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化進程加快是如今國內電商發展的一個趨勢,可是我們注意到,更多地區縣所謂的o2o體驗中心只不過就是一個噱頭罷了,真正落實到實處的畢竟是少數。然而隨著農業科技化,土地利用率逐漸提高,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城市,然而這樣的模式在國內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是緩慢的,就如我們所知的,傳統農業電商化才僅僅是個開始。
無論是時下流行的果蔬、生鮮電商,還是結合o2o的線上線下的電商模式,都是以實體為主。未來的農業電商也必然要以線下的實體為主,再結合現有的電商模式進行融合。但是,諸如當下的生鮮電商走的路并不穩健,在全國4000家企業中盈利的僅僅占1%,4%的企業是持平狀態,將近88%的企業還處于虧損,而剩余的7%則是嚴重虧損,更別說盈利了,能否堅持下去還是一個未知數。傳統的農業電商雖然相比生鮮電商沒有運輸上的難點,可是其單價低,需要從量上做文章,這就決定了其要有自己的一套特有的運作模式。
農業規模化與機械化是基礎
傳統農業要想轉型電商平臺,除了要有優質的產品還要保持優品率,所謂的大棚只是其中之一,相關與農業技術的限制,農產品一部分的用戶是精品加工企業,一部分直接面對用戶,不同的目標用戶就需要有不同的運營策略。當然,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才是加快農業變革最主要的動力。
實現農產品規模化產出,除了土地的問題就是機械化生產力的問題,美國屬于平原地貌,所以農場主就多,他們將土地進行機械化耕作節省勞動力成本,產品可以實現規模化產出。而國內地形復雜,適合規模化的機械生產的地區集中在華南長江中下游地區,所以區域限制很高,這是一個問題。此外,農民對于土地的敏感度很高,即使根據國家政策走的戶籍改革、城鎮化以及住房政策的變革,仍然未能吸引絕大多數的農民。
在上升到整個行業的角度之后,傳統農業與電商的結合就顯得很有必要,尤其是以電商催化農業向機械化和規模化轉變,其中摻雜了市場的因素,就會顯得很自然。所以,只有在共同利益的誘導之下才能更好的完成所謂的農業基礎改革,而這只是一切的開始。
規模化向運營模式轉變
說實話,農業電商不僅僅是搭建一個淘寶店、開通一個農產品頻道就能解決的問題,他涉及的面比較復雜。從農民、土地到國家層面的政策,再帶電商平臺化的布局和策略,規模化之后的農業要結合電商平臺才有接下來的一系列模式、運輸、流程等問題。
那么結合點到底在哪里?
產品無外乎流轉,從廠家流轉到用戶手中的過程其實經歷的是渠道的利益升級,最終還是要用戶來買單。而電商的存在就是為了消除中間商,為了使用戶使用到價格更低的產品,才有了所謂的直銷模式。如果回歸到原始狀態,那么廠家自建銷售平臺是最好的選擇。可是,這就要解決諸多外在的因素,技術問題、渠道問題和營銷問題,這樣算下來其實成本還是要算進去。
目前的解決辦法是廠家直接利用第三方電商平臺來盡量縮減中間過程,其中的成本當然還是要用戶來買單。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的深入發展,以數字驅動科技,以科技帶動農業生產,最后再回歸到渠道上來,那么,就需要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平臺來擔任這個中間過程。或許這才是今后阿里、京東所向往的大電商時代。
說來說去大家可能還是沒有明白傳統農業與電商平臺的結合點到底在哪里,而筆者認為所謂的結合點其實就是以科技為動力,電商為渠道,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主軸驅動的農業變革。其中,核心是人,農業電商是主流形勢,而最終的目的是改變原有的農村生活模式。農業、農村、農民體現在新時代下的“三農問題”依然是商業化的前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日報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