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一帶一路”戰略順應了世界經濟格局再平衡和全球政治格局再平衡“兩個再平衡”的發展趨勢,是我國“新常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我國啟動構建“新體制”的骨架、路徑、抓手。農產品加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推動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基礎性產業。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進程的加速和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具潛力的增長點。但總體而言,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水平和質量較低,專門用于加工的農產品不足,產加銷各環節聯結不緊密,加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農產品加工率、深加工度、加工技術、加工標準和加工業產值等方面依然有較大差距。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我國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我國農業產業環境發生顯著變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推進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形式,是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關鍵環節,而且是“一帶一路”背景下開展農業合作的重要領域。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力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走出去,開展“一帶一路”區域農業合作對于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機遇
1.地緣政治的重大優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議題與外交新常態。全球饑餓人口擴展到2010年10億多,而全球重要的政治峰會如聯合國、G20、APEC等都把農業發展作為重要議題,在國際規則方面WTO、《自愿原則》、《投資準則》、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雙邊協定等都針對農業國際合作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在國際政治的舞臺上,農業合作越來越成為多雙邊關系中的外交主題。而“一帶一路”國家多為次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貧窮國家,農業是大部分國家的產出與收入的主體構成,加強農業合作對“一帶一路”國家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極其重要,也必將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地緣政治中極其重要的議題。而發揮我國在這一議題中的地理地緣政治優勢,將會對我國開展農業對外合作,以及農產品加工出口貿易帶來顯著的機遇。
2.糧食安全重要議題
糧食安全是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關注的問題,糧食合作可以說是“一帶一路”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中國糧食生產量和進口量均居全球第一。中國有技術和經驗幫助其他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也有解決自己糧食問題的需求。“一帶一路”沿線的一些國家,如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都是重要糧食出口大國,是實現我國糧食進口多元化的重要區域。另一方面,中西亞地區以及東北非洲又是全球范圍內糧食緊缺的主要地區,我國地域遼闊,農業文明歷史悠久,積累了在各種氣候條件下從事種植、養殖的先進技術,可以幫助這些國家提高糧食產量,為糧食安全保障作出積極貢獻。
3.我國農業對外投資進入了加速期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態勢已尤為嚴峻;加之國內農業粗放式增長造成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破壞極其嚴重、資源環境約束問題愈發突出,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上述“雙重擠壓”和“資源環境緊箍咒”對通過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提高農業利用外資的水平、擴大農業對外投資的規模提出了明確要求。在這一形勢下,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出口貿易促進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雙向意義。這一新常態在農業國際投資領域則更為顯著。2010~2014年,我國涉農海外并購高達185億美元,以中糧集團28億美元收購荷蘭Nindera集團51%股權、15億美元收購香港來寶集團51%股權,雙匯集團71億美元并購史密斯菲爾德100%股權,光明集團16億美元收購以色列Tnuva集團56%股權等為代表,農業海外并購呈現井噴式增長。可見,在對外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業對外投資已經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絕佳機遇。
4.強強優劣互補的合作機遇
(1)資源與市場互補
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農業合作及農產品加工業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農業資源優勢以及市場優勢機遇,也符合沿線各國的農業安全要求。從“一帶一路”范圍來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發展都各具特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貿易要以國家需求為基本出發點,根據企業的經營目標、經營戰略等方面,全面考慮該地區的政治、外交、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選擇具體投資領域和區域。第一,以緊缺性戰略資源開發為重點,改善農業及糧食安全狀況。如大豆、棉花、天然橡膠等戰略性稀缺行業,迫切需要在海外尋找資源,緩解國內供給不足、依賴進口的狀況。第二,以周邊國家作為突破口,保障農業對外投資穩步開展。我國農業對外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投資區域的選擇上通常要遵循“就近原則”和“漸進原則”,因地制宜進行對外投資。
(2)科技互補
