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石:中國糧食安全歷史演變

[ 作者:劉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15 錄入:王惠敏 ]

逐步調整和提升糧食價格,使得農業和糧食生產不會出現價格倒掛,并能夠持續不斷地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和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才是確保中國長期糧食安全的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的糧食安全在過去的不同的時期,采取的是不同的思路,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

1)解放初期的"統購統銷".其核心是確保城市的糧食供應和鞏固新中國的政權。同時,通過統購統銷和工農業產品之間價格的"剪刀差",獲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啟動資金。這一措施的核心并不能增加糧食生產的總量,而是在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基礎上,增加了對于已經生產出來的糧食的控制和再分配能力;

2)從1958年開始,通過"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方式,試圖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增加糧食生產和供應的總量。但是由于沒有理順生產關系和不懂得市場運作的基本規律,極大地傷害了農民的利益和生產投入的積極性,其效果適得其反。歷史上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實際上并非是天災,而是"人禍";

3)從1978年開始,通過改革開放和"承包責任田"、"包產到戶"等,來改善被長期扭曲的生產關系,刺激農民農業生產投入的積極性。這一措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取得很好效果,為農業生產水平和生產總量提升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是,過于分散和脆弱的小農經濟形態也制約了后期農業產業規?;同F代化發展;

4)從2013年開始,中央政府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和措施,鼓勵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以此來提升農業的規模效益和現代化技術水平。這一政策的初衷很好,但是,農民"故土難離"的傳統觀念,土地流轉交易中收益分配的不公平,以及過程中的一些腐敗現象,制約了這一政策的實施效果。此外,當前許多"土地流轉盛宴"的先行者,追求的是流轉后土地長期價值的增值和從事其他邊緣化經營性活動的收益,而不是直接從事農作物生產的收益,這與中央的政策的初衷大相徑庭。

從歷史上看,中國對于糧食安全一直抓得很緊,指導思想上走了一些彎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上述這些政策沒有能夠觸及到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糧食生產的核心問題,即:糧食的價格,糧食生產的投入產出比,以及從事農業生產時其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占有的公平性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財寶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婷婷丁香中文在线综合一区 | 亚洲第一在线综合网站 |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 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 | 日本码在线AⅤ片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