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研討會發言摘登
本期主題
2013年,國務院批復《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工作正式啟動。同年年底,李克強總理在黑龍江視察時,曾明確指示,“發展現代農業還得靠改革,特別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這是關鍵,是重中之重,是龍頭”。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作為三江平原的主體,按照中央和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9月25日,由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和光明日報編輯部聯合主辦、佳木斯市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領導小組承辦的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研討會在佳木斯市召開,與會專家和學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由農業大市向綠色生態農業強市轉變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市長 林寬海
佳木斯地處祖國東北邊陲,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全市面積2.64萬平方公里,境內有15個省屬大型國有農場、兩個勞改農場、兩個森工林業局,素有“中國大豆之鄉”“中國東北大米之鄉”等美譽,發展現代農業極具潛力。近年來,佳木斯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糧食產量、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十一連增”,基本形成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的良好格局。
一是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前提下,我市以農業經營主體創新作為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農業生產由過去一家一戶經營,逐步向合作經營、聯合經營、規模經營方向轉變。目前,全市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總數達到8045個,其中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4732個,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3313個,共輻射農戶9.98萬戶,占農戶總數的29.7%。同時,引進農業企業,通過訂單、合作經營、自主經營等方式經營土地面積196.5萬畝,在為農業領域帶來先進經營理念和生產模式的基礎上,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二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探索破解農村融資瓶頸。全市現有農村信用聯社、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11家金融部門開展涉農貸款業務,初步形成競爭格局。各縣(市)區全部成立金融擔保服務公司,創新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土地預期收益、土地流轉合同、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等14種金融產品,滿足各類經營主體對生產貸款的需求,貸款周期更加科學合理。全面簡化涉農貸款流程,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調,農貸綜合成本顯著降低。
三是創新農村網絡服務平臺,全面加強社會化服務。佳木斯依托陽光村務工程網,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在土地流轉供求信息發布、規范土地流轉行為、鑒證土地流轉合同、調解仲裁糾紛、配合金融機構審核抵押貸款條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全市流轉土地面積達到811.8萬畝,占農村集體耕地的67.2%。佳木斯先后組織全市59家農業企業、合作社與佳天國際“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孵化園進行對接,建立互“聯網+農業”的服務平臺。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開展科技人員包保責任制試點。引導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力量開展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科技推廣、農產品倉儲運輸銷售等全程綜合服務。
四是創新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力促農產品銷售實現更多收益。為實現農產品真正從“種得好”向既要“種得好”又要“賣得好”轉變,我市有效對接綠色食品加工企業與生產基地。現有的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與43家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簽訂訂單面積489萬畝。在銷售方式上走上生產基地與加工企業融合,一起闖市場、打品牌的發展道路;在培育本地營銷平臺方面,市里引進佳天德頤實業有限公司,建成高標準農產品交易大廳、冷暖保鮮庫等設施,配套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務項目,日交易量達800噸以上。
強農業富農民美農村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遠
“十三五”規劃是按照黨的十八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制定的。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農業農村發展的總的要求是“強農業、富農民、美農村”。
一、強農業。“十三五”農業發展關注解決四個問題,重點推進四項措施。四個問題:⒈關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從數量和供求角度考慮的,構建和實施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⒉關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從質量衛生角度考慮的,生產環節中的生產條件、農業投入品影響生產環節的食品安全,要治地治水治環境,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加工環節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強化體制和體系、強化屬地管理和生產主體責任、強化法律建設和標準制定;⒊關注解決生態安全問題,資源合理利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⒋關注解決產業安全問題,指的是中國農業和世界農業的關系,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四項措施:⒈轉方式、調結構,合理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產業優先順序,調整糧經飼種植業結構、農牧漁結構、區域結構;⒉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⒊創新農業科技驅動;⒋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用我們的資金和技術換別人的資源和產品。
