“造血密碼”。為資本下鄉、農產品進城、勞動力回流等搭建了平臺,創造了環境,也為村莊重構、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構建了面向外部要素、內部要素、組織層面和個體層面分類實施、獎懲結合的動力激活機制體系;把對村莊主體能力的培育擺在重要位置,注重從“引能”到“育能”的轉變,積極提升村民自我發展能力。
四、構建多元利益聯結機制,推進共同富裕
十八洞村在和美鄉村建設中注重讓農民參與到鄉村振興當中來,讓他們成為利益共同體中的一個環節,既是參與者,也是成果分享者,這樣才能使農民能夠認識到這就是自己的事,才能持續、穩定地擺脫貧困。為了克服單個個體去應對市場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十八洞村將到戶的扶貧資金集中起來,以股份的形式參與投資項目,形成投資的規模效應,實現貧困戶與投資企業的雙贏。以產業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利益紐帶,讓貧困戶以資本的形式參與到市場活動,而把經營則交給專業的公司來負責,這樣就事實上做到了“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循環,這種模式后來被總結為湖南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模式。通過把資金統一起來進行項目建設,企業盈利一部分、貧困戶分紅一部分、集體經濟留下一部分,這樣,就通過建立起利益共享機制把個人、集體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了。專業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參與,以及股份制等利益聯結機制的應用,形成利益共同體,不僅提升了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而且有力地推進了村莊現代化進程。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