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書是歷史上流傳于中國湖南省江永縣、道縣地區的一種婦女文字符號系統。據《湖南各縣調查筆記》記載在江永華山廟一帶“每歲五月,各鄉婦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聲歌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書蠅頭細字,似蒙古文。全縣男子能識此種文字者,余未之見。”此處所提及的“蠅頭文字”就是女書。女書記載的語言是江永地區的方言。
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性別文字
女書是一種單音節的語音文字,一個音節可以表示一組同音異義的詞。婦女們將女書用竹簽或毛筆寫在紙、布或扇子上,從上至下、從左至右書寫。當地人過去將這種文字成為“女字”。清華大學女書研究專家趙麗明教授認為女書不僅僅是一種地域方言文字,也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性別文字。女書作為一個完整的語言記錄體系,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其產生、形成和完善必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現存的女書文學作品證明,女書長期以來是江永當地婦女之間的情感紐帶。
女書村位于江永縣上江圩鎮,隸屬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位于湘南邊陲,東與江華縣、南與廣西富川、北與道縣接壤。縣內有2個國有農林場,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629.15平方公里。2019年末總人口29.31萬,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15.86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3.2%,少數民族聚居區占全縣總面積的87%。江永山川秀麗,生態良好,擁有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3個3A級旅游區,森林覆蓋率達63.8%,常年空氣質量優良率100%。
女書村又名浦尾村,女書的發源地之一,位于距江永縣上江圩鎮政府1公里左右一個四面環水呈葫蘆形狀的河洲上,人們稱之為"女書島",島上居民均為胡姓。浦尾在河洲之尾,故名。民風淳樸,以漢族居民為主,保留有女書傳人高銀仙的故居。女書園是女書島上的核心,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設有女書學堂、女紅廳、女書書畫廳等展示廳。此外,村內還有女書河,是江永縣城至女書島的瀟水河段,全長約20公里,河面開闊,沿岸田園風光優美。環女書島的河段水面如鏡,兩岸棗木林立,構成了一道優美的水域風光。
筆者自2017年開始多次調研赴江永縣女書村田野調查,主要采用民族志觀察法和深入訪談法,緊扣女書、文化遺產、民族文化、文化旅游等主題,與非遺傳承人、當地村委、村民、當地文化管理部門共計23人進行深入訪談。調研發現,隨著我國城市化比例的上升,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江永農村地區空村現象愈發明顯。浦尾女書村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留守老人養老、醫療以及留守兒童教育等社會保障水平低。青壯年人口不愿意留在女書村,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農村無法為村民,尤其是青壯年人口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和體面收入,農村人口面臨生存壓力從而不得不離開村莊前往城市發展。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成本日益增長,如農村種田所需的生產資料不斷漲價,而農民農業收入在現代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今天只能維持家庭溫飽。這也造成農村勞動力放棄農業生產而去城里打工。其次,農村無法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江永上江圩鎮中心小學入學人數逐年下降,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農村青年人選擇在城市買房居住,從而使他們的孩子得以在城市接受教育。
在鄉村振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根植于中國鄉土社會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再是孤立的,被賦予了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的文化保護和建設不僅僅體現其社會文化意義,而越來越強調鄉村文化遺產與鄉村經濟建設、農業產業和文化旅游服務產業密切結合,為鄉村地區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強勁的結構和動力。鄉村以非遺為基礎的文化建設已經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環節,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女書文化遺產的資源分析
江永縣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各1項。這為江永地方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條件。地方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傳承開發的難點在于如何有效融入生產,實現地方社區、居民和遺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女書是人類唯一的女性文字,被列為“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女書園位于上江圩鎮浦尾村,人口以漢族、瑤族居民為主,民俗節慶豐富多彩,如斗牛節、趕鳥節、賀三朝、坐歌堂等。女書博物館修建于2002年,仿清代建筑風格,園內設有女書介紹廳、女書起源廳、女書學堂、女書民俗表演廳、女書女紅廳、女書藝術廳、女書銷售廳,對女書文化進行了較好的展示。女書園是女書文化的主要展示場所。