二、富農民。“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農民收入翻番,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大幅度減少農村貧困人口。一方面在政策上靠投入增收、靠補貼增收、靠穩價增收、靠社會化服務增收,另一方面發展農村經濟增收,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增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擴充價值鏈、增產增值增效有機融合促進產業增收。
三、美農村。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是轉型升級的關系,新農村建設重點是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內容,加上傳統的政治建設,構成了農村建設的五位一體。
以企業為杠桿促進農業換擋升級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陳秀萍
從全國來看,工商企業參與農地流轉的面積已占全國農地流轉總面積的11.53%(2013年底),參與項目已遍及全國各地。黑龍江省工商企業參與農地流轉的比例相對很低,為2.84%(2013年底),不足全國的1/3。從農地用途上看,工商企業在黑龍江省流轉農地絕大多數用于種植有機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非糧化的比例很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企業投資是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來選擇經營項目的,黑龍江的優勢是糧食,大面積的平原更適合糧食的規模經營,因此工商企業流轉農地后,仍然以糧食種植為主,但他們種植的不再是普通的糧食,而是有機、綠色、新品種等高品質的糧食。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是要有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民。我國現有農民卻是農民中文化素質低、年齡較大的部分,即使組成合作社,因為缺乏有效的帶頭人,合作社的效用也很低。為了改善農村勞動力現狀,我國需要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立體式復合型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在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之前,可以讓企業成為農業經營體系中的一部分,利用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加工、銷售等方面的優勢,去生產高品質的有機、綠色農產品,以滿足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要。佳木斯作為現代農業改革實驗區,在建立好工商企業參與農地流轉規范監管制度后,可以允許一些有資本、有實力、有人員、有項目、真正愿意從事農業的企業,參與到農地流轉中去,成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一部分。
同時,為了防止企業大面積與農民爭地,工商企業參與農地流轉的面積不應該超過本地區農地流轉面積的20%。為了引導工商企業參與本地區農地流轉,應盡快完善農地流轉市場運轉的基礎條件;應加快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優化農業的投資環境;構建農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融資服務平臺;現代農業人才服務平臺;創新農業保險的品種,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為了規范工商企業參與本地區農地流轉,應統一制定《黑龍江省工商企業流轉農地合同示范文本》,指導農地流轉雙方簽訂合同,以減少因合同不規范、文本要件缺失帶來的糾紛;切實加強工商企業進入省農地流轉全程監管,包括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流轉農地準入與審核制度,流轉農地用途跟蹤監管制度,生態保護監管制度,工商企業流轉農地的綜合評價制度。
發展農村金融與現代農業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中心)常務副所長 馬九杰
一、圍繞新型主體的金融需求解決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金融機構多樣化體現在,除了傳統的信用社、農行、農發行這些涉及農業的機構外,郵儲銀行也成為一個面向農村的新型金融機構。新型金融機構還包括其他的資金互助、村內銀行、貸款公司,這三類機構源于2007年銀監會出臺的政策,降低農村地區銀行業準入門檻,通過發展新型金融機構,解決農村貸款難、農村金融服務難的問題。合作金融有共同紐帶、非營利組織等特性,具有很強的風險“免疫”能力、成本節約特性。合作金融、資金互助要切實建立在強有力的共同連接(紐帶)或者公共信用基礎之上,要充分挖掘合作金融本身的治理機制、風險“免疫”機制。
二、圍繞土地流轉平臺上的土地抵押,包括土地經營權抵押、土地預期收益抵押。貸款難、融資約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導致融資約束的主要因素是合格抵押物的缺乏,信貸交易受阻,信貸市場發育不夠。農地抵押貸款改革試點探索的主要模式中用來抵押的標的物都是農村土地經營權或使用權。農地抵押模式主要有三種:農村土地經營權直接抵押模式;農村土地經營權反擔保模式或稱間接抵押模式;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基礎上的現代農業項目貸款。通過農村土地資產資本化途徑探索,改善了農村融資環境,增進了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可得性,降低利率、延長期限。可以通過試點地區開展農地抵押貸款的筆數、規模等,粗略地考察試點改革的影響和成效。
三、圍繞價值鏈的延長、金融改革、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的質量的提高。
農業價值鏈融資(亦稱農業供應鏈融資)是指一個或幾個金融機構基于農業產業鏈上不同主體之間的商業關系而提供金融服務的資金流。農業價值鏈融資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價值鏈內部融資,即價值鏈上主體之間貿易信貸形式的資金流;二是價值鏈外部融資,即外部金融機構向價值鏈上某些主體提供金融服務而注入的資金流。
農業供應鏈金融(價值鏈金融)的主要模式有農產品生產者驅動的價值鏈模型、農產品購買者驅動的價值鏈模型、協調組織推動的價值鏈模型、一體化的價值鏈模型。其主要產品包括倉單質押、回購融資、股權投資、融資租賃、保理等。
農業價值鏈融資能夠將價值鏈上相互間提供各種經營服務的主體與專門提供金融服務的主體聯系起來。價值鏈上的這兩個領域聯系越緊密,對每個領域的各主體越有利。
