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
引言:
近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林業局、國家旅游局、銀監會、保監會、國務院扶貧辦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提出要按照中央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緊緊圍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本文在對多個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案例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當前產業扶貧的基本經驗、問題不足和發展建議。
產業扶貧貴在精準,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要防止“扶農不扶貧、產業不帶貧”的現象發生,切實弄清楚“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重大問題,提高脫貧攻堅成效。
脫貧攻堅是一項復合型經濟社會系統工程,而產業扶貧正是這個復合系統中的動力系統,它承擔著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讓貧困地區能夠脫貧致富,能夠可持續發展。產業扶貧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特色支柱產業的培育,讓產業各要素在貧困地區聚集,以市場為導向,聯結農戶,最終讓貧困地區脫貧的一種扶貧模式。產業扶貧的關鍵是要找對主導產業或構建起結構合理的產業體系,通過引入產業、行業的龍頭企業,并與貧困地區的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等建立起較好的合作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以此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因此,產業扶貧在扶貧開發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一、產業扶貧的本質與作用
(一)產業是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源泉
產業發展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地區財政來源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持續動力基礎,產業興則地區興、產業衰則地區衰。縱觀貧困地區的致貧原因,多是因為地區產業發展薄弱,主導產業帶動力不強,市場競爭力弱等原因。因此,產業扶貧的本質是要構建貧困地區發展的主導核心產業,并且主導核心產業要能夠與貧困人口產生聯動效應,既要能夠讓他們參與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還要讓他們能夠在產業發展過程分享產業帶來的收益,使他們獲得持續的收入。
(二)產業扶貧的重要作用
產業扶貧不同于其他專項扶貧模式,它的目的在于讓被扶貧的地區和人們能夠產生自我發展能力,待脫貧之后,這些培育起來的產業能夠讓這些地區和人們能夠向著更好的生活方向發展。從總體上看,產業扶貧具有以下重要作用:一是有助于培育地區主導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產業扶貧中的產業同其他產業一樣最終都是要經過市場的競爭后選擇的,因此其在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是地方主導產業培育的一個過程,有助于打造地區的核心競爭力。二是有利于聚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要素,如資本、技術、人才等,有利于地區整體發展素質的提升。三是有助于貧困人口綜合收入的提升。產業扶貧的主體一般是相關產業的龍頭企業,一般能夠與貧困地區的經濟組織、農戶結成廣泛的利益關系,農民可以從土地流轉收入、訂單收入、工資性收入、甚至分紅收入等多方面產生收益,使其脫貧致富。
通過對多個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經驗的研究,發展大多數地區都注重支持發展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換窮業”,不管是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或是重新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首先選準主導產業,大都成為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重要措施,不少地區因為壯大了地區特色產業,還吸引了不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務農,他們在外闖蕩的經歷和打拼來的資金積累為地區產業發展增添了后勁。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扶農不扶貧、產業不帶貧”,“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不精準等等。
二、主要做法及成功經驗
(一)主導產業明晰,舉措得當
