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寒暑假都會把孩子接過來一起生活,臨近開學再送回老家。”陜西漢中農民工王林生說,自己一度想讓孩子留在身邊,但因為城市開銷大、上學難等問題,只能無奈放棄。22日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本是全家團圓的日子,但過了元宵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隨著開學季的到來,許多在春節期間與打工父母團聚的孩子,又要乘坐返鄉的客車回到老家上學。(2月23日中國新聞網)
春節落幕,“小候鳥”依依惜別,這是許多在外打工者的無奈,也是值得一些地方政府必須反思的。許多城市都有外來農民工,他們為城市建設作出巨大貢獻。但他們一直沒能真正融入這個城市,沒有得到與城市人口同樣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工作和生活等都受到歧視。看病得不到報銷,孩子上學要出贊助費……巨大的負擔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這些農民工與家人在春節短暫的相聚后,不得不把孩子送回了老家。試想,如果我們的城市讓農民工享受“同城待遇”。在子女入學以及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方面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這些農民工怎么可能舍得骨肉分離,把孩子送回老家呢?
農民工當初遠走他鄉,就是為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孩子留在身邊,但讓孩子在城里上學生活,經濟上實在負擔不起。城市的發展,不少外來人員將青春奉獻給了這個城市,他們最需要的是被這座城市認可。我們的城市如果把農民工當成自己城里人一樣,讓這些農民工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全過程中去。讓那些外來人口享受同城待遇,可以讓更多的外來人員在城市立足,讓這些外來人員能與家人團聚,從而可以使他們安下心來,把這個城市看作是自已的城市,而不是別人的城市。
外來人員享受市民待遇后,會享受同城待遇,可以減少生活成本,從而與家人一起在這座城市生根,他們就會有了在當地生活和工作的長期愿望,不再像候鳥一樣飛來飛去,使他們從廉價的勞動力轉變成產業大軍的一員。他們會更加關心這座城市、愛護這座城市,為這座城市的建設投入更多的熱情。工廠企業有了相對穩定的工人,也會更注重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從而使產業升級得到保障。可以說,給農民工以“同城待遇”表面上看增加一些財政負擔,但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巨大的好處。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外出農民工人數達1.69億,在其“身后”是成千上萬的留守兒童。由于城市生活負擔過重,類似王林生這樣無法將孩子留在身邊的人比比皆是,使留守家鄉的孩子與在外打工的父母,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背著簡易的行囊,帶著對父母的不舍與眷戀,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結束了短暫的歡快相聚,如遷徙的“小候鳥”般踏上返鄉的旅程。這樣的一幕不知道我們的城市者看了是否心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多彩貴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