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從提高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出發,聚焦五大領域,進一步推進深化農村改革。吉林省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大省,糧食總產量、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調出量等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全國改革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吉林省金融系統要主動適應我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的新常態,借助國家設定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有利契機,以實現建立基本滿足“三農”金融服務體制機制為目標,以開拓農村金融體系、創新金融服務手段、完善金融制度為核心,在農村改革中尋求新作為。
在農村金融體系方面尋求新開拓。深化農村改革的總體“施工圖”已經繪成,其中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是重要支柱。從農村金融的實際出發,建設一個適應深化農村改革需要,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支柱,將有助于我國農村農業現代化大廈順利建成。
一是高度認識建立健全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意義。總體上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的成本比較高、業務收入和盈利增長比較慢、金融風險比較大,因此,必須要高度認識建立健全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上下協調、形成合力,建設一個與農村改革進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
二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組織改革。農村金融的長期實踐經驗表明,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這三類金融機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兼顧公益性和盈利性,可以滿足各類“三農”市場主體的不同需求,這一原則仍需堅持。在此基礎上,還要主動適應農村實際、農業特點、農民需求,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組織改革,積極扶持農村小微型金融組織發展,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組建村鎮銀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機構,推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健康發展。要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改革,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自然人根據有關規定參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積極推動已開業的村鎮銀行向下延伸機構網點。完善證券市場和組織,鼓勵涉農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籌集生產發展資金,降低融資成本。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要創建農村資金互助會。按照“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要求,遵循“組織封閉、對象封鎖、上限封頂”和“有效控制風險、規范管理運作”的思路,在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內,積極穩妥地組建農村資金互助會。各涉農金融機構要與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建立資金對接機制,給予存貸款利率優惠,幫助解決資金量不足問題。各級財政部門對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開辦設立、業務拓展、風險防范等環節,要予以資金支持,使扶貧資金互助會惠及更多困難群眾。
在農村金融服務手段方面邁出新步伐。首先是轉變經營理念,大力開展各種小額信貸和小額融資創新。創新發展P2P網貸、眾籌、供應鏈金融等互聯網金融模式,促進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創新和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機制,拓寬“三農”直接融資渠道。其次要大力推進農村抵押擔保方式創新。要加快成立吉林省農業投資擔保機構,增強農業農村融資能力;鼓勵地方政府出資或參與建立擔保公司,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降低反擔保費率,將農機具等納入反擔保物范圍。鼓勵民間資本發展涉農擔保組織,重點支持小微型新型經營主體,在龍頭企業中推廣“企業+農戶”擔保方式,通過村級融資擔保基金等方式將農戶聯保由松散化轉向組織化、常態化。探索創新農業補貼資金質押貸款,以各類規模化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資金補貼為質押發放貸款。完善農村信貸損失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地方財政出資的涉農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培育資產評估等中介組織。探索推進“吉牧貸”試點,建立保險與信貸聯動機制,利用養殖圈舍、草場和活體畜禽等畜牧物權開展抵押融資貸款。同時要轉變營銷策略,增強營銷的主動性,強化營銷觀念,加強銀保、銀社、銀企、銀銀合作,細分市場,滿足各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實現金融服務多元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