產業扶貧較好的地區首先基本都有明確的主導產業,這也為這些貧困地區實施針對性的產業扶貧提供了保障。比如山西吉縣,蘋果是吉縣的主導產業,農民以蘋果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因而,吉縣的扶貧產業開發瞄準蘋果產業這一目標,圍繞蘋果產業發展,扎實的開展扶貧產業開發各項工作。在新發展果園、老果園改造、果業生產設施配套、蘋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蘋果儲藏、蘋果品牌營銷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瞄準蘋果產業發展不放松,全力助推果業發展,促進果農增收。
其他如山東省成武縣白浮圖鎮更是明確的發展蕓豆產業,貴州三都自治縣交梨鄉主攻精品葡萄產業,河南滑縣八里營鄉主打洋香瓜等等。清晰的主導產業定位,使貧困地區不僅可以有的放矢的擴充規模,延長產業鏈,而且可以達到精準扶貧,聚集有效資源向主導產業集聚,發揮聚合相應,實現產業的良性持續發展。
(二)多措并舉,不斷延伸產業鏈
多個地方在發展主導產業時,都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不僅注重產業基地建設,也注重農產品深加工及產品品牌市場的開拓等等。
比如吉縣蘋果不僅高度重視蘋果基地的建設,而且在蘋果生產過程,后續營銷,包括品牌推廣,乃至蘋果深加工龍頭企業的引進等,已經把蘋果產業作為了全縣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的一個大產業。再如羅田縣以板栗、中藥材、旅游為三大主導產業,逐漸形成了一個集產業基地、產品加工、旅游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從多角度促進了全縣產業扶貧的開展。
(三)整合資源,產業融合發展
在主導產業發展過程中,注重產業綜合效益的提升,積極促進主導產業與相關附加產業融合發展是多個產業扶貧成效較好地區的基本經驗。它不僅壯大了主導產業,也促進了相關衍生產業的發展。如重慶市的鄉村旅游產業,帶動了地區特色農產品開發、農家樂、鄉村旅游景區的發展。吉縣在發展蘋果產業的同時,配套發展畜牧養殖業,不僅解決蘋果生產有機肥料短缺問題,而且發展了畜牧產業,培育了生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
(四)技術支撐,科技貢獻度大
技術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要素,科技支撐是優勢產業突破發展的關鍵。比如滑縣八里營鄉的洋香瓜產業之所以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區域性優勢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除了當地氣候條件、地質水文條件、地區傳承、文化積淀等是客觀因素,更重要的是通過科技支撐,提升了產業水平。八里營鄉通過品種改良和品種更新,使香瓜口感極佳,糖度達到16-18,產量也由4000公斤/畝提高到5000公斤/畝;通過配方施肥,不僅改變了過去肥水漫灌造成瓜秧漚根的不良生產方式,促進了根系的再生,而且增加了微量元素,從根本上提升了洋香瓜品質;通過專家現場培訓指導,增強了貧困群眾積極發展洋香瓜生產的信心;借鑒外地生產模式及管理技術,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生產管理模式。
再如成武縣白浮圖鎮的大棚蕓豆產業把做好科技服務作為解決蕓豆產業發展的“三個關鍵”問題首要問題,不僅與相關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聘請相關專家到鎮舉辦蕓豆生產技術培訓班,使所有參與產業開發的農戶都能接受培訓。還高薪聘請其他省內外蔬菜技術專業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進行技術指導。同時,每個專業區和生產方設立技術網長,村村配齊科技主任、技術員,形成了上下協調、功能配套的科技服務網絡。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五)保障得力,部門協調較好
產業扶貧目前還還有較強的政府主導色彩,尤其是隨著大家對“輸血”向“造血”轉變的認識加強,各級政府對產業扶貧的政策指導和支持力度都在不斷加強。
每個地方的成功經驗基本都離不開政府各部門的大力支持,有的是書記、縣長親自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有的是多部門聯合整合推進,集中各項產業支持資金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這為產業扶貧的開發提供了堅強后盾保障。
三、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總體規劃,產業精準扶貧頂層設計不足
從總體上,盡管多地都有自己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地方缺乏規劃、計劃思維,多注重以項目的方式切入,而忽視對全縣、全鎮的扶貧產業進行統籌謀劃,產業發展的長遠關注度不夠,對產業在市場上可能遇到的風險控制不足。而即使有規劃的,大多也是2-3年規劃,像重慶鄉村旅游扶貧,即使做了完整的旅游扶貧規劃,但是主要停留在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的指導性、精準性較弱。
缺乏總體規劃直接的后果就是可能對產業未來風險估計不足,容易對產業發展過于樂觀。尤其是像農業產業,受季節性和市場影響較大,容易出現較大波動,如果沒有總體規劃的控制和引導的話,極易出現“谷賤傷農”事件。
(二)扶貧目標不明晰,產業扶貧精準度不夠
從各地的情況來看,目前多數地方的產業扶貧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每個地方在實際發展中,往往過多的關注產業本身的規模,如種植面積、產量、品牌、產值等等。無可厚非,這是發展產業所必須關注的指標,但是產業扶貧不僅僅是發展產業,它的目標應該落在扶貧上,而扶貧的對象是誰?是貧困戶、貧苦人口。但多數地區在產業扶貧發展過程中較易忘記這些終極目標。
