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經營制度及其實施在一些方面引領著世界農業發展的方向。為了學習借鑒美國發展農業和家庭農場的經驗,農業部中美科技合作交流項目中國赴美第五團組一行五人于2015年8月26日-9月6日赴美學習交流。期間,代表團先后赴美國農業部、俄亥俄州立大學、農業部俄亥俄州農場服務局、俄亥俄州菲亞特縣Sollars家庭農場等地,與相關負責人員,就家庭農場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銷售、農業資源保護、農業貸款、農業保險等話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
美國農業不僅是現代科技武裝、現代管理經營的農業,更是科學的制度安排、合理的體制機制創新保障和推動下的農業。如果說現代科技、現代管理是美國農業的形,科學的制度安排、合理的體制機制創新就是美國農業的魂,一系列有效、有力的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創新保證了美國農業持久的競爭力。
完善的家庭農場制度奠定了農業發展的基石
美國農業的基本生產經營單位是農場。2014年,農場數達到208.4萬個。農業的很多制度和政策都是通過農場來落實和實現的。農場制度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美國農業制度的基石。農場以家庭農場為主,約占農場總數的87%,其余的合伙農場和公司農場大部分以家庭農場為依托。美國的家庭農場制度經過百年的實踐和完善,兼顧效率和公平的設計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合理性,適應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家庭農場制度的特點很多,其中有三點是非常關鍵的。
一是規模較大,收入穩定。美國是一個人少地多的國家,國土面積比中國大,卻只養活3億多國民。這樣的國情為他們發展超大型家庭農場提供了可能。2014年農場的平均規模達到438英畝,約合2659畝。這種上千畝的單體規模便于農業的專業化生產和機械化操作,保障了農戶家庭從事農業穩定的收入,收入水平與美國普通城市家庭收入相當,大約五六萬美元,在有些地區農戶收入還略高于普通城市家庭。機械化程度高、農民的體力勞動相對較輕,加上穩定較好的收入,確保了經營農業的吸引力。在美國,沒有什么“跳出農門萬丈高”的說法,美國很多家庭農場都經營了好幾代,而且大多都沒有放棄的念頭,現有不少地區正在慶祝“百年農場”。農戶安心從事農業,使得農業后繼有人,農業水平穩步提高。
二是專業經營,服務配套。在美國,一個農場一般只生產一兩種農產品。專業化生產使美國農場的生產效率很高,同時農產品的商品率、優質率也很高。農場平均一個勞動力的管理面積超過1000畝。俄亥俄州菲亞特縣,農場平均規模為500英畝,約合3000畝,平均只需要1~2個勞動力。我們參觀的Sollars家庭農場,有土地4000英畝,約2.4萬多畝,相當于一個鎮的土地。農場由農場主兄弟三人和一個侄子共同經營,僅雇傭4個常年工人。農場主告訴我們,從播種、收割到運輸、烘干,全部是機械化作業。與專業化生產相配套的是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從傳統的播種、施肥、除草、收割服務到新型的金融、科技、信息、保險服務,應有盡有。其中有些服務只需一個電話,就會有公司上門提供。
三是產權清晰,流轉順暢。美國農場經營的土地大多自有,也有部分是租用。由于土地自有為主,經營者對土地經營都非常理性,都有長遠的考慮,掠奪式經營極少出現。對質量下降嚴重的土地,農場主常會主動休耕加以保護。這種理智的做法有利于農田土壤質量、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持續生態發展。清晰的產權為土地流轉順利開展提供了可能,實際上美國農場租用土地擴大經營情況日益普遍,農田等生產要素日益向優勢農戶集中,農場的發展更具效率。從俄亥俄州情況看,1965年全州有農場12.9萬家,1975年降到10.1萬家,1985年降到8.9萬家,1995年降到7.9萬家,2005年降到7.65萬家,2014年則為7.45萬家。
產學研一體化為農業發展注入動力
美國農業生產水平很高。究其原因,不只在于國家的科技水平很高,更在于他們較為完備的農業科技應用推廣機制和推廣制度,保證農業科技新技術、新成果能夠在第一時間應用到農業生產一線。
一是產學研融合,農業大學扮演“三個角色”。美國的涉農大學(公立大學)既承擔教學任務,也承擔科研任務,同時還是政府的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美國通過大學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我們參觀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有5000多名教師擔負技術推廣責任,占教師總人數的近一半。由于大學承擔著很多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工作,教師(推廣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把新知識、新技術傳播給學生、傳播給農戶。大學的推廣效果由學生和農戶進行評價,政府根據評價等級向大學發放補貼和資金。以承擔教學、科研、服務三大功能于一身的大學為重要支點,美國能把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農業生產力。作為承擔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的大學,提出的口號是:把知識帶入生活!
