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經濟日報》理論版刊發中心副主任金書秦署名文章《釋放農業綠色發展新動能》,全文如下。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對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維系當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孫后代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農業綠色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內容。新征程上,要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綠色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重大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扎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重大。
穩產保供、增收共富的內在要求。確保農產品供應和質量、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竭澤而漁、焚藪而田、大水大肥的農業生產方式,無法滿足生態環境保護需要,也很難給農業從業者帶來可觀收入,必須堅決摒棄。農業受水、土、光、熱等資源影響明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要合理利用這些資源,用綠色生產方式讓優良土地產出品種豐富、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在保障農產品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的同時,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的鮮明體現。我們建設農業強國,既要遵循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體現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共同特征,又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彰顯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其中之一就是要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傳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智慧,體現減排固碳、和諧共生的時代之需。
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使用生物飼料、生物肥藥、農業疫苗、可降解農膜逐步取代傳統的飼料、化肥、農藥、農膜等,將有效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大幅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改造提升傳統農業,促進勞動資料迭代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農業領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條件,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2萬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隨著收入增加,城鄉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鄉村已經不再僅僅是農業生產場所,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日益凸顯。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為城鄉居民營造優美的鄉村環境、提供綠色優質的農產品,有助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農業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農業綠色發展進展明顯。
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2014年,《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農業環境保護領域第一部國家級的法規。2015年,原農業部印發《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這一具體問題,細化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同年,原農業部等8部門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這成為指導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21年,農業農村部等6部門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對“十四五”時期農業綠色發展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和具體安排。202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強調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耕地質量不斷提高,目前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比10年前提高0.35個等級。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7,比10年前提高0.05。在糧食產量連年豐收的情況下,化肥年用量從2015年的6022萬噸下降到5000多萬噸。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8%,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8%,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相比10年前均大幅提升。同時,綠色產品供給水平有效提升,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達到7.8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穩定在97%以上。
把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推向深入
盡管取得顯著成效,但當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基底還不夠牢固,實現全面綠色轉型任重道遠。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把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推向深入。
一是尊重農業綠色發展規律。
推進綠色發展的本質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種糧畜牧必然產生秸稈糞便等副產品,針對農業副產品,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找到合理利用出路,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此外,農業綠色發展包括“去污、提質、增效”3個方面,去污就是實現生產生活過程的清潔化,提質就是實現生產綠色化和產品優質化,增效就是逐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提升鄉村多元價值。各地必須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既不能“開倒車”,也不能搞“一刀切”。
二是創新市場化手段機制。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過程將帶來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和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減排紅利,農產品品質提升的質量紅利,農村環境改善的生態紅利。要挖掘農業農村多元價值,通過生態補償,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延伸農業產業鏈等手段,將紅利變成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要加快先行先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落地見效,為促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新路。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強化部門協同,特別是加強農業農村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的會商聯動,在施肥、用藥、作物收獲高峰期就污染管控等事項加強溝通協商。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繼續加強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更加體現綠色導向。綜合應用補貼、試點示范、工程項目等手段,引導農業全面綠色轉型。探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化肥農藥減量、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回收等行為掛鉤。持續強化政策保障,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總結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經驗,在更大范圍復制和推廣先進模式、創新舉措。
四是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
鞏固拓展已有成效,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立收集利用處理體系。投入品管理要更加注重科學、精準管理,實現從減總量向優結構轉變。廢棄物利用方面要更加注重高效、清潔利用,避免出現二次污染或次生問題。抓住生態循環“牛鼻子”,推廣種養循環模式,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積極強鏈、補鏈、延鏈。推行綠色技術發展復合種養促進農業經營主體內部自循環,以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為重點暢通種養產業間循環,通過延長農業副產品利用鏈條等實現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經濟時報 2024年9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