我國地域遼闊,農業文明歷史悠久,積累了在各種氣候條件下從事種植、養殖的先進技術,沿線國家對我國農業機械、海水養殖、設施農業等產品和技術都有強烈需求。歐洲許多農業發達國家在農業基礎設施、技術、融資、經營管理及國際營銷體系等方面體系完善,農業現代高端要素豐富,正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所亟需的要素。因此,應加大對歐洲發達國家的農業投資,其目標重點是通過投資獲取先進技術、種質資源、核心裝備、高端人才和管理經驗。與此相對,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技術和生產方式相對落后,但是農業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未來農產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的發展策略,應對不同地域的農業資源要素、技術要素和產品要素有所區分。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挑戰
1.國際政治風險
盡管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開展農業合作及農產品加工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多項潛力與優勢機遇,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充斥著政治動蕩不穩定因素,而這會對我國在該地區開展農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帶來重大的不確定性。比如,“后阿拉伯之春”時代的中東安全局勢呈現出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經濟增長乏力導致的社會動蕩成為阿拉伯國家政治穩定的巨大隱患,并有發展成為區域性安全核心問題的趨勢,這些都會對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帶來巨大的地緣政治安全風險。
2.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在全球農業競爭中具有后發劣勢
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具有一定后發劣勢,盡管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開展農產品加工業出口貿易促進具有顯著的潛力與機遇,但是也不得不正視這樣的潛力與機遇也同樣面對其他國家開放,而與之展開面對面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3.全球土地投資將對農產品加工業出口造成限制
大部分農業海外擴張都是以土地投資為主要方式,而近年來,全球范圍內關于土地保護的聲音逐漸從國際政治舞臺的場外變為場內的主流聲音,而以土地投資為基礎的傳統農業海外擴張模式已經逐漸失去可行性。在涉及土地資源投資的國際規則方面,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牽頭制定了《國家糧食安全范圍內土地、漁業及森林全書負責任治理自愿準則》,倡議各國對征地規模予以限制,在多輪談判中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都要求對既有跨國公司在上世紀征購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改革,引起了強烈的爭議。
4.國際貿易投資規則變化的新挑戰
隨著TPP的“高質量標準”逐漸露出水面,中美中歐雙邊投資協定未來達成,“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國際投資規則新體系將逐漸取代“準入后國民待遇+正面清單”的傳統規則成為新主流,這將對我國農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造成影響。我國FDI(外商直接投資)的雙向流動均呈現穩定發展趨勢且流出量增長顯著,顯示出巨大潛力,發達國家重回FDI流入量占比較高的格局,為我國FDI進入并獲得投資收益創造了良好條件,針對部分國家FDI的政策收緊,我國需要采取更加審慎的態度,應更加重視自身FDI政策的調整,加強對FDI流入的監測和評價。
5.國際貿易投資環境變化的新挑戰
新世紀以來,國際投資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各國更加關注外國投資對本國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是否會造成沖擊。農業是一個與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緊密相關的產業,農業ODI(對外直接投資)必然會面臨東道國方面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文化保護等標準性要求,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明確要求外國投資項目必須通過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審查。而要達到這些要求可能會顯著增加經營成本,致使海外投資項目效益不佳,同時影響投資項目的時間周期。此外,農業作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對外直接投資還往往面臨勞工與社會文化融入等問題。
6.資本市場融資能力約束
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直接面臨著資本吸引力不足的挑戰,這也是我國農業ODI發展中一個持續得不到解決的難題。其一,農業對外直接投資處于初級階段時,往往需要的投資回報周期長,資本需求單位大,市場需求在短期中具有顯著的剛性,而且在海外進行農業經營的效益受到自然條件、技術適應性、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等客觀因素波動影響大,給農業海外經營帶來了更多風險,大大降低了農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本吸引力。其二,農業企業缺乏可觀固定資產用于抵押貸款,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時獲得資本支持力度相比其他產業較小。而現有的融資評價規則往往不適用于農業投資項目,進一步導致農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本吸引力匱乏。其三,隨著國內農業發展結構轉型的進步,以及國民經濟整體去杠桿化在未來逐漸完成,國內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投資潛力將會逐漸增大,將會進一步削弱農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資本吸引力。總體來看,去海外投資農業在融資競爭中并不具有顯著優勢,這是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以及農產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發展必須面對的挑戰。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1.強化國內支持政策體系,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出口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要大力促進國內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一是擴大財政扶持。