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生產具有飼養期短、飼料報酬高、經濟效益好等優勢,是全球范圍內最有發展前景的畜牧行業之一。從膳食營養學的角度看,肉雞產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及低熱量等優點,符合現代飲食發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肉雞產業蓬勃發展,雞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8%提高到15%,為解決我國肉類產品供給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回顧過去,我國肉雞科技在遺傳資源收集、保存和優異性狀的挖掘,以及新品種的培育和產業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多元化的肉雞產品市場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適合我國飼養環境的飼養標準的確定為保障肉雞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節約飼料資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配套技術;針對我國不同時期疫病流行特點研發的各種疫苗,科技含量和保護效果不斷提高,有效保障了肉雞生產的健康發展。未來我國肉雞科技發展的重點是加強全基因組選擇等育種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培育國產白羽肉雞和優質、高效、抗病黃羽肉雞新品種;開展飼料資源高效利用、免疫和抗逆增強以及環境生態調控等技術研究,建立安全環保健康養殖技術體系;開發分子鑒別等診斷技術和基因工程標記等新型疫苗,提高對禽流感、新城疫等重要動物疾病的防控能力。
中國肉雞產業發展歷程
縱觀新中國成立后肉雞業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4個明顯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緩慢增長階段(1961—1978年)。改革開放前,我國肉雞生產發展緩慢,肉雞養殖屬于自給自足的家庭副業,在農業中處于補充地位。1961—1978年我國肉雞出欄由4.8億增加到10.0億只,年均增長率為4.4%;雞肉產量由48.7萬t增加到107.8萬t,年均增長率為4.8%,增長速度非常緩慢,生產率低,平均每只雞產肉量1 031.9 g,出欄率88.8%~205.1%,市場供應十分緊張。
第二階段為快速增長階段(1979—1996年)。1978年以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和獨立自主市場主體的形成,我國所有制經濟和生產體制出現了新的格局,肉雞業快速發展。1978—1996年肉雞出欄量由10.0億增加至45.4億只,年均增長率為8.8%;肉雞產量由107.8萬t增加到613.9萬t,年均增長率為10.2%。特別是從1984年開始,我國肉雞市場涌現一批中外合資企業,如泰國正大集團,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的品種、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高位嫁接”,使我國現代肉雞業邁開了成長的第一步。同期,以廣東溫氏食品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大型飼料養殖企業也迅猛發展起來。1984—1996年,我國雞肉產量增長3.4倍,雞肉人均消費量增長了3.9倍。
第三階段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階段(1997—2006年)。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畜產品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問題開始顯現,畜禽養殖業從以數量增長為主逐步向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和增加效益為主轉變。在此期間,我國肉類總產量年均增長率保持在3.35%,其中豬肉、禽肉增速保持在3%~5%。1997年,豬、牛、羊和禽肉占肉類比例分別為68.26%、8.37%、4.04%和18.57%,2006年已變為65.60%、8.14%、5.13%和19.23%。我國黃羽肉雞生產呈現出由南到北快速發展的趨勢,占據了肉雞生產的半壁江山。
第四階段為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階段(2007年以來)。20世紀末以來,面對飼料資源和勞動力短缺、能源價格上升、畜禽疫病、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畜禽養殖業增長方式轉變,國家積極探索建立保障畜禽養殖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為此農業部啟動了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工作,我國肉雞飼養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發展的速度加快,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表現在中小規模肉雞場向中等規模發展的勢頭明顯,與1998年相比,2011年小規模場數量減少23.1%,中等規模場數量增加19.2%。
中國肉雞業在世界相關產業中的地位
雞肉產量
2013年世界肉雞出欄量為611.7億只,雞肉產量9 612.1萬t;其中,中國肉雞出欄91.2億只,雞肉產量1 278.5萬t。自1961年以來,美國、中國和巴西一直是世界肉雞產量前三位的國家,美國一直保持第一位,中國在大部分時間保持在第二位。近年來。美國肉雞的國際份額逐漸下降,已由1961年的34.5%下降到2011年的19.0%;中國在國際市場所占的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巴西一直保持上升勢頭(表1)。印度、俄羅斯、阿根廷、泰國和伊朗的份額也呈上升態勢。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其雞肉產量位于世界前列。
雞肉產品進出口情況
2013年世界雞肉出口量1 274.1萬t,占世界雞肉總產量的13.3%,其中中國雞肉出口15.3萬t。巴西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出口雞肉,并于2004年首次超過了美國,巴西和美國的出口量占世界雞肉出口總量的50%以上。2011年荷蘭人口占世界0.24%,但其出口雞肉量占世界的7.5%(表2)。
2013年世界各國進口雞肉共1 130.5萬t,占總產量的11.2%。世界雞肉進口的國家較分散,且變動較大。中國的雞肉生產主要滿足國內需求,出口量不足總產量的5%,進口數量與出口量相近,但主要以雞翅、雞爪等副產品為主,因而雞肉貿易總體保持順差。
黃羽肉雞是中國肉雞產業的特色
我國雞肉產品主要來源于白羽肉雞、黃羽肉雞(肉用地方雞品種及含有地方雞血緣的肉用培育品種和配套系)、淘汰蛋雞和肉雜雞(快大型肉雞父母代公雞與高產商品代蛋雞母雞雜交后代)。在我國肉雞產品結構中,白羽肉雞飼養數量多,在肉雞業中占主導地位,產品主要滿足快餐業和普通雞肉消費需求;黃羽肉雞的比重正在不斷擴大,產品通過活雞上市形式主要滿足傳統高端雞肉消費需求;淘汰蛋雞和肉雜雞以其低廉的價格和適中的肉品質受到眾多北方中小型肉雞加工企業的歡迎,產品主要滿足傳統中低端肉雞加工市場需求。
中國肉雞領域的科技進展
遺傳資源與育種
1987年和2001年“家畜家禽品種資源調查及《中國畜禽品種志》的編寫”和“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基本上摸清了我國家畜、家禽品種資源,系統地闡明了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解決了保種實際問題。2008年和2009年“中國地方雞種質資源優異性狀發掘創新與應用”和“雞分子標記技術的發展及其育種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培育出表觀性狀突出、生產性能優良的核心品系,研發了一批高通量SNP分子標記診斷技術。2012年《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家禽志》出版,列入地方品種107個、培育品種4個、引進品種5個。
