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省市扶貧工作重點縣,山東省東平縣從縣域實際出發,鼓勵農民合作社在脫貧攻堅戰中挑重擔。目前118家農民合作社承擔了扶貧工作任務,覆蓋貧困戶1200個、3500人,通過創新扶貧模式,使貧困戶年人均增收985元,取得了初步成效。
主要模式
帶地入社型。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合作社降低入社門檻,吸收家庭承包土地較多、但無勞動力耕種的貧困戶入社,成員按持股比例分紅。有的合作社為穩定貧困戶投資預期,還實行“保底收益+年底分紅”等盈余分配方式。
產業帶動型。一批合作社利用食用菌生產、特種動物養殖、核桃產銷、水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盗岷颂耶a銷合作社的章程規定,貧困戶一律享受農資進價優惠,收購其農產品價格高出普通成員10%。
資產收益型。根據規定,合作社承接的國家扶貧項目資金,按人口多少量化給社內貧困戶,貧困戶按股分紅,生產經營活動由合作社統一組織。
送母還羔型。竇府營畜禽養殖合作社統一購入波爾山羊基礎母羊,根據章程規定免費投放給貧困戶飼養。按照合同約定,兩年內歸還合作社體重或價值相當的羔羊,貧困戶可以此賺取3-5只羊仔,啟動畜牧養殖項目。
土地托管型。寶玉農機合作社推出“全程式”、“菜單式”、“經營式”土地托管服務項目,為無生產能力或缺乏勞動力的農戶特別是貧困戶開展優惠服務,常年托管土地5000多畝,消除了貧困戶生產的后顧之憂。
資金互助型。全縣先后建立35個村級資金扶貧協會,5237戶入會,其中貧困戶、低收入戶1377戶,互助資金達1149萬元,累計投放10656戶次、5672萬元,實現直接經濟效益28000萬元,拉動450多個貧困戶脫貧。
進社務工型。聚豐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安排39個貧困人口進合作社做季節工,月均報酬1500元以上。據了解,住所在貧困村的合作社大都安排了貧困人員進社務工增收。
出資濟困型。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金宏水產養殖合作社拿出5萬元資金為所在地戴廟鎮東金山村12個貧困戶、低保戶置辦了棉衣、棉被、面粉、食用油,為小學貧困生添置了文具、書籍等。
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貧困戶自主脫貧致富意識不強。仍有一些貧困戶存有畏難發愁情緒,不能積極配合農民合作社扶貧工作的開展,使扶貧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的合作社認為扶貧是政府職責所在,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性不高。
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有限。大部分貧困戶屬于老弱病殘,無能力脫貧;有的貧困戶為無資金、無項目、無技術的“三無”戶,脫貧難度可想而知;還有的貧困人員先天智障,只能靠政府兜底解決問題。
農民合作社建設運行環境欠佳。有的地方不顧合作社產生時間短、由弱勢群體依托弱勢產業形成弱勢組織等現實條件,對合作社百般挑剔,甚至將合作社列入另冊不理不睬;有的地方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資金、稅收、土地、水電、交通運輸等政策很難惠及合作社;有的地方對合作社持歧視態度,國家設定的扶持項目不愿、不敢放給合作社實施。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山東省東平縣農村經營管理辦公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2016-10-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