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覆蓋世界三分之一的主權國家、涉及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合作倡議。實現這一宏大經濟愿景,光靠中國一個國家是完全不可能的。必須凝聚沿線各國的共同努力,攜手共進,朝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目標相向而行。這就需要各方面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對話交流,增信釋疑、凝聚共識,增加對“一帶一路”的理解和認識,為共建“一帶一路”建立政策溝通機制,為深化合作奠定民意基礎。
第一,“一帶一路”是一個關于區域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其核心是開放包容。所謂開放,就是不能排他,不能歧視。目前世界上正在實施的區域貿易自由安排大概230個,但任何一種FTA或RTA,都具有類似的特征,其成員能夠分享區域內貿易投資自由化所創造的增長新機會和貿易轉移效應。但是,其他非成員被排除在外。
“一帶一路”將消除這種排他性和歧視性。參與建設的國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只要有意愿,均可參與共商共建共享。
尤其是,與其他許多區域合作安排不同,“一帶一路”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不設前提條件,不刻意強調參與國家都需要遵照同一個標準。
第二,“一帶一路”是區域合作發展機制的創新和探索,其根本是合作共贏。從合作內容與方式看,“一帶一路”明確三個共建重點任務,一是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更加完善,陸海空通道網絡基本形成;二是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基本形成;三是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主要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來實現。
從合作路徑和機制看,“一帶一路”倡導的是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既有大國,也有小國,但各國不分貧富、不分大小,都是合作中的平等一員。
從合作目的和方向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發展的任務艱巨而繁重。因此,“一帶一路”的合作主要是南南合作。必須加快這些國家的發展步伐,縮小南北發展差距,推動各國實現共同繁榮進步。最終要通過推進沿線國家之間全方位務實合作,形成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第三,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共同應對困難、促進增長合作提供新機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雖然美國等個別國家已經進入復蘇通道,但大多數經濟體,乃至整個世界經濟仍然不同程度地陷于結構性矛盾之中,經濟增長遲緩。共建“一帶一路”,將為世界共同應對困難,實現經濟增長帶來新機會。
一是將激活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和優先合作領域,契合亞歐大陸的實際需要。尤其是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亟需升級改造。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不僅本身能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區域內各國的經濟,更可以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為區域各國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促進貿易、投資與產業合作。沿線國家不同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具有巨大的互補性。將相關國家的資金優勢、產能優勢和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就能夠轉化為巨大的區域合作優勢,將加快擴大沿線相關國家的貿易、投資,促進產業升級。
三是促進國際發展合作。“一帶一路”合作,探索的是南南合作、南北合作以及三方合作等新模式、新實踐,是對傳統國際發展合作的重要補充,有利于沿線國家分享經驗、互鑒互學。
第四,共建“一帶一路”意義重大。一是將推動中國構筑東西互動、南北互通、陸海統籌、內外一體的開放新格局,將促進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以及區域一體化的新形勢新要求,建立和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二是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新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將歐亞大陸的兩端,即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和最具活力的東亞經濟圈更加緊密地聯接起來,帶動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的發展,促進形成一體化的歐亞大市場,并輻射非洲等區域。“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和推進措施的實施,必將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
三是將促進亞歐非區域發展和人類和平發展。共建“一帶一路”肩負的使命是促進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發展,這是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也是為人類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四是有利于優化和創新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機制。共建“一帶一路”,是對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機制創新的積極探索,既能夠緩解當今全球治理機制權威性、有效性和及時性難以適應現實需求的困境,也能夠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國家要求變革全球治理機制的呼聲需求;既有利于以新的形式使歐亞非各國聯系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又有助于相關國家攜手應對貿易保護、氣候變化、貧困問題、極端主義等現實威脅,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產品。
第五,將為區域農業食品貿易投資創造新機會。減貧、保障糧食安全,仍然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農業發展的艱巨任務。目前全世界仍然有近8億人口吃不飽;沿線國家,特別是亞洲地區的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國家在實施“千年發展目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共建“一帶一路”,將促進形成國際農業合作新格局、農業貿易投資新機遇以及全球農業治理新秩序,為沿線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以及農業食品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一是有利于實現與周邊國家農業資源的互補。通過實施新型國際農業合作戰略,充分發揮相關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支持有關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僅有利于解決其糧食安全保障和農民增收問題,還能夠擴大其農產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給。
二是促進沿線國家農業食品產業的產能合作。通過農業食品的國際產能合作,把國內農業食品產業的價值鏈,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延伸到境外,形成覆蓋“一帶一路”區域的農業供應鏈,逐步促進沿線國家農業食品產業升級、結構優化,既符合沿線國家的利益,也是中國國內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三是建立農產品市場互惠機制。在“一帶一路”倡導的區域合作框架下,如果能夠逐步建成高水平的自貿區網絡,將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安全、穩定的區域農產品市場體系,使各個國家都能平等、安全分享經濟發展、農產品市場增長帶來的利益。
四是實現沿線國家農業發展共贏。亦即,將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農業共同受益、共同發展。
例如,目前中國糧食進口主要來自北美南美,從周邊、沿線國家進口相對較少。但是,這些地區的農業發展潛力非常大。如中南半島的老撾、柬埔寨、緬甸。我們曾經根據調研做一個測算,只要在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一點力度,這三國的大米出口潛力可以新增2000萬噸。而目前全球大米貿易量只有3500萬噸。這實際上顛覆了過去的一個說法,即全球大米貿易有限,如果說這是農業資源的限制,還不如說是大米有效需求不足所致。中國西南地區,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四省市,在目前農業資源嚴重超載、環境代價高昂的情況下,糧食缺口仍然達2500多萬噸。若“一帶一路”推動形成區域一體化農產品市場,則可考慮將西南地區與中南半島的農產品市場對接起來,建立新型糧食保障體系。西南地區則可退出超載的耕地等資源,真正實現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中南半島則可利用中國西南地區的農產品市場,推動其現代農業發展。
作者簡介:程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國際合作局局長、研究員,研究領域:健康經濟、農業與農村經濟理論與政策、糧食經濟、國際農產品貿易與政策、國際經濟管理與政策等,著有《重塑邊界:中國糧食安全新戰略》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報告》2015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