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鄉村建設現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實踐命題。在鄉村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雖然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多項政策深入推進、中央和地方政府涉農惠農強農專項資金投入不斷增加以及鄉村制度建設日漸完善,但是真正動員起來發生質變的村莊并不多見,村莊建設仍處于“一盤散沙”狀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鄉村建設人才斷層造成的。為此,在鄉村建設面臨人才斷層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動員鄉村閑置人才以進一步做好人力資源開發,發揮他們在鄉村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已然成為鄉村現代化建設中一項重大而現實的問題。近年來,一些地方基于本土鄉情、村情實際,充分動員和開發鄉村“閑人”,使“鄉閑”變“鄉賢”,“鄉賢”不“鄉閑”。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而在鄉村推進“鄉賢”人才開發可以探索出一條符合鄉土實際的多元主體協同共建鄉村的新路子,為實現“共謀、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現代化理念,為探索解決鄉村建設中人才斷層問題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有益實踐路徑。
“鄉閑”,并非鄉村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好吃懶做的等閑之輩,而是特指鄉村里尚處于閑置狀態的能人,即“鄉賢”。就其群體構成來看,既有長期工作生活在鄉村,對村莊事務和村民意愿都十分熟悉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和致富能手等,又有早年走出鄉土,在城市奮斗打拼,在退休或退居二線后回歸故土,希冀通過故土實現價值意義再生產,使自己人生增值的老干部以及企業家群體。“鄉賢”群體往往經濟條件較好,政治覺悟較高,組織能力較強,具有較高威望,沒有生活上的困難,其參與鄉村建設的時間也相對充足。
人才動員的鄉土實踐
湖北孝感“1+X”組織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袁湖村還是湖北省孝感市遠近有名的窮村,經過20多年的鄉村現代化建設,如今袁湖村已成為全國文明衛生村、最美鄉村。通過研究發現,袁湖村在鄉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基于村情實際,充分動員和開發鄉村閑置人才,探索出了一條“政府+村兩委+村級社會組織+普通村民”的村莊建設新路子,形成了遠近聞名的“1+X”鄉村建設新組織。實踐證明,袁湖村通過“村兩委議事、村務理事會決事、專項協會辦事”的鄉村建設模式,實現了村莊“事事有抓手,件件有落實”的工作新機制,有效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跟”局面,為鄉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實踐經驗。
“1+X”村莊建設新組織的產生,緣于20多年前時任村支書的袁少敏在村內籌資修路的失敗。之后,為調動大家參與村莊建設的積極性,袁少敏借鑒由鄉村老人組建的具有高度號召力的“紅白喜事理事會”,成立了由全村村民選舉、“五老”為主體的“1+X”鄉村建設組織。其中,“1”是指以村莊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和老模范等“五老”為主體,組建的“村務理事會”,“X”是指村務理事會下設的諸如路燈維護協會、安全飲水協會、環境治理協會等各類專項協會。“五老”精英大都從事過村莊領導和組織工作,不僅有較高的政治素質,而且有充足的工作經驗,對于村莊實況和村民意愿比較熟悉。他們不僅輩分高、有威信,而且退休后沒有離開村莊,常年賦閑在家,既是嚴格意義上的村莊“閑人”,也是德高望重的村莊“賢人”。因此,無論在經驗上還是在時間上,他們都是村莊建設的“新型力量”。由于從崗位上退下來的時間較長,他們難免會遺忘于鄉村公眾視線之中,因此他們很自然地認為自己已經成為村莊“吃閑飯”之人。基于村莊實際和“五老”經歷與心理,村支書袁少敏充分動員他們,不僅改變了村莊一窮二白的破敗面貌,而且順應了“五老”參與村莊事務、服務群眾的心理,實現了“五老”的村莊價值意義再生產。
從實踐效果來看,以“五老”人員為主體組成的村務理事會及其專項協會直接參與村莊建設,不僅緩解了村莊建設人才短缺困境,有效代表了村民監督村兩委工作,向村莊及時提供了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而且使村莊衛生環境建設也得到了有效改觀。“1+X”鄉村建設組織因取得巨大成就,在湖北省孝感市進行了典型推廣。
江西都昌“一會六站”組織
無獨有偶,江西省都昌縣在農村社區建設實踐中,“村民自建、人人參與、以人為本、服務村民”被作為基本原則,以自然村為重點,充分利用村落社區“閑人”,在堅持村黨組織和村委會指導基礎上,以村莊“五老”、無職黨員和縣鄉兩級退休或退居二線回鄉居住的老干部為主體,構建村落社區志愿者協會。村落社區志愿者協會下設社會互助救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公益事業服務站和科技信息傳遞站。由此,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指導、村級組織牽頭、志愿者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村民廣泛參與”的村落社區協同共建運行機制,為其他地區的農村社區建設實踐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之所以選擇社區“五老”、無職黨員和縣鄉兩級退休或退居二線回鄉居住的老干部作為村落社區志愿者協會的主體,是因為他們不僅有著廣泛的親緣、地緣、人緣聯系和影響力,而且有組織領導、宣傳動員能力,在農民中有較高威望,更為重要的是退休或退居二線的老干部有回歸鄉土、故土生活面向的村莊價值意義生產意愿。他們有時間也愿意通過積德于民、教化鄉民、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凝聚人心卻不求回報的方式,真心實意為社區村民謀利益、解憂愁、化矛盾、促和諧。