1985—2014年“新浦東雞培育”、“優質肉雞產業化研究”和“大恒肉雞培育與育種技術體系建立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突破了優質肉雞產業化進程中的良種繁育關鍵技術,建成了規模較大的優質肉雞種質資源庫,在多性狀同步改良分子設計技術,以及肉質與生長、繁殖等性狀在遺傳上有效結合等方面取得進展。截至2015年底,通過國家級審(鑒)定的黃羽肉雞遺傳資源和品種達到78個。其中,配套系48個,地方雞種29個,培育品種1個。
飼料營養
“雞的飼養標準和飼糧配方研究”、“豬、雞營養參數及配方新技術研究”和“0~2周齡肉仔雞營養參數與飼料配制技術研究”分獲1987年、1997年和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制訂了我國第一個《雞飼養標準》,該標準2004年進一步進行了修訂(NY/T33-2004)。研究了肉仔雞生命早期階段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完成了肉仔雞營養參數15個。2011年“肉雞健康養殖的營養調控與飼料高效利用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研究了肉仔雞腸道系統發育、營養代謝病、免疫抗病機能和雞肉品質等的營養調控理論與技術,研發了飼料高效利用和氮磷鋅錳銅減排等技術。
疫病控制
1992—2013年,“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術構建及其應用”等4項關于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防控技術、疫苗研究和檢測技術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攻克了病原基因重配與復制、反向遺傳學平臺與鑒別診斷標記、新型安全疫苗構建難題,創制出防控技術及產品。2005—2013年“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的研制與應用”等3項禽流感致病機理和疫苗研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自然科學二等獎;建立了中國大陸H5亞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庫,基本闡明了我國H5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學規律,國內首次研制成功并應用于H5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的疫苗。此外,1998—2011年期間,“禽白血病流行病學及防控技術”等雞傳染性鼻炎、雞毒支原體、雞傳染性喉氣管炎以及禽白血病相關的4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未來我國肉雞科技發展的重點是以《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為統領,深入挖掘地方雞種重要經濟性狀的關鍵基因和分子標記,研發全基因組選擇等育種新技術,培育國產白羽肉雞和優質、高效、抗病黃羽肉雞新品種;開展飼料資源高效利用、免疫和抗逆增強以及環境生態調控等技術研究,建立安全環保健康養殖技術體系,保證雞肉產品和養殖生態環境安全;研究禽流感、新城疫等傳染性疾病的流行規律,開發分子鑒別等診斷技術和基因工程標記等新型疫苗,提高對重要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能力。
未來中國肉雞產業的發展方向及前景
中國雞肉生產和消費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世界范圍內,雞肉和禽肉比重穩步上升,到2011年約占世界肉類產量的1/3,比重略低于豬肉;豬肉水平基本保持穩定,牛羊肉水平總體呈持續下降趨勢(表3)。2011年,我國雞肉、豬肉、牛肉、羊肉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依次為15.0%、63.6%、8.0%、4.9%,雞肉占比與國際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
美國人均肉雞消費量在1990年超過豬肉,達到每年31kg/人,2003年超過牛肉,達到每年43 kg/人。香港肉雞產品人均消費達到40 kg/年,臺灣為25~28 kg/年,而中國大陸地區肉雞產品人均消費量不到10 kg/年,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相比差距較大,這在一定程度表明中國大陸肉雞產品市場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表4)。
目前,雞肉在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畜禽生產和消費品。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城鄉居民對肉類產品的需求仍將持續增長。面對飼料糧資源日趨短缺的狀況,在畜禽產品供求關系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肉雞產業在緩解我國肉類產品供需壓力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肉雞產業發展方向
(1) 加強和完善肉雞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和選育開發力度;完善肉雞育種機制,增強自主育種和良種供給能力,逐步改變白羽肉雞品種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全面實施《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種業企業,建設現代肉雞種業。
(2) 加快推進肉雞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完善標準化規模養殖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提高肉雞養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建立龍頭企業和標準化肉雞養殖示范基地產品可追溯體系,因地制宜推廣生態種養結合模式,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3) 重視疫情和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強化養殖場防疫制度建設,改善生物安全條件。加強防治藥物、疫苗、診斷試劑等產品的研發,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合理用藥。提高動物疫病檢測診斷能力和水平,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4) 強化肉雞產業科技支撐。推進現代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引導各省(區、市)建立地方現代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圍繞養殖過程的關鍵環節,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發和示范,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為現代肉雞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5) 堅持走精深加工和品牌化之路。在地方特色雞肉加工制品、冷藏雞肉制品、黃羽肉雞冰鮮產品、高附加值雞肉制品等方面加大開發力度,扶持鼓勵開發優質特色肉雞產品品牌,為做強做大肉雞產業奠定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畜牧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