江永千家峒被譽為瑤族發祥地。“千家峒”即指居住著上千戶瑤家的山間小平原,它是傳說中瑤族的起源地。千家峒由上峒、中峒、下峒三大景區組成,東西跨度14公里,南北橫貫23公里,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千家峒內有建有盤王廣場,已建設盤王巨型塑像花崗巖雕塑群,有古戰場、馬山、狗頭巖、鳥山、大泊水瀑布群、龍潭瀑布群、天女散花瀑布、雙溪口溫泉等旅游景點。
勾藍瑤寨,位于江永縣蘭溪瑤族鄉,是江永“四大民瑤”之一的聚居地,勾藍瑤寨是典型的城堡式古瑤寨,外圍是明代古長城,有三層防御工事,將瑤寨圍得固若金湯。蘭溪勾藍瑤寨古建筑群不僅體現了當地較為高超的民間工藝,也集中反映了當地的習俗,加之千余年的瑤寨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勾藍瑤寨保留明、清代的民居300多棟,有社壇土地、舞榭歌臺、涼亭橋梁等小景觀;也有培元橋、盤王廟、石鼓登亭、古民居等古跡,建有瑤族表演廳;有盤王廟、相公廟、水龍祠、關公廟等大型建筑;勾藍瑤寨還有獨特的“洗泥節”民俗。2011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勾藍瑤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甘棠村距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是一個千年漢族古村。自唐太和年間(公元827年)周氏族人在此定居立宅,迄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千百年來,村名、村址一直不變,是周氏族人聚族而居的村莊。該村是湖南省目前發現的創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延續時間最長的村落。它依山傍水,現有453戶居民,1800余人,他們居住的200多棟房屋,保持了古湘南建筑特色,其中大部分為明清代建筑。村內保存有忠厚祠、文昌閣、步瀛橋、月陂亭、壽萱亭等甘棠八景古跡;建有上甘棠博物館為湖南省首家村級博物館。2019年12月25日,上甘棠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自然遺產”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地域。江永縣境內的自然遺產主要包括千家峒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山、天仙草原。千家峒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江永縣高澤源林場境內,距縣城20千米,距旅游勝地桂林150千米。公園內有天然林3361.64公頃,原始森林835.67公頃,還有天門嶺、古宅湖、小古源瀑布、判官山、仙人浴等自然景觀。2012年以來,江永縣投入14億對千家峒國家森林公園進行升級改造,新建了盤王廣場、瑤族文化展廳、都龐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博物館、劉家莊新農村等旅游景點和游客中心,景區新增了20多家農家樂,以提升游客承載率和體驗。
燕子山天仙草原位于江永縣粗石江鎮境內的都龐嶺山脈,海拔1562米,原始草原面積約10平方公里,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高山森林覆蓋的多樣地形,還有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瀑布36處。草原內豐富的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生態圈,具有規模大、景色美、保存好的特點,在中國南方地區十分罕見,成為首批國家草原森林公園。湖南省燕子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的建立,將有助于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草原文化,開展生態旅游,并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抓手。
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的地方行動與實踐
江永縣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和自然遺產發展了以旅游開發為主的多渠道、跨行業利用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行動與實踐。在文化遺產的產業開發過程中,地方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
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產業促進產業興旺。在“鄉村旅游+生態扶貧”的機制指導下,江永縣按照“中國著名的生活型文化生態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總體定位,以自然風光、山水資源、地理環境為依托,以古村落、古民居、舊遺址為載體,在勾藍瑤寨、浦美村、上甘棠村、劉家莊等10余個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發展全域旅游,致力于活化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推動少數民族瑤寨的鄉村振興。一些由政府主導,企業、社區和農戶參與的項目落地實踐,比如江永縣政府重點打造的《八角花開》《瑤山油茶品鑒會》等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復興鄉村傳統的洗泥節、趕鳥節,創意開展女書文化節、盤王節、農民豐收節、香柚節、紫荊花節等一系列維系鄉土民情的重要節日。利用豐富旅游產品體系促進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此外,地方政府和企業還合力打造了文化探源、明星體驗、研學實踐、攝影繪畫、鄉村休閑、民俗風情、山水生態、營地露宿、康體養生、瑤醫藥膳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探索以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為核心的文旅+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實踐鄉村振興文旅創新。