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期,中國的居民收入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雖然人均收入有了較大增長,但東西發展嚴重不平衡,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城鎮和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太大。通過調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加強農村地區的教育工作等方式,能夠對縮小城鄉差距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城鄉居民 收入差距 成因 對策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
數據顯示,1985年,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為1.86∶ 1,為歷史最低,自此之后逐漸擴大。從2002年至2014年13年的時間中,二者的收入比一直保持在 3: 1 以上。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統計數字,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城鄉收入比為1.5∶ 1,最高不超過2倍,而中國則成為全球該比率超過 2的國家之一。不僅在收入上存在較大差距,城鄉居民之間還在醫療、文化教育設施以及住房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隱性收入差距。若將這些隱性收入進行貨幣化處理,那么二者的收入差距將會擴大至 5: 1-6: 1。
就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來看,前者小于后者,而且前者的下降速度快于后者。2000年后,前者一直保持在39.4% 至37.9%之間,而后者則在49.1%至43.7%之間浮動。現在,后者僅僅達到了前者1998年左右的數值。由此可以看出,農村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剖析
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造成當前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存在較大差距的根源。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廣大農民被戶籍制度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作為結果,城鄉居民在個人所得的起點上就有所不同。根據二元對比系數,中國農業和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比率處在 0.1 6 至0.25 間,低于正常水平,這意味著當前對于中國來說,二元經濟結構轉化潛力巨大。
城鄉居民資源稟賦存在較大差別。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資源稟賦不同,分配結果也就不同,個人收入因此產生了較大差距。總的來說,不同的人在資源稟賦上差別較大,這主要是因為人生而不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生能力。除此以外,人類的資源稟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和制約。就當前中國的形勢來看,在受教育的機會方面,城鄉居民機會不均等,因此二者在人力資本稟賦上也就存在較大不同。
社會保障制度。當前,就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來說,存在著較大弊端,二元化特征十分明顯,具體表現為:在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涵蓋了兩個部分,即社會救助和家庭保障相結合;與此不同的是,在城市地區,社會保險制度針對企業的勞動者,覆蓋面較廣,保障程度較大。而這種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之處在于:第一,農村地區獲得的保障資金較少。政府為農村地區投入的社會保障基金并不充足,經費較少,不能將所有的農民納入保障范圍。第二,覆蓋面較小,和農村地區比起來,城市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是農村地區的22倍。
收入分配制度。出于提高市場的活躍性,激發市場活動主體勞動熱情的目的,政府根據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收入分配制度進行了調整。分配的基本準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從實施效果上看,這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具體來看,廣大的農村居民并沒有通過這些改革措施得到較多好處,系列政策的頒布和出臺反而加大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分配差距,帶來了眾多的消極后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它促進了人們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熱情,然而對效率的過度強調導致改革中出現了深層次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剪刀差”的價格差制度對廣大農民和農業地區都造成了嚴重的掠奪,結果是一部分農民收入被轉移到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
市場機制和監管方面存在較大缺陷。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雖然已經基本建立,但它還存在較大不足,因為相關經驗的缺乏,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了眾多弊端和疏漏,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并不配套,無法將當前市場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予以有效解決。從對市場經濟的監督上看,監督力量不夠,對眾多的腐敗和違法違規行為無法進行有效監督。偷稅、走私的現象層出不窮,相關利益方獲得了不少非規范的收入,這些非規范的收入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對策建議
調整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鄉平衡發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當前中國城市和鄉村發展的實際情況,調整二元經濟結構,集中有限力量解決好“三農”問題,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提升農民收入水平,最大程度地從政策層面緩解農民的生存壓力,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資源,推動農村地區的快速發展。必須調整改變,打破城鄉界限,使廣大的農民不再受制于土地,最終建立一種自由開放、互通有無的科學體制,提高不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能力。
做好農村地區的教育工作,為農民增收創建長效機制。當前,中國必須集中精力、調動各項資源搞好教育工作,使中國的人口優勢得到發揮。尤其是農村地區,教育比較落后,廣大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對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努力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具體措施包括:首先,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經費,使農村教育能夠獲得巨大的資金支持。就具體做法來說,地方政府要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貫徹落實好教育政策,增加對農村地區教育的經費投入,使教育經費保持持續的增長;為農村地區的教育經費設置單獨的款項,保證其用于教育事業,不被挪用。其次,使各級財政對教育資金的承擔比例更加明確,使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制度的操作和落實情況更加合理規范,提高監管和核查力度,避免產生地方政府將教育經費挪作他用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各種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成為籌集教育資金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努力做好宣傳工作,吸收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促進教育的發展。最后,完善農村地區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城鄉教育結構的合理性。要想促進農村和城鎮地區教育的和諧發展,就必須要在全國范圍內對教育結構進行大力調整,將教育事業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使前者為后者服務。要做好農村地區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要使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三大教育更加平衡、協調。
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農村的社會保障還不健全,農民基本上依靠土地和子女養老。要采取措施改變農村地區的這種現狀,使農民依靠社會保障體系養老。要建立覆蓋城鄉的養老、醫療、教育以及就業保障體系,逐步減少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的差距。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金十分缺乏,所以要廣泛引導農戶的參與。另外,還要在農村地區普及法律知識,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健全法律制度,讓農村地區有法可依;依法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尤其在征地工作中要做好補償工作,使農民的長遠生活有保障。要不斷完善農村低保、養老保險和醫療制度,政府要加大投入,提高農村地區的補助標準。要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使農民工入城后也要享受城市居民的保障。國家要加大農民工保障力度,盡快制定相關政策來進行完善,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利益。
采取措施促進分配的公平。建設公平合理、透明科學的分配制度勢在必行。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保證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合理性。國家還要出臺相關政策,履行政府責任來促進社會分配的公平。應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加強對農村地區教育以及文化、衛生等方面的財政投入。要進一步明確按生產要素的投入參與社會分配的制度,使各個要素在市場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另外,還要確立全新的農業和國家經濟的關系,形成工業扶持農業,城市扶持農村的新局面,實現城市和農村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