二是推廣考核分離,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便捷有效。我們參觀的俄亥俄州菲亞特縣農場服務局不設在城市,而是建在田頭。農業服務局除了負責農業項目和補貼發放等相關工作外,還負責技術推廣的組織、考核等工作。農場服務局的推廣隊伍有大學派下來的推廣老師和自己的專聘人員,農業科技人員以及農業服務人員常年活躍各農場之間,與農戶直接接觸,為農戶提供“零距離”服務。推廣老師的工資由大學根據推廣成效支付,推廣成效的考核等次由農場局、農場主說了算,這使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工作實效明顯。
三是俱樂部式培訓,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及時精準。美國家庭農場組成人員基本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這一職業技能,除了得益于他們在成為職業農業之前就讀各種農業專業院校學習外,另一重要途徑就是得益于縣組織的專業培訓俱樂部。美國的農業專業俱樂部相當于我們的培訓班。當達到一定數量的農民對某項技術或技能有學習要求時,縣農場局就組織農民建立一個專業培訓俱樂部,并與學員一起商定培訓課程,聘請專業的培訓老師,組織學員到相關農場實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俱樂部培訓制度,使培訓很有實效,很有針對性。
多元化的政策扶持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美國農業發展一方面遵守市場化原則,能由市場解決的都交由市場解決,另一方面又以“弱質產業”為定位,積極強化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
一是貸款支持,覆蓋廣泛。美國對農戶的貸款既有商業貸款(由政府推動銀行提供),也有直接貸款(由政府提供)。既有經營性貸款,也有創業貸款。既有生產貸款,也有銷售貸款。農業部在全國有2000多個辦公室擔負貸款職能。今年農業直接貸款87億美元,貸款農戶達到7.4萬戶;商業貸款達到123億美元,貸款農戶達到3.45萬戶。多種貸款服務有效化解了農戶資金困難,保障著農業的穩定發展。
二是銷售支持,形式多樣。農產品銷售事關農戶的增收,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美國各地普遍成立的農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建立了大量收費低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農民可進入市場銷售,也可開著流動銷售車在規定時間、規定空間銷售。在美國農業部長辦公樓下和華盛頓政府的樓前路旁就有這樣的農貿市場。各地根據實際建立各種形式的農產品促銷計劃,農場、合作社、社區都可向政府申請產品促銷的項目補貼。另外,美國農業部每年還制定采購計劃,對盛產滯銷的農產品進行保低價收購。收購的農產品提供給學校,作為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免費午餐。政府的保低價收購既保護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避免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又為貧困學生增強了營養。
三是項目支持,公開透明。對農業資金實行項目化管理是各國農業通行的做法。但美國項目制度中一些獨有的做法成功解決了資金安排公平、使用安全有效等問題。美國的農業項目分為兩類,一類是公益性項目,這些項目由政府指定,由社會監督。另一類是競爭性項目,由農場主成立的農業委員會確定并參與社會監督。在這種模式下,誰能得到項目基本上都是公開透明;項目實施后,應補貼多少資金,也是大家公允。切實減少了腐敗和社會矛盾。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這種模式,項目資金能真正投入到農業發展中去,使政府設立農業補貼資金的初衷得以實現。
全程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制度破解農產品安全控制難題
食品安全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農業發展安全控制的關鍵之一。美國人的食物中有很多生食、冷食,這種飲食方式下的食物營養價值更高,但也更容易污染,對農產品質量要求相對更高。為了保障生食、冷食習慣得以延續、奠定國民強健的體質基礎,美國對農產品生產銷售建立了全程的監管制度,使農產品質量得到嚴格保證。這些制度中突出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開展嚴格的檢驗檢疫制度,排除了商(產)品安全隱患。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主要為本土產品和進口產品兩類,對進口產品,農業部和海關會有嚴格深入的品質檢驗;對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政府也有投入品使用全程記錄要求和嚴格的疫病檢測程序。對上市的農產品或正在生長過程中的動植物,生產者可以主動向政府提出檢驗要求,政府建立了巡視制度,定期主動進行檢驗。對于隱瞞不報的,會課以重罰。美國州一級政府都建有設施完善、水平一流的檢驗機構。我們參觀的俄亥俄州在農業廳設立動物疫病檢測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兩個檢測實驗室,有大批科學家在此供職,實驗室擁有高溫高解等世界一流的技術和設備。他們對動物檢驗檢測具體到病毒、細菌、基因等五個方面,有的主動檢測,也有應邀檢測;有無償檢測,也有有償檢測。正是因為這樣嚴格的檢測排除了食品在流通中的安全隱患。
二是實施快捷的政府追償制度,解除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美國農業部采取兩種辦法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一是引導消費者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二是接受消費者求助。一方面,對生產不合格農產品的農場,美國農業部不是一罰了之,而是派專家和技術人員上門指導,直到問題得到解決,農產品質量達標為止。另一方面,政府建立了幫助消費者追償制度:對于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只需要出100美元,即可由政府出面向產品供應者進行索賠,90天內就可以獲得賠償。
三是建立常態化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了農產品安全的良好生態系統。美國人認為,好的農產品不僅是管出來的,更是產出來的,一個好的農產品必須有良好的土壤、水、空氣以及動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作保證。農業部設有土地、森林保護、自然資源三類政府保護補貼,生產者可根據實際,主動向政府申請休耕立項,取得財政補貼,政府也可根據實際主動立項。2014年美國農田休耕補貼資金達到18億美元。俄亥俄州2015年有5.6萬英畝土地列入保護項目農業。政府同時對輪作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努力確保農田的持續生產能力。這一耕地保護制度使美國農業如虎添翼。良好的農產品質量幫助美國在全球獲得強大的競爭力。2010-2014年,美國農產品出口超過4780億美元,提供了十二分之一美國勞動力就業機會。
學習美國經驗,圍繞五方面加快制度機制創新
美國現代農業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制度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歷史長久、內容廣泛。學習借鑒美國農業發展的經驗,關鍵是立足自身實際,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方向,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重點,突出圍繞五個方面加快制度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使農業發展走上更加科學、合理的軌道。