從實踐效果來看,村落社區志愿者協會及其下設的六站,已然成為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積極組織和動員村民廣泛參與村落社區公益事業建設,并在公共事務管理、環境整治、治安維護、文體活動開展、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為村黨組織和村委會與農民群眾之間相互溝通、相互聯系搭建了橋梁和紐帶。
廣東云安鄉賢理事會
云安縣地處廣東省西部,隸屬于云浮市,轄9鎮111個村委會。在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過程中,云安縣利用“全省農村改革發展試驗區”契機,率先試點培育和發展“鎮—村—組”三級鄉賢理事會,探索農村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和社會管理新機制。
云浮縣在培育和發展鄉賢理事會時,把長期生活和退休定居農村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模范、復退軍人、經濟文化能人和外出鄉賢中的有威望之人,納入到村莊公共服務建設當中,開展以互幫互助為目的的公益性、服務性和自主性鄉村建設實踐活動。在創新現代農業經營機制方面,鄉賢理事會充分發揮理事會成員的人緣、地緣和血緣優勢,一方面,通過架起公司和農戶之間的橋梁,將土地統籌起來,實現了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協助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進行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了“公司+理事會+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不僅協調了公司和農戶之間的利益分歧,解決了村莊“有田沒人耕,有人沒田耕”問題,而且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方面,鄉賢理事會牽頭組織編寫村歌、村史、村民榮譽榜,以及好人好事匯編等,發動村民積極參加“六祖誕”、“舞火簩”、“走大王”等傳統文化活動;在村規民約制定和實施上,鄉賢理事會協助制定多條村規民約,并依制定的村規民約協調村莊矛盾糾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綜上來看,無論是村莊組織動員形成的“1+X”、“一會六站”社會組織,還是政府動員培育的鄉賢理事會,都充分地利用了鄉村的閑置人才,實現了鄉村閑人和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結合。鄉閑變鄉賢,鄉情建鄉村;鄉賢不鄉閑,鄉建為鄉親。將鄉村閑置人才作為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有主體建設鄉村能力不足的困境,優化了鄉村建設的人才效力,為鄉村建設提檔升級提供了動力支撐,為鄉村合力共筑創造了協同聯動機制。
人才動員的實踐評價
鄉村閑置人才參與村莊建設,并非單方面的政府推動或共建參與的結果,而是鄉村社會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深刻變革的現實需求。鄉賢參與村莊建設,不僅適應了鄉村建設的人才亟需的客觀需要,而且滿足了鄉賢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主觀需求,成為推動鄉村協同共建的重要力量。從前述三地鄉村建設實踐來看,鄉村閑置人才在參與鄉村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以下三大特點:
首先,參與的群眾性。從組成人員看,三地鄉村建設新組織都是由村莊五老和離退休長期居住在村莊的老干部組成,實現了鄉村建設人才的群眾性;從人員產生方式看,三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并非行政指令性的政府任命,而是由村民民主選舉產生;從性質上看,由鄉村閑人組成的鄉村建設新組織屬群眾性社會組織。由此,由鄉村閑置人才組成的鄉村建設力量,在參與鄉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實現了組成人員的組織性、選舉程序的群眾性和組織性質的群眾性。
其次,參與的規范化。村莊建設的規范化,一是表現在組織建設的規范上。三地組織在建立初期不僅有明確的工作宗旨和組織活動原則,而且在人員的選拔和任期以及職能范圍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二是表現在行為規范上。個體行為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和村莊道德。因此,三地人才在參與村莊建設過程中,均以國家法律和鄉村倫理道德為立足點,用村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后,參與的服務性。三地都明確鄉賢及其組織參與村莊建設時,其服務活動的公益性、服務性和互助性。在具體的實踐中,鄉村鄉賢群體以解民憂、排民怨、行善事、促和諧為活動準則,發揮自我在教化鄉民、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基層格局中的積極作用。
