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變化:村莊歸并加劇
改革以來,在經濟力量和行政力量的雙重推動下,各地并村、并組勢頭加快。一是行政村數量銳減。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1985年時,全國行政村數量為94.1萬個。到1994年,減少到80.2萬個。到2004年,又減少到65.3萬個。2014年時已經減少到58.4萬個。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全國行政村數量減少了35.7萬個,減少了35.5%。
第二大變化:村民小組數量大幅縮減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1997年全國農村村民小組535.8萬個,到2004年減少為507.9萬個,到了2013年,進一步減少到497.2萬個。16年的時間里,村民小組減少了38.6萬個。
拆村并組的推行,更多是從變化環境下農村治理成本的考慮。但是,在中國現行土地集體所有制下,村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的人口規模不同、土地數量各異,對應的權利和利益也不一樣,因此,大量村組歸并中的糾紛大多因此而起。
第三大變化:失去土地承包權的農民在增加
一是因征地引發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喪失。中國1987—2013年,共征占農民土地超過7100萬畝(2002—2013年按照人均1.46畝計算),共有5900萬以上的農民失去或減少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要》,在未來20年間,我國還將占用超過3000萬畝耕地,因此而導致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戶數還將大幅增加。
二是因實施“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導致無地人口增加。中國1998—2013年,新增人口約為1.13億人,按照農村戶口占比71.3%計算(按照農村人口9.7億,全國人口13.6億計算)約有8060萬農村人口成為了無地人口。
三是因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超生產生的無地人口。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無戶籍人員大約1300萬人,絕大多數為超生人員。據此估計,嚴格按照計劃生育政策,由此產生的無地人口約為1300萬人。
第四大變化:近幾年土地流轉明顯提速
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全國土地流轉比例很小。根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資料,1984—1992年間完全沒有轉讓過耕地的農戶比例達93.8%,轉讓一部分耕地的農戶比例僅1.99%。
到2003年時,土地流轉比例有所增加,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對全國東、中、西部20842戶的抽樣調查顯示,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9.1%,其中,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別為9%、11.6%、3.86%。
而近年來,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呈現較快增長趨勢,土地流轉面積明顯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達到4.03億畝,是2010年的2.16倍。
第五大變化:農戶經營規模在增加
伴隨土地流轉加快,農戶經營土地的規模也在增加。截至2013年底,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26億戶,占家庭承包戶總數的85.96%以上。經營耕地在10畝以上的農戶已經占到14.04%。在經營規模擴大的類別中,10—30畝和30—50畝兩個組別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0.28%和2.55%,到2014年,經營50畝以下的農戶仍占絕大多數(98.71%),與農區人地關系、技術條件及農民經營能力比較相稱。
第六大變化:農地經營主體的變化
近年來,伴隨著土地流轉的迅速增長,農地的經營主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流轉土地來看,農戶仍是土地轉入的主體,但接包主體趨于多元化。
2014年,在全部流轉耕地中,流入農戶的比例占58.31%,仍然是接包土地的主體。
但是,土地向其他主體流轉也大量存在,依次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占21.84%,企業占9.68%,其他主體占10.17%。
值得注意的是,與2010年相比,2014年流入農戶的土地比例下降了11.04個百分點;流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土地比例上升了10.01個百分點;流入企業的土地比例上升了1.62個百分點;流入其它主體的土地比例降低了0.58個百分點。
本文載于《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