一是發展家庭農場,重在推進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基礎,美國早在1969年就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1969年,美國以經營一種產品為主的專業化農場已達農場總數的90%以上。據美國專家計算,僅此一項,就使美國農產品大約增產40%,降低成本50%~80%。農業生產專業化也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有力保證。專業化使標準化生產得到推進,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更加科學;也使得農戶的精力投向更加集中,對農產品增產和品質提升更為有利。專業化生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推進農業的專業化生產,必須加大農業經營規模。當前,從事農業規模經營的主體主要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四種,在這四種主體中,家庭農場發展尤其迫切、尤其重要。推進家庭農場發展能使合作組織發展基礎更加牢固、作用充分體現,能使農業企業發展貨源更好、成本降低;同時,能有利于大面積減少生產者數量、使農產品質量追溯等制度建立成為可能。當前,推進家庭農場發展,一要加快推進土地確權,給農民吃下“承包權”的定心丸,消除思想上的顧慮,為土地流轉創造條件。二要引導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提升過渡,提高家庭農場發展速度。三要鼓勵家庭農場發展“一業”、“一品”,走專業化路子,更好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四要穩步推進家庭農場發展,推動家庭農場發展水平與當地城市化發展水平相適應,切實增強農業發展的后繼力,促進農業發展資源更加合理配置。
二是轉化農業科技成果,重在產學研一體化。農業生產經營的分工分業是農業勞動效率提升的基礎,與分工分業相配套的就是社會化服務,分工分業和社會化服務共同構成了市場條件下的社會化大生產。馬克思說過,現代生產就是社會化的大生產。在美國,農業生產經營分工極細,種子、化肥、農藥、機械、銷售等各道工序、各項工作往往都有專門公司開展。根據統計,在美國1個人從事農業生產平均有26個人做配套服務。社會化服務是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和現代生產方式區別的重要標志。加快推進農業發展,必須在推進專業化的同時同步推動社會化服務。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隨著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等新型主體的發展有了顯著提升,但和農業發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差距明顯,在調研中推廣服務不足仍然是農民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一要積極改進完善政府基層的農業推廣組織體系,更多地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作用,消除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兩張皮的現象,真正把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及時地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二要積極完善農業推廣的考核機制,把推廣的評價權交給農民,把推廣的成效和推廣人員的收入掛鉤,切實提升工作積極性,避免人浮于事,增強工作效率。三要發揮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農業企業等新型主體的作用,加快構建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綜合性服務與專業性服務相結合,多種經濟成分、多渠道、多層次的新型基層農業推廣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三是做大做強農業項目,重在提升農業產業定位。人多地少、農業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農業發展一方面要提升效率、轉變發展方式,另一方面還要做強產業,提升定位,拓展發展空間。一要注重挖掘農業功能。由簡單的農產品供給向提供觀賞、休閑、娛樂等多種復合功能轉變,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二要瞄準服務市民生活。大力發展農業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等新型農業產業,拓展城市市場,創造更多的“飯碗”,向市場要增收。三要注重發展縱深化產業。改變農業收益更多地局限在生產階段、種植養殖階段的發展模式,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大力推進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發展,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四要注重發展高品質農業。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特色產品,加快打造更多農業精品,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要,不斷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強化支農體制機制,重在創新農業項目管理機制。近幾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各項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舉措的落實,農業得到了有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農業與其他產業競爭所處的弱勢地位還沒從根本上改變,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同步發展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對于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農業來說,在支持農業的體制機制完善上下功夫。一要積極強化基本農田和耕地資源保護,探索土地休耕制度,給土地及生態系統更多的休養生息機會,不要讓一尺深的黑土變成一寸深的黑土,保持農田的長久生產能力。二要強化農業項目資金引領作用,推進支農資金整合集中使用,提升建設合力。三要探索創新農業項目管理機制,重點在項目篩選、資金使用及評價等方面創新管理機制,讓更多的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到農業項目的決定、資金投入使用評價中來,讓農業項目資金在公開、公平中運行,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更好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五是提升家庭農場主綜合素質,重在職業技能教育精準化。家庭農場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支持其發展,推進區域農業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產業效益。目前當務之急是培養一批家庭農場主隊伍。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盡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消除科研、教育、推廣三者脫節、分離的現象,真正實現一體化、融合化的基礎上,抓緊開展針對性、實用性專業培訓和推廣工作,把培訓和推廣效果的評價權交給農戶、交給基層。
(農業部中美科技合作交流項目中國赴美第五團組人員:倪永翠、陳家根、孫海東、李澤利、王輝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16年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