同時,江永縣在“宜農則農”的原則下,提出全域特色農業產業的集聚性發展模式,強調在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重要性。基于地方農業評估,江永縣已經在粗石江、桃川鎮建成以“江永香柚”“江永香芋”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發展帶,在上江圩鎮建成以“江永香姜”為主的產業帶,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和多樣化的鄉村現代農業產業。目前,江永縣在貧困村建成特色基地23個,養殖基地120余個,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在貧困村覆蓋率達100%。在大力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同時,發展品牌農業和產品認證,實踐全區域原產地特色品牌,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農產品溯源監管云系統,提升農產品質量,著力實現農業產品“統一品牌、統一品質、統一包裝”目標,引導形成全域產業競爭優勢。通過進行“公司+農戶”的旅游扶貧項目,進一步促進了鄉村農業和旅游業的聯接以及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特色文化產業助力鄉風文明。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在驅動力。鄉村振興的文化振興層面要求挖掘、整合、開發鄉村優秀的文化資源,如民俗文化、節日文化、手工藝文化,利用和保護好鄉村的文物古跡如祠堂、古建筑,支持農村地區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江永縣立足女書文化、知青文化、忠孝廉潔文化、瑤族文化等資源,已經開發了一大批文化產品、文藝節目、文化活動,培育了一支50人的文藝文化隊伍,每月開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動。江永縣還致力于加強女書文化、瑤族文化等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的保護傳承,制定出臺傳承人獎勵、扶持機制,抓好女書非遺傳承人的培養,確保文化傳承后繼有人。此外,針對鄉村兒童和青少年教育問題,地方政府利用互聯網科技,為鄉村中小學提供免費的在線課堂教學資源、健康咨詢、學生輔導等服務,受益學生人數5700余人次。這一系列措施體現了地方基于傳統和現代文化資源,培育鄉村人文精神,增強鄉村社區村民的文化認同的行動與實踐方式。
生態宜居目標下的鄉村建設。開展以生態宜居為目標的美麗鄉村建設,變鄉村家園為公園,才能充分釋放鄉村地區“綠色減貧”發展紅利,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和愿景。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江永縣開戰了一系列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行動,在“百村百園”理念指導下,重點聚焦鄉村庭園、道路、村旁的綠化建設,改善鄉村風光環境。在鄉村生活環境方面,重點解決鄉村路燈問題、垃圾處理問題。在鄉村景區開展“廁所革命”,建設生態、環保、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景區廁所,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和自然旅游產業的質量,提升服務和游客承載水平
農村電商及互聯網視角下的鄉村振興。江永縣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貧困戶參股”的方式,發展“電子商務、旅游休閑+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整合人社、農口、扶貧、電商、教育等各方面資源,對農民進行線上線下培訓,鼓勵村民開設電商網店,實現“把電商融入農村”,全鏈條電商對接市場的“農村電商+消費扶貧”的目標,該系列行動與做法加快了農特產品、文化旅游工藝品的線上銷售。據統計,江永縣已經擁有網店2600余個。2020年以來,全縣電商幫助貧困戶銷售各類產品突破5億元。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做法是,在地方政府的召集和鼓勵下120余名江永本土自媒體達人嘗試以文案軟文、地方美食紀錄片和短視頻、自媒體視頻代言等多種方式,在熱門互聯網平臺如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展開江永地方農產品和文旅產品營銷,幫助江永地區提升地域知名度、打開農村產品銷路,促進消費扶貧,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民生活富裕的目標。一些江永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也積極開設、運營自媒體頻道,如抖音號“女書傳人胡欣”,市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胡欣通過該賬號發布非遺女書發展的最新動態,向公眾傳播江永女書文化內涵,并與民間文化遺產愛好者形成互動交流,促進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地方遺產旅游產業和文創產業傳播和發展。此外,互聯網技術對鄉村振興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電商領域,也在逐步覆蓋地方社會服務體系,形成了互聯網基礎下的鄉村社會扶貧、鄉村基層服務建設、鄉村教育和技能培訓、鄉村文化與文藝事業等眾多開發維度,互聯網對鄉村地區的治理有效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作者系英國萊斯特大學傳播與社會學博士;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