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嚴金昌和其他17位村民冒著風險按下紅手印,實行分田到戶“大包干”,把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開,開啟了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次重大創新并被載入史冊。
38年后,在第26個全國土地日之際,73歲的嚴金昌又做了件“冒尖兒”的事,他通過剛成立的土流網小崗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帶頭在土流網上發布了土地,開啟了小崗村土地流轉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促進土地改革提速
6月25日是第26個全國土地日。在土流網主辦的第26個土地日走進小崗村主題活動中,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相關領導及專家的見證下,為土流網小崗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揭牌。在活動中,73歲的嚴金昌接受土流網創始人伍勇的聘請,成為土流網小崗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首位總經理,更是在伍勇的指導下用手機APP發布了500畝小崗村的待流轉土地,一舉成為小崗村互聯網土地流轉第一人。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4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就曾來到小崗村高標準示范農田,并沿著田埂走進綠油油的麥田,仔細察看小麥長勢。6月初,小崗村4300畝高標準農田小麥搶收完畢,畝產增加,初步紡計達400公斤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小崗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看了讓人感慨萬千。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他希望小崗村繼續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發揮示范作用。
“總書記前不久來小崗村時強調改革要常講常新,希望小崗村繼續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發揮示范作用。”嚴金昌這次所說的改革,是繼兩權分開后,中央實行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這是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業內人士認為,土地流轉在 “互聯網+”的帶動下,農村土地經營權再次被放活,使農村土地更增值,讓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再提速。
“互聯網+”創新土地流轉新模式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透露的消息讓伍勇嗅到了商機,他從政策中捕捉到了土地流轉市場化變革的方向以及民間力量參與其中的可能。
經過7年的創業,土流網也獲得了超兩億元的風投,從中國互聯網土地流轉市場當初的拓荒者到如今的深耕者,在伍勇看來,土流網的成長離不開政策的支撐,從改革的大潮、政策的大勢中發現和培育市場的空間。
這或許從2009年到2016年間的全國土地日主題就可以看出,無論宣傳主題表述有多少變化,但核心可以濃縮成一句話:節約用地、簡約流轉、集約經營。也就是說只有在節約用地的基礎上實行簡約流轉、集約經營,才能讓中國農村土地更增值。
“農村改革不管怎么改,不能把耕地改少了。”嚴金昌對總書記的這句話記憶猶深。4月25日在小崗村,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如此強調節約用地、保約耕地的重要性。
“在我看來,簡約流轉就是簡單、快捷、高效、安全,相比于雜、慢、差的傳統流傳模式,借助互聯網就可以做到專、快、好。”在伍勇的印象中,有的企業想租用一塊地,傳統做法是流轉企業和村委協商,由村委派人看地、量地,企業派人監督,如果租客想租用一塊歸屬不同承包戶的連片土地,需要專門的人員挨家挨戶地征求各承包戶的同意,只有全部承包戶都同意后才能簽署流轉協議書,并最后在村委會同意簽字之后,這塊連片的土地才能最終被成功租用,費時費力,有時甚至半年都流轉不了一塊地。但是現在有了互聯網平臺,最快三天就能完成土地流轉。
集約經營,簡單地說,就是用較少的土地獲得更多的農產品或農業收入。如何進行集約經營?伍勇認為,“互聯網+”的作用,就要幫助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從勞動密集型的集約經營中解脫出來,而要助推實行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農業集約化,換句話說,解決了大戶錢的問題,就可能實施新農藝、新技術、新機械,幫助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
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讓農民增產增收。在小崗村,如今土地流轉面積已有8400多畝,占可耕地面積的58%。“大戶投入資金改造高標準農田,購買農機實行機械化,便于耕作管理,產量大,保證了糧食安全。村民有流轉收入,又可以外出務工,老百姓收入只增不減。”嚴金昌說。
在傳統流傳模式中,一般都是在村支兩委的介入下,流轉方和農民直接洽談流轉,雖然流轉成功,但流轉企業要么對流轉經營方式和種植項目沒有經過科學論證,要么出現其他問題,因此往往和村民造成了許多糾紛,導致一些流轉企業一“跑”了之,最后利益受損的還是農民。
那么,如何防范土地流轉的風險,土地流轉糾紛如何能得到快速解決?湖南省農委經管處副處長戴安華認為:“要防范規模經營風險,除了政府的監督、指導之外,就要用好改革這關鍵一招,啟用市場化機制,引入第三方是最佳途徑,因為專業性的流轉機構才能更好地對土地規模經營的風險作科學評估,以保障、維護流轉雙方的權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6-06-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