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創業,形成新的產業業態和經濟增長點的經濟發展新戰略下,鄉村,自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廣大空間。
時下,鄉創業已如火如荼在各地開展,鄉村的創新創業,鄉創項目的培育和發展,受到了國家和地方的相關創新創業政策的支持,也吸引了社會各方資本的投入,一批高素質、有經驗的鄉村創客,進駐鄉村開始實現自己的鄉創夢想。
基于鄉村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的特點,在鄉創過程中,應當注重蘊含在鄉村的“工匠精神”的弘揚,使自己的鄉創項目能夠“匠心獨運”,獨具“匠品”。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工匠不惜時間和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對產品質量嚴謹苛刻、不懈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旨在永久、流芳百世。
鄉村慢生活與工匠的“慢工出細活”
鄉村生活是“慢”的:
這里的道路是鄉村小道,這里的房屋布局開闊、高低適中、寬敞明亮,房前屋后草地環繞、綠樹成蔭,水塘水道調節著村莊的呼吸。
這里的植物和農作物,“一歲一枯榮”,循著自然生長的規律。
鄉村的時間,是充裕的,可以慢慢地做著手工,一遍遍地抻拉著手搟面。
鄉村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生活著,把“時間”還給自然,與自然同生,與自然同眠。
鄉村的“慢生活”,是不講求“快”的時間觀念的,這里的一切與“快”的速度和節奏無緣。
鄉村的“慢生活”,也不追求效率和效益,這里沒有工業化的流水線,這里只尊崇手工藝:慢工出細活,唯一取代了量產。
可以說,鄉村,是天然的“工匠”宜居地,在鄉村的慢生活中,工匠的“活”,慢慢做。所以說:“醬好,是熬出來的。”
鄉村的這種慢生活,是鄉村工匠“慢工出細活”的最佳制作空間,在不慌不忙的時間流逝中,一點一點的琢磨自己的“匠品”。恰如紹興酒“女兒紅”的釀造,那是歷經了這家主人生女、嫁女間的漫漫悠長歲月。
一位叫木村秋則的日本果農,下決心不用化肥和農藥,栽種蘋果樹,堅持二十年無農藥栽培蘋果。從他開始嘗試做實驗開始,到他在整個果園里看到7朵蘋果花、最終采摘到兩顆蘋果,就足足用了10年。
這十年里,他窮困潦倒,數次堅持不下去,惟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債。他不得不數次到城市里打工。
他的故事被寫成一本書《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還被拍成電影《奇跡蘋果》。
“一個切成兩半的蘋果,放了兩年都不腐爛,只如枯萎般越縮越小,最后變成淡紅色的干果,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這就是木村的奇跡蘋果,不施農藥、不用肥料,卻廣受日本人的青睞,據說木村的蘋果多被日本政府作為國禮贈送給重要來賓。日本東京一家高檔法國餐廳里總是人滿為患,要預約用餐起碼得等半年,而這里的招牌菜就是“木村的蘋果湯”。
木村堅持試驗無農藥栽培蘋果的這種執著,就是一種“工匠精神”,二十年的慢工,終于結成正果。
鄉村的手工技藝與匠人傳承
鄉村,保留了大量的民間手工藝,剪紙、年畫、皮影、油紙傘、釀酒、藍印花布、瓷器、折扇、鑄劍、文房四寶等等,這些傳統民間手工藝,正如夏奈爾的首席鞋匠所言:工匠的傳承,是“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
在民間手工藝歷代傳授的同時,其實,更傳遞了手工藝人的耐心、專注和堅持的工匠精神,這種“工匠精神”成為手工藝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匠人傳承,師徒之間,講究的是能力、經驗、情感的多元交流和言傳身教,不同于現代企業制度的規則流程,后者沒有情感積淀、人格力量的依存和體現。
鄉村的手工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既傳承了技藝,又轉交了使命和責任,任何后代傳人,對于自己的手工技藝,都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深怕自己愧對祖宗。
而這種傳承的文化內涵,使得匠人的精神有了歷史價值和現代意義。
鄉村工藝的個性與“在地文化”
鄉村工匠制品,呈現出濃濃的個人化、家族化、地方化色彩,與鄉村的屬地文化息息相通。沒有脫離了在地文化色彩的匠品,所有匠品,在材質、工藝、制造等各個方面體現著與屬地文化的關系和印記;同時,還印有家族化和個人化的烙印,猶如瑞士、德國那些百年老店一樣,在匠品中,已然浸透了其家族幾代人太多的生命意識。這樣的極端地方化和個性化的匠品,又豈能是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所能相提并論的。
鄉村創新創業,自然絕不僅僅是創客進駐鄉村,改用老房子做民宿,建個農業采摘園,做幾個休閑娛樂項目等等這么簡單,所謂的“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是鄉創的昨日黃花了。
鄉創的鄉村文化設計,如果沒有一個“靈魂”來統攝,也只能是如上所述的這些表面化的形式。
這個“靈魂”就是“在地文化”(或稱“屬地文化”)。也就是說,在鄉創中以“在地文化”為主旨,將創新創業項目浸潤在“在地文化”中,煥發出當地文化的風采,營造“此時此地”特定時空的意境,誘發起他者異鄉共鳴的情感。
具體來講,“在地文化”的蘊藉,應注意鄉創的藝術味、土地味、生活味的打造。
早在1993年,日本“青森縣田舍館村”制作的稻田畫,成為稻田藝術浪潮的先驅。如今日本已經有100多個地方實施了這種稻田藝術,臺灣、大陸各地也都紛紛出現了這些大地藝術作品。創意藝術,已成了鄉村在地文化體現的一個必要構成。
在臺灣屏東“彩稻生活節”,民眾一起來到稻田中間,享受著輕風與稻浪,在夕陽下品嘗屏東最有土地味的蔬菜,體驗難得的稻田精致饗宴。棲居在臺灣民宿,體驗原汁原味臺灣鄉村生活,吃民宿主人家的飯,過民宿主人家的生活。
鄉村的“在地文化”的藝術味、土地味和生活味,融匯成一股濃郁的當地鄉土氣息,氤氳在鄉創之間,使鄉創項目,別具一格,沒有雷同。
鄉村中蘊含著豐富的工匠文化內涵,這種文化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的鄉創中,再一次彰顯了其獨特的生命價值。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吾谷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