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農村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和攻堅期,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通過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上升為國家戰略,依托全國農廣校體系,廣泛動員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農業院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擔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責任,構建起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大體系。農廣校作為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核心和主體,需要探索協作開放、強健有力、合作共贏的職業農民培育體制機制。
擔當的職責與任務
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要素集聚,催生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2015年,全國經營規模大于50畝的新型經營主體已發展到341萬家。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努力打牢新型經營主體的基礎和支撐,推動農業先進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突破資源環境瓶頸,解決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和問題以及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壯大和發展提供完善的服務支持,需要構建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相互銜接配套的制度保障,特別需要有一個結構完整、以公益性服務為基礎的組織體系。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全國農廣校緊緊圍繞中央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部署和要求,深挖內部潛力,明確職責任務,發揮系統辦學優勢,擴大體系覆蓋面,完善基礎工作平臺、資源集合平臺和教育培訓平臺。制定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廣泛動員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等社會力量,探索融入產業、深入鄉村的教育培訓新模式,培養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開展跟蹤服務,提高培育效能,加快建立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十二五”時期,全國農廣校以1所中央校、36所省級校(含農墾)、345所市級校、2184所縣級校的四級建制體系,開展了新型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完成了學歷教育65萬人,綠色證書培訓160萬人,實用技術培訓1億人次。2014年和2015年全國農廣校共計培訓職業農民100萬人。
創新觀念,建立聯合協作發展機制
起步于80年代初期的農廣校體系,面對教育培訓對象、教學實施方式、農業生產方式的快速轉變和互聯網等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一是農業生產趨于專業化和集中化,生產成本壓力加大,社會高度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源要素愈加關鍵;二是農戶分化,農民異質化程度提高,復合型立體化的教學內容成為農民的主要需求,引導創新創業成為培訓的重點和主流;三是教育培訓資源多元而豐富,但傳輸給農民的渠道和方式并不順暢,需要系統籌劃和推動;四是作為教育培訓主體的農廣校條件建設缺位、內生動力不足,亟須體制機制的轉變和突破。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作開放是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是農民教育培訓的大局和方向,是發揮優勢,彌補短板的有效方法。在現代農業產業支持體系、城鄉一體化制度支持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體系和農業經濟組織支持體系共同支撐下,加快構建開放協作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一要注重創新教育內容,加強職業農民文化、技術、管理培訓,提高市場化經營水平,滿足農民專業化、高水準的生產管理需要;二要提升創業能力,培養關注市場信息、捕捉市場商機、生產適應市場需要的安全農產品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強農廣校條件能力建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和教師隊伍建設,穩步構建教育培訓支撐體系。
構建開放協作體系就是要拓展主體的職能和機構,建設好主體隊伍力量,同時緊緊依靠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技中心的能力資源,發展傳統的媒體教學方式,接納大數據、智能化的支持,滿足農民多角度個性化學習需求。就是以農廣校體系作為一個支點,撬動起廣泛的科技教育推廣資源,匯聚合力,共同投入到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事業之中,讓源源流出的農業農村人才返鄉就業和創業,讓留在農村的務農青年發展農業產業新業態,依靠農業產業發展致富。
探索構建協作開放體系的實踐
(一)強大的協作服務中心
全國農廣校體系按照《農業部關于加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農科教發(2013)7號]要求,在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領導下,承擔農民教育培訓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指導服務職能,使其成為當地農民教育培訓的研究中心、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宣傳中心。農廣校發揮協作服務中心職能,重視統籌協調作用,強化專門機構影響力,積極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礎工作,推進認定工作,推廣扶持經驗。積極引導農業職業院校、農技推廣機構等多方資源和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探索部門內的整合提升、部門間的聯合互補、“國家隊”與社會資源聚合匯力的創新路徑。目前,全國農廣校體系協作服務中心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共建共享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第一資源,是教育培訓的基礎和保障。2015年,全國農廣校嘗試建設專業技術師資和通用知識師資兩個類型師資,專業技術師資主要從本地推廣人員中聘請和國家和地方產業技術體系中聘請,按照省、地、縣三級建設模式。建立教師與學員“一對一”或“一對多”相對固定的關系,通過“對話交流”、“診斷式提問”、“保姆式跟蹤服務”等方式,發揮導師產業發展引導、生產技術指導和教育培訓輔導作用,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師資隊伍建設的開放狀態,邁出建設協作開放體系的重要一步。
(三)農業產業鏈上的農民田間學校
全國農廣校正在根據各地產業發展需求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求,以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在農業產業鏈建設農民田間學校。將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農業園區作為農民的課堂,將新的經營方法、新技術應用作為重要學習內容,將農業技術人才作為傳幫帶的指導教師。農民田間學校就是農業技術集成基地,也是農業生產的現場展示交流基地,如寧夏西吉農廣校創辦的馬鈴薯田間學校、草畜田間學校、特色蔬菜田間學校等等。農民田間學校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圍繞生產實踐中的問題,教會農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做好生產決策。截至到2015年,依托各地有影響的示范性合作社等建設了4萬所農民田間學校,實現了農民田間學校建設重大突破。
加快發展協作開放體系的途徑
加快發展協作開放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倡導開放協作體系發展新理念,作為主體要有教育培訓的大局觀念和“一主多元”的整體意識,進行協作開放的布局規劃,創設有利于農廣校、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共同參與的政策,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合力。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協調機構,保證公益性教育培訓機構的經費投入,確保結構優化,賦予職能和強化影響力。三是建立顧及全局、協調差異、溝通協作的工作機制。凝練任務目標,加強信息交流和溝通,建立工作磋商制度,搭建共享資源集合平臺,破除部門領域和行業界限,提升服務保障能力。四是注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配置升級,爭取中央和地方資金投入,加強農業遠程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配置,補齊條件建設的“短板”,創造優質教育培訓服務條件。五是建立完善的評估監督機制,加強宣傳和督導檢查。建立工作評價機制,分級推進。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工作評價制度,科學設計評價指標,做好工作評價,營造有競爭力的教育培訓環境。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