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整個世界的經濟情況都比較低迷,增長動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新的技術革命力量。上一次技術革命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已經沒有多大作用了。要使得發達國家能夠進一步發展,帶動新興國家發展,必須有新的技術革命,有新的代表生產力的標志性工具和產品,這個標志主要是智能產業,機器人代替具體的人的勞動,這將是今后一個重要的生產方式,目前還沒有真正形成生產力。此外,新興經濟體也可以取得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它的特點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體制,但這種體制不顧市場的選擇,使這個經濟出現不可持續,我們國家的這個問題尤為明顯。
目前,我國經濟杠桿非常大,需要高度重視,采取正確的辦法,因此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問題就是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達到提高全要素生產力的目的,而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長則要依靠創新實現。創新包括兩個方面,技術創新和制度、管理、體制創新。
當下,經濟要增長、要健康的發展,最重要的抓手是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這兩方面相輔相成,兩手都要抓,只有這個兩方面都抓住了,經濟才有增長的動力。
鄧小平曾提到,到2050年,我們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中等發達國家主要以韓國和臺灣做為標志,臺灣的城鎮化率已達到 87.5%,我們的城鎮化率還不到40%。到2050年要達到87.5%這樣一個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城鎮化任務很大,所以要加快城鎮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一味的大城鎮化,而是要重心向下,發展小城鎮。
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農場式的大農業,一是家庭農業。
大農業要求大面積的土地統一使用,而現在所謂承包出租的辦法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無法實現自由流轉。
所以說,農業現代化的問題,歸根到底的核心問題,是要解決土地流轉的問題。
而土地自由流轉的核心問題,則是土地處分權的問題,只有還了農民處分權,土地才可以真正實現自由流轉,促進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
在土地自由流轉這個問題上,可以借鑒臺灣和韓國的經驗。還處分權給農民之后,在可以搞大農業的地方,采取國家收購,即國家用合理的價格把土地收過來,再租給可以做大農業的企業。一些不適合搞大農業的地方,可以發展特色農業,進行家庭經濟。家庭農業也不可以是現代承包商的幾畝地、十幾畝地,也要擴大土地的規模。
政策建議:
第一,要是加強農業現代化的服務體系的建設;
第二,是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應借鑒臺灣、韓國土地改革的一些經驗,促進土地真正自由流轉;
第四,要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現代農業技術人才;
第五,要發展農業金融,設立專門的農村金融系統,來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賀鏗: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原副主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農富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