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南沅陵碣灘茶為例
茶為國飲,與咖啡、可可并稱世界三大飲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茶系民生,是老百姓“開門七件事”之一,茶樹、油茶、柑橘也是南方農村重要的“致富三棵樹”。筆者曾在懷化駐村扶貧三年半,試圖從沅陵碣灘茶切入,以一地特色產業和文化傳承,管窺全國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一、碣灘茶的歷史淵源
(一)碣灘茶的名字由來
碣者,指圓頂的石碑;碣灘,指礁石如碑聳立的河灘;而碣灘茶,因原產于沅水江畔的沅陵碣灘山得名。
沅陵古屬辰州府管轄,故又稱沅陵碣灘茶、辰州碣灘茶。2011年3月,碣灘茶被原國家質檢總局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指沅陵碣灘綠茶,而泛指的碣灘茶,則包含沅陵及周邊溆浦、中方、會同、麻陽等地生產的碣灘系列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黑茶和花茶,統稱碣灘茶。
(二)碣灘茶的發展歷史
湖南素稱“茶鄉”,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記有“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即“‘茶’”)解之”,神農氏亦被后人尊為“茶祖”。
從現有資料看,碣灘茶應不晚于秦漢。據湖南省茶科所王威廉考證,西晉《荊江土地記》載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當時制茶技術已相當成熟了。碣灘茶興于唐宋,唐代茶圣陸羽《茶經》所載“無射山”即在沅陵(今沅陵縣二酉鄉田坳村一帶)。相傳唐睿宗李旦的內宮娘娘胡鳳嬌從家鄉沅陵胡家溪(今沅陵縣明溪口鎮胡家溪一帶)回京,將碣灘茶帶入宮廷,君臣品后大為贊賞。此后官府指令在碣灘廣辟茶園,派人監制,納上品為“貢茶”。
《唐·陸贄翰苑集序》有記載:“邑中產茶處多,先以碣灘產者為最,后界亭(注:今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一帶)茶盛行”,作序者即為中唐“一代文宗”、禮部尚書權德輿。唐朝時期,碣灘茶隨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傳入日本,對日本茶道產生了一定影響。由于晚清連年戰亂交通受阻和“文革”十年動亂技術脫節等原因,大批茶被毀,碣灘茶一度低迷,沒想到國外還有人惦記。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與周恩來總理提起碣灘茶,后經商定,將碣灘茶命名為“中日友好之茶”。1991年,碣灘茶被評為"國際文化名茶",載入了《中國名茶錄》。伴隨著栽種技術的提升和古法制茶工藝的發掘,碣灘茶慢慢復蘇,至今沅陵已躋身中國十大生態產茶縣,被譽為中國生態有機茶之鄉。
二、碣灘茶的獨特價值
湖南唐代就是全國重點產茶地,目前產茶量居全國第二位。除碣灘茶外,另有安化黑茶、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金井綠茶、石門銀峰、南岳云霧、桑植白茶、君山銀針等,碣灘茶產量不大,但特色獨具。
(一)歷史價值
沅陵在唐代即屬全國八大茶葉產區之一——黔中產區的核心產區(黔中郡故城位于今沅陵縣太常鄉窯頭村一帶),到處留下茶的歷史痕跡。直到如今,沅陵縣內以茶為地名的仍有60多處。如借母溪鄉的茶園山,因滿山長有古茶樹得名。又如馬底驛鄉的上中茶溪村、下中茶溪村,也因兩村之間夾有一座古茶園得名。198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在黔中郡故城遺址發掘一套戰國時期的精美石質茶具,包括一個托盤、兩只廣口帶把圓形茶杯和一個尖嘴長柄圓腹茶壺。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茶具實物之一,說明沅陵種茶飲茶史應還早于秦漢。
公元628年,唐太宗在沅陵城西虎溪山敕建龍興講寺,希望通過佛法傳播感化西南群蠻,助力帝王之業興起。龍興講寺是我國西南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佛學院,鼎盛時期每年培養佛學人才上千人,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講寺首任方丈為唐大歷年間的百丈懷海禪師,他制定的《百丈清規》將僧人植茶、制茶納入農禪內容,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在寺內設置茶寮招待尊客長老,直接把種茶、飲茶之風帶入了寺院,也間接影響了周邊地區。
(二)生態價值