制定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財政扶持政策,政府財政部門要對利用國外資源、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出口業務的企業積極給予支持,可以采用直接補貼、貸款貼息、獎勵等多種方式。二是提高稅收優惠力度。給予從事出口業務的農業加工企業一些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以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更多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三是加強金融支持。金融部門要加大對符合貸款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合理確定貸款額度,實行特別授信等方式,尤其是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季節性收購原料、倉儲、物流等環節的流動資金貸款給予重點支持。四是積極推動科技創新。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引導企業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術加快技術改造;大力推廣農科教與加工企業聯姻,實施產學研一體化;推行標準化生產,對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衛生檢疫等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五是健全市場環境。清理并減免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和交易等環節的收費規定,疏通農產品加工制品“綠色通道”,改善農產品加工制品流通環境,重點對冷庫、保鮮庫、批發交易市場、物流配送中心等給予投資補助。六是完善服務體系。建立以政府牽頭,農業、商務、水產畜牧、林業、煙草等部門共同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在農產品加工管理、發展、信息和預警等方面進行溝通,細化合作領域、具體合作項目等,完善落實各配套服務措施。
2.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
一是加強原料基地建設。在規劃布局的基礎上,加強基地建設,推動加工企業與原料生產基地對接,幫助企業建設專業化、契約化、安全化的第一車間,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的原料基地及產業帶,促進原料生產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二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化經營,加大農產品加工業的交流與合作。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以提升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輻射帶動力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產品加工產業化發展,增加出口的競爭力。三是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立足資源優勢,做好農產品加工業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積極促進“初級農產品—加工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四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研發、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機作業的組織化程度。五是壯大加工企業集群。按照“產業發展集群化、集群發展園區化”的思路,在條件適宜、發展良好的縣(市、區)規劃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產業化園區和加工園區,形成前后銜接、互為補充的產業鏈條,實現集群式發展。
3.完善支撐平臺,加強對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的服務和引導
一是設立出口貿易信息服務平臺。設立專業機構,打造專業平臺,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參與區域合作和國際貿易的指導和服務,幫助企業克服對外貿易信息不對稱、人才缺乏等困難。二是發展對外合作平臺。發展農村經紀人、運銷聯合體、經銷大戶和服務公司等中介機構,鼓勵組建農產品加工業協會、龍頭企業協會等行業協會。三是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平臺。建設適應農產品加工業區域合作的共性技術發展與創新需要的研發及服務平臺,大力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生產設備的科技運用水平及產品的科技含量。四是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和物流設備整合傳統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物流環節,實現物流運作一體化、信息化、高效化運營,建設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
4.增強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競爭能力,逐步開拓“一帶一路”國家市場
一是注重人才培養。注重培育企業自身的人才隊伍,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重視員工培訓,健全激勵機制,培養、吸引并留住人才。二是加強市場調研與投資可行性分析。有條件的企業應具體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有關國家的政策、經濟形勢、相關產品的市場狀況、競爭對手企業的情況以及微觀環境,多方收集,力求獲得準確、詳盡的資料,對東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和社會習俗等環境及資金籌措、可能的風險、市場前景等都須進行認真分析和論證,將貿易風險降到最低,成本降到最少。三是實施經營本土化戰略。要學會本土化經營,積極融入東道國經濟,采用當地或國際通行的企業制度、企業決策與管理方法、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方法、人事管理制度、營銷策略、審計制度和方法等,降低企業成本。五是重視技術創新活動,樹立品牌形象。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開拓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
作者單位:韓一軍,中國農業大學;姜楠,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