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所謂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要破除二元結構和二元體制,讓愿意進城、能夠進城的農業轉移人口更加順利地轉為市民;另一方面,要把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新質資源不斷輸入鄉村,和鄉村原有的資源要素相結合,發展出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行為。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重點:一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二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三是優化產業布局和人口分布;四是抓住信息化發展契機,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五是激勵知識和人才下鄉,培養鄉村本土人才。
一、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升,目前已經超過66%。但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仍然不到50%,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大概有16~17個百分點的差距。估計來看,大約有2.6億~2.7億在城鎮工作但是沒能在城鎮落戶的農民工及其家屬。近十多年來,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但是城鎮戶籍人口比重提高的效果并不明顯。根據現有觀察來看,戶籍城鎮人口比重提高的主要途徑是行政區劃的變更,即通過將鄉鎮改為街道、村民委員會改為居民委員會的方式,將鄉村人口變為城鎮人口,而非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其根本原因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難點和痛點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難點在于沒有可供落戶的穩定住房。從全國農民工住房情況調查來看,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后,在城鎮購買自有產權商品房的比例不足10%,由工作單位為進城務工農民(如建筑工人、保安、保潔員等)提供集體宿舍的比例約為15%~17%,還有部分直接住在城市雇主家中的農業轉移人口(如住家保姆或家政服務員),以上三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占比之和不足1/3,其余超過2/3的農民工基本是租賃城鄉居民的住房。盡管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租售同權”等相關政策,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除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如廉租房、公租房)有部分可以落戶之外,出于產權考慮,房東很難同意租戶落戶。此外,即便是農業轉移人口將戶口落到集體,一些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部門也很難承諾集體戶口能夠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因此,住房解決不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就很難。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痛點在于農民工隨遷子女是否能夠享有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的權利。農民工進城落戶后當然應當能夠享受到與本地市民同等的低保、救助、甚至養老、醫療等優撫政策,但他們最迫切希望解決的是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隨遷子女在即將參加中考或高考的關鍵時刻要回到原籍,生活上能否適應、學習上能否銜接、心態上能否調整,這是他們面臨的痛點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痛點和難點問題不能指望短期內予以解決。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如果給農民工提供大量可供落戶的保障性租賃住房,會涉及大量資源投資;二是在高中、大學教育資源難以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如果大量新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子女可以享受和原來的城市市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權利,可能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因此,城鎮化問題仍然是一個艱巨且長期的任務,需要不斷增長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增長各級城鎮政府的財政實力,只有做到“不論農民在農村還是在城市,該提供的公共服務都要切實提供,該保障的權益都要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難點和痛點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二、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從空間層面看,大、中城市和鄉村不在一個空間,如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需要認真研究的。但是,縣城、鄉鎮、村莊都在縣域空間之內,因此,“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具有現實必要性和必然性。具體而言,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是要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體現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城鄉融合發展最重要的是要下決心把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的重點向農村傾斜,解決好農民急難愁盼的問題,讓城鄉在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面能夠逐步實現均等化。當然,這需要從黨中央到省、市、縣、鄉鎮各級政府共同努力,也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只有實現了這個目標,才能說鄉村也真正實現了現代化。
二是要促進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振興關鍵在于鄉村的產業興旺。從國家大局看,農業是基礎,糧食是根本。因此,鄉村產業發展要本著強農的宗旨,在農業不斷強化的基礎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大致可以將鄉村產業發展概括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延伸型產業。在種養的基礎上可以延伸到加工、儲存、營銷,甚至延伸到采用高新科技提取一些新的生物原料。但是,這種延伸方式光靠一個村是遠遠不夠的,鄉村產業的發展要延伸,需要有規劃和聯合。第二種是嵌入型產業。要把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最新的科技成果嵌入傳統農業中,改變傳統農業以手工和勞動力為主的方式,進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產業的效率和效益。第三種是替代型產業。近年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迅速,截至去年,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已經超過107萬個,服務覆蓋面積超過19.7億畝次,覆蓋農戶約9100萬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所發揮的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對傳統勞作的替代作用巨大,農業經營效率和經營收益提升顯著。第四種是溢出型產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鄉村旅游。只有讓村莊真正活著,農民在村子里生產生活,才能對城里人有吸引力;只有在鄉村整治的過程中,讓當地農民真正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才能產生旅游溢出效應,否則就只能是“盆景”或“櫥窗”,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優化國家產業布局和人口合理分布
城鄉融合發展,要放在優化國家產業布局、人口合理分布的大背景下考慮,放在實現國家的全域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考慮。在產業發展問題上,不能完全由市場決定,一定要有主動的、科學的產業布局,要從全域現代化和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角度來考慮。縣域里一定要有相應的產業,有就業、有收入、有財政,這個縣才能興旺起來,才能起到綜合性服務功能的作用,同時實現人口的合理分布。此外,發展到現在,很多沿海發達城市、一線城市都面臨著城市規模擴張所滋生的“大城市病”,這些問題都要從國家發展空間規劃的角度去認真考慮,適當讓產業內移、下沉,不能將產業都放在沿海地區,內地是空的;不能將產業都放在大、中城市,縣、鄉是空的。
四、抓住信息化發展契機,推進“四化同步”發展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按照“四化同步”的發展理念,要抓住信息化帶來的重大契機。我國現代化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的工業化、現代化從18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那時還沒有信息化。所以,西方國家的“四化”在次序上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信息化。我國作為后發的現代化大國,在工業化、城鎮化推進中期、農業農村現代化剛剛起步的時候就迎來了信息化,所以我們存在把信息化嵌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可能性,可以實現“四化同步”發展。這也就是總書記講的“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正是有這樣的大好機會,我們才有可能實現“四化”的彎道超車,借助信息化力量,使鄉村融合發展取得更加明顯的效果。
五、激勵知識和人才下鄉,培養鄉村本土人才
城鄉融合發展更本質、更重要的是知識要下鄉、人才要下鄉,同時要努力培養鄉村的本土人才。沒有人才,一切皆為空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要努力培養人才,讓知識能夠滲透到各個行業、各個方面。現在最需要知識和人才的地方就是鄉村,應該盡各種努力去滿足鄉村對人才、對知識的渴望,實現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學術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