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法國南部和英國北部的鄉村生活以及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實地考察,我們發現,法國和英國的農業經營已經實現專業化,鄉村發展已成功轉型,鄉村居民很多但其中農民很少,已經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新一代農民收入至少處于當地中等或以上水平,城鄉發展已相互融合。法國和英國鄉村發展變化的趨勢、促進鄉村轉型發展的一些做法,對我國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法國英國鄉村和農業的轉型發展從上個世紀就已經發生,兩國在鄉村發展政策和體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是實行農業經營專業化,培育現代化新型農民隊伍。據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上個世紀中葉后,法國鄉村和農業發展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法國傳統農民就走向了終結,這些農民曾是一個以千年計的傳統農耕文明的代表。與此同時,一些從事商品農業生產的新型農民出現,為市場提供了充裕食品,推動了鄉村社會的驚人變化,實現了家庭和經營的分離,使多種兼營活動蓬勃發展,新型農民積極參與合作、信貸和互助組織建設,這些農民是現代化高效率的商品農業的勞動者,他們的數量僅為二戰前后傳統農民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鄉村發展進程中相關政策規定:凡是在法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不管是用自有土地經營,還是租賃別人的土地經營,都需要注冊辦理公司經營證,要交稅、辦理保險、獲得歐盟補貼等,凡是沒有注冊為公司的是不能從事農業經營活動的。這個政策的實施相當于對農民的從業資格進行了嚴格規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管理服務和提供補貼,推進了農業經營專業化、傳統農民的分化和新型農民的職業化,最終建立和形成了一支現代化的少而精的新型農民隊伍。
二是支持農業科研推廣,建設穩定的科技支撐體系。科研支撐和人才培養是現代農業的基礎,是解決資源要素瓶頸約束的重要途徑。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科技不同,農業科研及推廣對自然條件依賴性大,需要開展定點對比試驗,需要長期不斷積累。英國洛桑農業研究中心從1843年就開始進行小麥生產科學試驗,并長期進行定點對比試驗,取得并積累了完整的試驗數據,為英國乃至世界農業科研提供了基礎支撐。英國土地的土壤條件較差,但由于其農業技術發達、土地開發科學,土地多已成為熟化地,農作物產量、農業勞動生產率都很高,每年以占全部從業勞動力約1%的農業勞動力就能生產全部所需的60%的農產品。英國對農業科研和新技術、新成果的普及和推廣高度重視并不斷加強,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這成為促進其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參加歐盟共同農業政策,建立統一市場和監管補貼體系。歐盟共同農業政策對法國和英國農業的發展影響很大。這項政策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推進歐洲重建、解決食品供應短缺問題、實現農產品自給。這項政策自1960年6月底提出,從1962年開始正式實施,至今已有50多年,其具體內容不斷隨時代發展而變化。兩國參加這一政策體系后,農產品在價格上較為有利,農業勞動生產率較高的農場主享有競爭優勢,鄉村發展的多樣性、多功能性、現代化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得到增強,并建立了有效運轉的生產監測、市場管理和補貼體系,農業管理更加規范并逐漸趨同。
四是推進城鄉功能互補,將生態宜居開發為鄉村發展的比較優勢。法國和英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不僅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而且重視發揮鄉村的多功能性,推進城鄉功能互補。目前兩國的鄉村已經實現生態宜居,吸引了大量人口到鄉村居住和旅游、度假等。住在鄉村的人口不以農民為主,有市民、農民、游客等各類人口,特別是有很多收入水平較高、靈活就業的人口和中老年人口等。大量的非農業人口居住在鄉村,不僅優化了城鄉發展格局,而且優化了鄉村人口結構,提高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五是加強對土地發展權的管控,促進鄉村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土地使用制度對鄉村發展非常重要,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土地發展權的界定和管理。法國和英國的土地既有個人所有制,也有公共所有制,但政府在公共管理上一律嚴格且平等要求。特別是通過對土地發展權進行深入界定和合理規范,按照規劃和法律等進行嚴格管控,保證社會公眾利益不受私人發展侵犯,實現了人與人之間在土地利用上的利益平衡。
六是改革市縣行政關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法國和英國城鄉發展已經融為一體,一個重要原因是,鄉村區域的行政管理和城鎮區域的行政管理,兩者地位平級,公共管理服務方式和內容趨同,這個變化從上世紀就已經開始發生。
從法國和英國的鄉村發展歷程看,鄉村建設得好,同樣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這必須在鄉村發展中引入新的模式,把綜合開發鄉村的比較優勢作為重要目標。兩國的實踐表明,靠在鄉村單純發展農業以及向農民提供補貼的傳統模式,難以實現既定目標。畢竟,農業部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不到10%。
還要看到,鄉村的概念是以人口密度等指標來界定的,鄉村產業的發展遠不限于農業,鄉村有“綠色地區”也有“棕色地區”(比如小城鎮)。發達國家有大量人口在鄉村生活,這些人口是鄉村居民,但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化的。因此,這些國家在政策設計上,不是一提到鄉村發展就聚焦于補貼農民,包括實行產業傾斜政策和收入直接補貼政策等,這種模式的政策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因為補貼后農民經營的內容可能還是原來的,農業結構和發展模式沒有變化,導致城鄉差距仍然存在甚至繼續擴大。
可見,促進鄉村發展轉型需要考慮促進跨產業跨行業發展,培育積聚人口和服務的小型城鎮及“棕色地區”,開發投資鄉村特色比較優勢。要用投資和創新的理念指導鄉村發展,重視開發有增長潛力的產業或環節,推進鄉村結構性改革。需要提醒的是,鄉村投資是非常復雜的事情,關鍵要有人和機構去鄉村做大量的基礎性和服務性工作。
與此同時,振興鄉村要更加重視有序發展。當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緊迫,但鄉村建設發展涉及面廣,需要的投資大,面臨多種矛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也面臨一些困難,必須從長計議,有序推進,這就需要把提高政策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連續性作為重要標準。
在法英兩國的實踐中,最重要的機制是重視發揮地方基層政府作用,引入長期規劃和土地發展權管控。在法國和英國的鄉村發展中,人口結構和農業地位的變化很大,但通過加強規劃引領和實行嚴格的土地發展權管控等,鄉村布局、結構、基礎設施和古建筑等都實現了發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保障了鄉村生態宜居。應該看到,鄉村發展是個“慢變量”,在謀劃上既等不得,也急不得,要在政策措施方面有百年大計甚至千年大計的準備。要對鄉村現代化和后現代化進行統籌考慮,對城鄉發展進行統籌融合,有序推動鄉村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要長期持續重視農業科研推廣,積極穩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著力解決已經進入鄉村發展創業的各類人員特別是新農民和新居民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建立有效解決問題的渠道和機制。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2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