“互聯網+”農業解決產業鏈痛點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王化冰
研究農業發展,不光關注農業生產,還要關注加工和流通等產業鏈條上的一系列問題,糧食產量十一連增難掩農業發展的問題。特別是大宗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問題,市場價格體系對糧食的生產、加工、消費各環節不能產生良性的互動傳導功能,已經阻滯了土地承包者、土地經營者、原糧流通業者、政策性收儲企業、加工企業(含糧食轉化加工)、產成品流通業者、消費者這條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風起云涌,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融合也呈加速之勢。“互聯網+”的實質就是互聯創造價值,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通過互聯,實現資源的整合配置,構造新的產業鏈條,完善產業生態體系,優化重組流程,解決痛點難點,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形成多贏。
“互聯網+”農業不是簡單地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或者購買生產資料,更重要的是用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也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即要建立以消費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即要從過去的“農民生產什么賣什么”,轉到“消費者需要什么我們生產什么”的模式上來。
黑龍江省發展“互聯網+”農業應在農業生產階段運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智慧農業,在產前和產后階段發展互聯網營銷的電商模式,在全產業鏈發展二者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
首先要合理借勢,充分利用互聯網企業下鄉的機會,使用淘寶、京東、蘇寧等綜合電商平臺,營銷黑龍江的特色農產品和優質大米。其次要積極引入在農資領域和土地流轉方面已有的垂直型電商。最后是在黑龍江特色品類、優勢強勢品類及農業產業鏈條的薄弱環節,創建自有平臺,重點打造涉農信息平臺和糧食交易所。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電商平臺以及本地互聯網商家的鼎力協作。政府應充當教練員和啦啦隊的角色,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則制定,構建產業生態體系,打造區域品牌,樹立典型和政策扶植。各級領導要成為跨界的專家,既懂農業又了解互聯網,還要有全產業鏈的思維,克服本位觀念。培育建設農村互聯網傘形經濟體系和網狀信用體系(信用體系全覆蓋),形成以各類合作組織、工商企業和農村戰略型能人(具備資源整合和產業鏈優化能力)、經營型能人(具備互聯網信息收集和市場推廣能力)、技術型能人(具備專業農業技術)牽頭,帶動全體農民共同發展的“互聯網+”農業之路。
改革探索初見成效
黑龍江省富錦市委副書記、市長 李源波
富錦市在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過程中,進行了以下幾方面探索:
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土地流轉、品牌創建、金融保險、農技服務等方面對發展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進行全力支持。重點發展農機牽動、專業種植、產加銷一體化、龍頭帶動、特色種養等比較切合富錦實際的合作社,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規模發展。將社會資本引入農業領域,發揮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增強對產業鏈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二是努力推進土地流轉,創新土地制度改革。搭建土地流轉平臺,建成集政策咨詢、信息發布、登記鑒證、土地流轉、融資服務、糾紛調處于一體的市鎮村三級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綜合服務平臺。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
三是努力推進金融保險制度創新,拓寬農業生產融資渠道。開展土地經營權和動產抵押貸款。扎實開展農業互助合作保險。
四是努力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探索農技服務雙贏途徑。開展農技專家與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點對點跟蹤服務,促進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增產增收。探索水管體系改革。將民間資本引入灌溉管理運營。通過強化內部管理,灌區供水條件和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五是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有效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通過網絡把各類信息技術、設施設備有效連接,推進農業生產關鍵環節向精準化方向發展。利用互聯網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
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黑龍江省樺川縣新峰農業發展集團 文景剛
黑龍江省新峰農業發展集團是以農業產業化為主導的農業企業,目前已形成了農資直供、信貸擔保、農機服務、農技服務、倉儲加工和市場營銷等六大農業板塊,走出了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探索之路。
開展農資直供服務。新峰農資公司與黑龍江省內外10家知名企業簽訂了獨家代理營銷協議,并在全縣9個鄉(鎮)105個村建立農資直銷店72家,年均銷售農資2萬多噸,銷售額1.3億元。
開展信貸擔保服務。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集團與哈爾濱融興村鎮銀行合作,實行“企保農貸”信貸模式,開展“銀行+公司+農戶”貸款模式,2015年春為農戶擔保貸款4億元。
開展農機作業服務。農機合作社有各類水田機械110臺套,2015年規模經營土地面積3萬畝,其中農民帶地入社1.1萬畝、企業帶地入社1.9萬畝。
開展農技綜合服務。合作社配備農業專業技術團隊開展全方位的技術指導,聘請農業技術專家跟蹤開展服務。重點采取智能化浸種催芽、立體育秧、測土配方施肥、葉齡診斷、飛機航化等一批先進農技措施,總服務面積達到40萬畝。
開展收儲加工服務。積極擴大糧食收儲能力,集團總倉容20萬噸。2015年新峰集團與5146戶農戶簽訂了37萬畝水稻收購合同,以高出市場價格收購,直接為農戶增收880萬元。
開展市場營銷服務。拓寬銷售渠道,在北京、天津等12個省市建立客戶群體30余家。開展農超對接,已進入上海聯華等大型超市銷售。“互聯網+銷售”,在天貓網開展網上銷售,并與沈陽大市場接洽,與大連半島晨報聯系,開展大米品牌宣傳。
(本版內容由光明日報記者張進中、朱偉華、張士英,光明網記者王麗英整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