從構字法看,茶的字形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從某種意義上講,無論是采摘還是品鑒,茶都可看作人與自然身心交互的媒介。從地理環境看,沅陵處于北緯25-29°綠茶黃金緯度帶,武陵山、雪峰山兩大山脈與沅水“兩山夾一水”的地理環境形成區域小氣候,終日云霧繚繞多滋潤、光照充分無暴曬,有效抑制茶葉粗老纖維形成,所產茶葉“味鮮、湯濃、回甘”。從元素構成看,碣灘茶含氨基酸4.33%,咖啡堿4.46%,茶多酚26.62%,水浸出物高達49.8%,高出國家標準12.8個百分點,被譽為“中國高端綠茶杰出代表”。沅陵現有16.3萬畝茶葉基地中,有12萬畝屬高山茶園,均可達到有機茶標準,部分已通過日本“JONA”和歐盟有機認證。
(三)文化價值
人類文明大都因水而聚,順水而生。沅江自貴州都勻發源,從常德注入洞庭,全長1022公里。沅陵位于沅江中游,有滇黔通衢、水運樞紐之稱,千百年來孕育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化、排幫文化和商旅文化。沅陵有夸父山、二酉藏書洞、黔中郡遺址、龍興講寺、鳳凰寺、蕓廬等名人古跡,不少偶與碣灘茶交緣,推動了碣灘茶的茶藝、茶禮、茶道發展。
成語“書通二酉, 學富五車”就源于二酉藏書洞(今沅陵縣二酉鄉的二酉山)。當年秦始皇下令焚書,凡“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大批珍貴典籍灰飛煙滅。儒生伏勝冒死將一批簡牘古籍水舟陸車從咸陽運至沅陵,密藏于二酉山的深洞中。秦亡漢始,伏勝將藏書獻于朝廷,有幸保全了中華文明,至今二酉山上還存有不少古茶樹。公元1511年,王陽明從貴州謫歸途徑沅陵,停留一月有余,與武陵學者蔣新、沅陵進士唐愈賢等在龍興講寺講授“致良知”之學,一時煮茶論道,學者云集。近現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沈從文、張學良等人曾在沅陵途經或暫住。公元1819年,林則徐赴云南主考途經沅陵,辰州知府張明慕名以茶相敬,并賦詩相留:“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清”。沈從文在沅陵出資修筑蕓廬和家人居住,寫下了《辰州》《沅陵的人》《湘行書簡》等多篇散文,其中就講到了沅陵茶事。1938年10月,張學良被蔣介石派人從郴州蘇仙嶺押往沅陵鳳凰山。面對日寇肆掠、壯志難酬,張學良只能蝸居密室喝茶看報,憤而題壁作詩一首《自感遺憾作》,并令人在石壁上刻“雪仇”二字,如今人去字還在,讓人嗟嘆不已。
(四)民俗價值
沅陵的民俗文化相當豐富,除了巫儺文化、龍舟文化、山歌號子,茶文化更是貫穿沅陵人一生,并深刻影響周邊地區。比如陸羽《茶經》記載的無射山,就是我國最早展現茶歌茶舞等茶文化藝術表演的茶山。唐代李泰《括地志》也記載,沅陵無射山多茶樹,當地百姓凡有喜慶吉祥之事,男女老少都有圍著大茶樹載歌載舞、闔村狂歡的習俗。和沅陵相似,湘西南懷化、邵陽、婁底一帶的農村,嬰兒出生要用茶水沐身濯眼,婚嫁要吟歌敬茶,老人離世要在口中含放茶葉。現代科學實驗證明有些民俗確有依據。如茶葉含有的維生素A、C及一些微量元素可以明目,茶水中的茶多酚可以抗菌消炎。每年新茶開摘,沅陵都會堅持舉行莊重的開園儀式,祭茶祖,唱茶歌,跳茶舞,大師現場制茶,尋溯古茶古法,這些為碣灘茶加持了獨特的民俗價值。
(五)時代價值
茶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對沅陵來說,無論是剛剛圓滿收官的精準扶貧,還是正在謀求破局的鄉村振興,碣灘茶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價值。從經濟效益看,茶產業已成為沅陵的優勢特色產業,到2020年底,全縣茶園達16.3萬畝,年產量1.3萬噸,綜合產值18億元,帶動5216戶、18357人脫貧,人年均增收800元以上。從社會效益看,“輸血式”給錢給物往往只能管一時,“造血式”發展產業解決就業常常可以管一世。發展碣灘茶,通過產業鏈賦能,村民可以通過土地租賃、資金入股、勞動力輸出等多種方式嵌入產業鏈,讓廣大村民有活干、有錢賺、有奔頭,有效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從政治效益看,通過完善涉茶利益聯結機制,可以促使村民安居樂業,村組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持續增強,這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三、碣灘茶做強做大的局限
(一)有產量,但拳頭不硬
一是行業平均茶園單產量不高。2020年中國茶園總面積4754萬畝,干毛茶產量298.61萬噸,總產值2500億元,排名全球第一,但不足900kg/公頃的平均茶園單產量位處全球倒數。碣灘茶雖以1200kg/公頃的平均茶園單產領先于同行,亦難脫俗。二是龍頭企業不強。沅陵縣現有涉茶企業、合作社124家,2020年總產值18億元,但年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以上的茶企僅有5家,無一家過億。三是拳頭產品不強。碣灘茶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黑茶和花茶都有,門類齊全,但這既是優勢又是劣勢,云南普洱、杭州西湖龍井、安徽祁門紅茶等知名品牌都是品種相對集中。目前碣灘茶產業鏈條分工不明,同質程度化高,常常跟著別人走低端路線,缺乏市場核心競爭力。
(二)有銷量,但利潤不高