固然關注產業總量是正確的,但是,脫貧的指標不是平均值指標,而應是每個真正貧苦的人民能夠真正脫貧,收入水平達到貧困線以上。從這一點上說,產業扶貧的精準度不夠,并且如果產業發展的龍頭組織如果與貧苦農戶沒有形成較好的利益聯結機制的話,極易造成大面積脫貧的假象。
(三)產業選擇視野較窄,產業扶貧不僅僅是農業產業扶貧
從產業業態上看,多個地方幾乎都是以農業或以農業為重要基礎的產業(鄉村旅游等)為主導產業。多數地方的主導產業僅有一個,幾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體系。這種產業結構是極不合理,極易發生產業問題的。
如果單一的主導產業發生任何問題,比如市場需求不足,遇到惡劣的自然天氣、農業病蟲害等等,都將給貧困地區的產業造成滅頂之災。因此,從產業結構合理化角度,要在主導產業帶領貧困地區基本脫貧之后,應積極完善地區產業體系,通過產業體系的建設,鞏固脫貧成果,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四)產業組織模式較單一,利益聯結機制松散
目前,多數地方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部分地區還以合作社為中間環節,保護農戶的基本利益。但這些都是產業生產過程中的組織模式,而在產業鏈后端,尤其是在面對市場這一環節,考慮不足,似乎都把這些問題全留給了龍頭企業,認為只要產品種植出來了,就沒有問題了。這還是產業發展模式的最初階段,屬于最簡單的訂單農業模式,這種模式存在較大的違約風險,對農戶、對企業都存在潛在風險。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產業組織模式也經歷著快速的變革。對于那些優勢農產品產區,尤其是那些生產地區“唯一性”農產品的地區,比如吉縣蘋果等,應大力發展互聯網營銷,加強高端客群市場對接。對于其他大宗產量農產品,應加強“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甚至農社對接等。通過多種直接與市場對接的方式,快速了解市場需求,努力培育地區自己的、尤其是保障農戶利益的龍頭企業。
四、發展建議
(一)重視產業扶貧總體規劃,樹立統籌發展思維
加強貧困地區產業扶貧開發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通過總體規劃,不僅明確主導產業,更重要的是從中長期的角度審視主導產業發展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機遇和挑戰等,系統思考主導產業發展的策略,包括重大任務、重點工程、空間布局安排以及行動計劃等,樹立產業發展的統籌思維,更重要的是把扶貧產業納入到地區整體產業的發展框架內,加強各產業間的相互協調和促進。
(二)建立現代扶貧產業體系,構建合理產業結構
產業扶貧在最初階段,集中財力和部門合力在一個或少數幾個主導產業上,有利于快速產生產業效益,促進貧困人口收入快速增加。但是,如前所述,產業發展一般納入合理化的產業結構內,尤其是對于大面積、連片貧困地區,單一的主導產業會不利于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從建立現代扶貧產業體系的角度,重新審視扶貧產業的發展,努力通過產業扶貧開發,促進連片貧困地區建立起合理的產業結構。
(三)推動產業精準扶貧,提高脫貧攻堅成效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要重點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帶動主體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等方面加強研究和謀劃,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其中要重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四)完善產業組織模式,建立牢固利益聯結機制
加強貧困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發展,鼓勵龍頭企業與這些農民專業經濟組織合作,政府通過一定程度的擔保,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緊密合作關系,保障各利益主體合法收益。同時,加快土地流轉,鼓勵土地向種養大戶和有責任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聚集,促使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形成內部縱向一體化經營模式,變農民為農業工人、股東等,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五)加強政策制度保障,建立持續產業扶貧機制
繼續加強產業扶貧各項政策制度的保障力度。對于有效促進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產業,要集中各項扶貧專項資金和政策積極扶持,盡快實現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同時,實現差別化政策,在扶貧產業實現脫貧的階段性目標后,要積極制定并實施長遠發展規劃,繼續給予資金、政策、土地等相關方面的支持,以幫助貧困地區實現持續的產業發展機制,防止返貧。
作者簡介:賈大猛: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張正河: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組織部專題主講教授,中國農業企業管理研究會理事長,中國農業產業化學會副秘書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