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燦強:加快推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

[ 作者:張燦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8-01 錄入:王惠敏 ]

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是緩解資源約束、防治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伴隨農業環境問題的顯現,生態農業的理念和探索在中國逐步形成與發展,在示范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然而,生態農業并沒有成為農業發展模式主導,在發展階段、制度變遷、技術進步和政策導向等方面存在多維困境。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和居民食品質量安全意識的提高,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逐漸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放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農業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2015年7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指出“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此背景下,要從制度完善、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市場培育等方面著力,加快推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

(一)完善生態友好型農業的政府規制和管理體制。完善農業資源環境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用制度保障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研究制定《耕地質量保護條例》、《肥料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農業管理部門對耕地質量的監管責任。推動修訂《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水污染防治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落實《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加強基層環境保護監管部門的執法能力,強化司法保護。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農業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明確和落實耕地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強化農村土地監督和管理能力。把農業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損害等納入地方特別是縣鄉領導班子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面向農業資源集約利用、農業環境污染防治和農業生態保護的農業生態補償制度。

(二)加強生態友好型農業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優化農業區域和產業布局,落實用途管制。推動生態農業示范區和循環農業示范市建設,啟動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范基地。優化調整種植業、養殖業及其內部結構,落實畜禽養殖生態消納地,形成產業相互融合、物質多級循環的產業結構。建立不同層級、不同范圍的農業循環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調整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新增補貼向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傾斜。探索土地出讓收益支持耕地質量建設。通過財政獎勵補助等措施,支持使用緩(控)釋肥、有機肥和配方肥、使用高效低殘留農藥、使用高標準農膜和開展殘膜、廢棄農藥包裝回收。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

(三)創新生態友好型農業的技術體系和服務方式。重點開發土地、水資源、化肥、農藥和農膜集約使用技術,畜禽糞便和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深入挖掘傳統農業技術和知識,吸取傳統農業精華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建立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基層農技部門對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推廣能力。扶持農民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技術服務公司等開展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服務。扶持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規范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行為。整合資源建設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促進相關技術到農戶到田間。

(四)健全生態友好型農業的多方參與和市場機制。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鼓勵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生態農產品生產,支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在初始投資、產品認證、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提高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的輻射帶動能力,完善利益聯結和惠益分享機制,讓農戶真正分享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成果。開展生態友好型技術培訓,加強生態農產品認證、監管和市場培育。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07-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最新久久天堂网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视频一区 |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精品V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