碣灘茶分為清明前后手采的名優茶和夏秋季機采的大宗茶。目前以機采茶為主,對內主要為統一、康師傅提供茶原料,2020年銷售原料茶7000余噸,但售價不高;碣灘茶對外出口量不大,1噸大宗茶僅有1000余元利潤,主要依靠出口退稅補貼。在高端茶手工茶方面,雖然單價較高,但人力成本連年上漲,嚴重擠壓利潤空間。今年6月,湖南省政府辦公廳駐沅陵縣麻溪鋪鎮馬家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曾就中藥材、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意愿抽樣調查馬家村150戶村民。調查結果顯示,愿意種植茶葉的僅35戶,占比23.3%;究其原因,除了青壯勞動力缺乏、規模土地變性難、茶企務工要求高等原因,部分剛剛享受過扶貧幫扶政策的村民還心存幻想,希望能輕松賺大錢、快錢。駐村企業鳳嬌碣灘茶公司介紹,他們愿意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企業承擔巨大市場風險,必須嚴格控制勞動強度、產品質量、成本核算來留出利潤空間。面對新冠疫情背景下市場低迷和相對“民工荒”,不少茶企感到壓力重重。
(三)有支持,但力度有限
近年來,懷化市縣兩級對碣灘茶比較重視,特別是沅陵縣茶葉辦成立以來,積極推動碣灘茶成為農民脫貧致富、企業增效、財政增收的一項重要主導產業,但苦于工作抓手、工作機制等局限,仍有待加強。一是從支持資金看,2017年,懷化市財政拿出3000萬元支持碣灘茶發展,讓整個湖南茶葉界為之一振,但一年之后難以為繼。近年來,沅陵縣雖投入部分資金,但因脫貧攻堅、環境治理等上級指令性任務多,資金投入大,未能擠出更多資金來支持茶葉產業。二是從扶持政策看,已出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碣灘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碣灘茶加工技術規程》兩個省級地方標準,引進了產品質量溯源管理,但碣灘茶品牌整合為全市公共品牌后,市縣兩級在市場監管機制上未明確,市場反映較為混亂。三是從廣告宣傳看,市縣黨委政府和部分茶企在央視、湖南衛視、經視及網絡平臺陸續投入了部分廣告,但由于資金投入、工作精力有限和缺乏系統設計,影響力十分有限。
(四)有品牌,但任重道遠
一是品牌捆綁大而不強。為了實現湖南茶葉千億產業發展目標,加快“走出去”步伐,全省跨越市縣區域進行品牌大整合,創建了“瀟湘茶”區域公用品牌,包括碣灘茶、古丈毛尖、石門銀峰、黃金茶四大子品牌,力求打造千億湘茶產業的重要增長極。這一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但目前茶企之間的內在鍥合性不強,甚至還出現以次充好損害碣灘茶分品牌的現象。二是市場營銷不夠精準。沒有切合實際的規劃設計,市場方向不清晰,產品定位不精準,連一些產值5000萬的規模茶企都沒建成完善有序的營銷渠道,碣灘茶在懷化本土市場占有率只有20%。三是品牌推廣投入不足。在沅陵縣茶產業開發建設中,大部分采用涵蓋種植、加工、品牌、營銷全產業鏈條的大戶模式,茶企在市場打拼中產業前端投入太多,后端品牌宣傳、市場營銷和人才隊伍建設明顯乏力。這一點與英國相比反差特別明顯。英國不自產一片茶葉,卻擁有Lipton(立頓)、Twinings(川寧)、Earl Grey(伯爵)等全球知名茶品牌。2019年,中國整個茶葉出口22.2億美元,立頓一家公司年銷售30億美元,高低立顯。
四、關于碣灘茶做強做大的建議
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走出一條科學有效、農民受益的產業發展之路,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這為沅陵碣灘茶、麻陽冰糖橙、邵陽油茶、寧鄉花豬等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據沅陵縣茶葉辦介紹,“十四五”期間,沅陵縣計劃實現茶葉種植總面積達到20萬畝,茶葉年產量達3萬噸,實現綜合產值50億元。未來碣灘茶還可實現25萬畝和100億產值,立志打造中國“一號綠茶”。筆者認為,目標讓人振奮,碣灘茶要想在全省、全國的激烈競爭中快速有效出圈,必須有更多創新。
(一)抓品改,增其量
一是更換良種。通過3-5年時間,把全縣的劣種茶樹更換成抗病性強、豐產性能好、早熟的省級以上良種,為單產提升奠定基礎。二是改造小老樹。對多年栽培、產量很低、樹勢衰老的茶樹進行修剪,配套水肥管理,增加綠葉層。三是缺苗補蔸,根據不同的山地條件和茶樹品種,使每畝密度增至3000-5000株。四是茶園提質。著力完善茶區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茶園管理體系,推進有機茶園認證,實現茶園管理標準化、生態化、精細化、智能化。
(二)抓工藝,提其質
一是把握采摘要求。雅俗兩條腿走路,春季以采摘高標準的單芽和一芽一葉制成碣灘高檔茶單品,以質取勝;夏秋季采摘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為主,制成老百姓喜愛的實惠型茶產品,以量補貼。二是把握加工工藝。按照碣灘茶質量技術標準,結合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充分發掘明清古法傳統工藝,提升茶葉品質和口感。三是優化茶葉加工布局。重點提升官莊、馬底驛、北溶等茶葉主產區域綜合加工能力,加快改擴建初制茶葉加工和精制加工生產線。