由此,在鄉村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高度重視鄉村閑置人才這一重要力量,充分發揮他們在村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這又要求今后需做好以下三個工作:
一是巧用“閑人”,銜接鄉建人才斷層。在鄉村建設“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跟”,人才出現斷層的同時,要及時將村莊“閑人”進行組織再造,充分發揮他們的情緣、業緣、地緣優勢,以他們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政治水平為基礎,有效銜接鄉村建設的人才斷層。
二是妙用“閑人”,回應賢人鄉建熱情。尊重和自我實現是人的較高層次需求。長期賦閑在家的村莊老精英,在沒有參與村莊建設事務時,常常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無用吃閑飯之人。應巧妙地動員他們,使他們在獲得鄉村價值意義生產的同時,積極為村莊建設發揮自己的能力,重新找回自己生活的意義。
三是善用“閑人”,構建人才增值空間。應該指出的是,與政府權力深入鄉村建設不同的是,鄉村閑人群體參與村莊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發和自動甚至是一個自覺和能動的過程。為實現個人的村莊價值意義生產,找尋自我村莊增值空間,鄉賢會盡可能地調動其諸如資金、技術、信息、管理才能等有效資源,并且把這些資源凝聚成特定的力量,參與村莊建設。因此,在鄉村現代化建設常態化的今天,不管是國家通過動員整合進行鄉賢組織培育還是村莊自發組成的社會組織,共同的特點均是善于運用鄉村“閑人”,如此一方面為“閑人”增值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也為鄉村建設提供了人員支撐。
鄉村建設中的人才開發之路
在村莊建設深入推進的今天,引導支持鄉村閑置人才參與村莊建設,必須形成以政府推動為先導,以村莊挖潛為手段,以價值生產為動力,以協同共建為目的的人才動員開發機制。通過頂層設計、因村施策、廣納賢才、厘清關系來構建鄉村現代化建設的協同建設新模式,進而真正實現“共謀、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理念。
以政府推動為先導,頂層推動。充分發揮政府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強化政府在“鄉閑”變“鄉賢”工作中的責任意識,是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為此,在中央政府大力倡導鄉賢參與村莊建設的同時,基層政府要克服重重困難,為閑置人才投身鄉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政策、物質支持,使鄉賢更具“合法性”。
以村莊挖潛為手段,因村施策。完善鄉村建設體系現代化的關鍵是充分利用人才資源,由此必須做好人力資本的“鄉土挖潛”與“村外開源”。在構建鄉賢參與村莊建設、實現鄉村協同共建過程中,一方面要對鄉村現有人才進行深入挖潛并廣泛利用,將鄉村老黨員、老干部等群體“閑人”充分利用起來,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培育和發展村級鄉賢組織,在促進鄉賢組織制度化、規范化發展的同時,力求疏通鄉賢才能發揮渠道,為單向流向城市的賢能建設家鄉、反哺家鄉事業提供參與平臺。
以價值生產為動力,廣納賢才。促使鄉村閑置人才盡可能調動起有效資源,自動、自覺、能動地投入到鄉村現代化建設當中。因此,要充分利用鄉賢教化鄉民、澤被鄉里、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建設新格局心理,廣泛吸納村莊閑置人才,為鄉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人力支撐。
以協同共建為目的,厘清關系。正確厘清以鄉村閑置人才組成的社會組織與村級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之間的關系,是推動鄉村建設的首要條件。從性質來看,村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在鄉土建設實踐中主要起著領導作用。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組織機構。而鄉村社會組織只是鄉村中有威望,以及有廣泛親緣、地緣、人緣關系的群體,屬于非體制精英,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村官”。因此,在村莊社會組織參與村莊建設過程中,必須對其與村兩委關系和角色發揮進行合理界定,有效劃分其相互之間的合理邊界,構建以“村級黨組織+村民委員會+鄉村社會組織+普通村民”為主體的共建格局。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四方合作”,形成有效的互補機制,著力發揮鄉村閑置人才在基層政府縱向建設能力不足和村兩委橫向建設能力遭遇實踐困境中的補充作用,從而完善鄉村建設以至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最終實現鄉村現代化的協同共建和鄉村社會的協同治理。
(本文作者分別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本文系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土地及其財政投入的均衡協調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5BZZ045)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家治理》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