(三)抓創新,領其先
一是在產品工藝上求創新。樹立“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加大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茶科所及國家級涉茶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立足“湖南省碣灘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突破質量安全瓶頸,提高茶園產出效率,并強化知識產權和地理標志保護。二是在產品功效上求創新。根據市場需求創新研發小、精、新、特產品,讓老產業滿足新需求。如結合茶的功效弄成美容茶、養生茶,還可弄成與茶相關的奶茶(如長沙茶顏悅色)、茶甜點(如日本抹茶、云南鮮花餅)、茶沐浴露、茶枕頭等。三是在產品包裝上求創新。根據現代消費習慣和社會發展趨勢,建立碣灘茶形象設計、產品質量、包裝標準體系,合理開發新形態茶產品,如制作成便攜易使的速溶茶,袋泡茶等,方便消費者。四是在人員培訓上求創新,全產業鏈加大栽種、采摘、加工等環節產業工人的技術培訓,開展茶藝師技能培訓,培育茶藝大師,強化產業根基。五是在市場合作機制上求創新。突破脫貧攻堅帶來的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將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引進作為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大力推進“龍頭企業+拳頭產品+初制加工廠+種植基地”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四)抓營銷,揚其名
一是準確市場定位。加強對目標客戶的靶向研究,精準掌握其消費層次、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爭取在“高”字上做文章。比如加強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戰略合作,獲得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支持;加強與中日友好協會或外交部門合作,爭取作為中日外交指定作茶;加強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參與制定綠茶新的行業標準;加強與中國唯一的茶院士合作,實現提質,出具權威的茶葉品質研究報告。同時承辦中國綠茶最高規格的高層論壇,搶奪話語權。二是積極拓展銷售渠道。爭取在“專”字上做文章,聘請專業機構為碣灘茶提供系統專業時尚的品牌診斷與設計方案。如借力薇婭、李佳琪、李子柒等視頻號、抖音、快手等帶貨渠道,打造網紅效應;借助省政府辦公廳鄉村振興工作隊派駐沅陵的契機,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借助機場、高鐵、賓館等場所和舉辦重要會議、政務接待、商務會展等機會大力推介碣灘茶。加強與省發改委、省農業農村廳等省直單位的對接,借助“五彩湘茶”宣傳平臺,積極開展碣灘茶進機關、企業、社區、學校、超市、茶館、賓館、餐館等體驗推廣活動。三是努力挖掘碣灘茶背后的歷史底蘊和民俗文化。正確認識有形層面的經濟產業發展與無形的文化秩序重建之間的內在關聯,借力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相關欄目,繼續主辦碣灘茶開園節等文化活動,精心講好碣灘茶的故事,讓碣灘茶不僅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生態茶,更成為獨具一格的文化茶。
(五)抓跨界,增其力
一是加強生產與資本之間的結合,通過資產重組、兼并、收購、合作等方式整合茶產業資源。二是加強學界與業界的結合,促成涉茶科研院所與茶園、茶廠等產業一線有效銜接,讓產學研等發展要素無縫對接。三是加強產業之間的融合。促成一二三產業合作,以工業的標準流程提升茶葉質量;加強茶旅合作,以茶助旅,以旅興茶,重點打造有機茶產業園、茶莊園、茶旅小鎮、康養小鎮等茶旅項目,開發一系列項目讓游客體驗茶禮茶俗,構建茶旅新業態。
總而言之,鄉村振興千頭萬緒,但發展產業是其中的“牛鼻子”,一定要在黨建引領的前提下,把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起來,在發展經濟、美化環境等過程中留住最美鄉愁,文化才是最終的根。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接待辦副主任;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2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