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春良等:改進分析框架精準預測中國糧食需求

[ 作者:陳春良?程郁?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02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從中高收入發展階段向高收入發展階段邁進、從城鎮化中后期向城鎮化成熟期推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人口大國,如何滿足全社會對糧食不斷增長的需求,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話題,也是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農業政策的核心議題。中國經濟時報今日起刊發一組研究報告,分別從改進預測模型和分析框架、估算我國食用糧食總量需求峰值、判斷我國人均糧食需求峰值以及有效應對糧食需求結構變化和峰值的到來等方面進行分析并給出政策建議,敬請讀者關注。

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從中高收入發展階段向高收入發展階段邁進、從城鎮化中后期向城鎮化成熟期推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人口大國,如何滿足全社會對糧食不斷增長的需求,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話題,也是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農業政策的核心議題。大量學術和政策文獻對我國糧食生產、消費及供需平衡進行了預測研究。從預測方法來看,可以分為人均營養攝取推算法、經驗和趨勢估計法、結構模型預測法等三大類。

人均營養攝取推算法

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從生理需要角度來看,一定年齡群體的營養或熱量攝入較為穩定,例如,我國成年男性熱量攝入大致為2300大卡到2600大卡之間;基于熱量攝入的基準信息,結合流行的膳食平衡表,可以將日均熱量攝入按照消費均值換算為食物消費,進而將食物消費中的動物產品按照一定的飼料轉化率折合成糧食消費;最后,結合糧食消費結構、耗損率、人口數量及結構等預測數,估算最終的糧食消費總量。

陳百明按照城鄉居民達到小康的營養供給量標準進行測算,201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國糧食需求量分別為5.78億噸、6.99億噸和7.93億噸。高啟杰根據2003年一項涵蓋全國7個省市、661戶城鄉居民糧食消費的調查數據,考慮在外用餐、人口折算等因素,預測2020年中國的糧食總需求將介于5.78億-6.12億噸之間。封志明基于熱量消耗的糧食需求估計顯示,中國人口在2033年達到峰值時,全口徑的糧食總需求在6.63億—6.92億噸之間。國家發改委2008年發布的 《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考慮了糧食消費結構升級,預計到2020年,口糧消費減少到2.48億噸、占糧食需求總量的43%,飼料用糧將增加到2.35億噸、占糧食需求總量的41%,總需求量將達到5.73億噸。鐘甫寧和向晶考慮城鎮化進程中轉化為熱量的糧食攝入構成變化,估計2020年糧食總需求為6.12億噸,其中食用糧食需求為5.2億噸,包括口糧2.22億噸和飼料糧2.97億噸。鐘甫寧和向晶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上限計算標準的人日均糧食需求總量,轉化為年需求量384.35公斤/人,認為2030年將達到人口峰值14.57億,進而預測中國糧食 (全口徑)需求總量峰值很可能出現在2030年前后,最高可能達到6.48億噸。

以人均營養攝取標準來推算糧食需求,好處是遵循了食物消費的科學發展規律,并假設在健康營養消費觀的引導下逐漸趨于膳食結構的平衡,但缺陷是無法充分考慮因飲食習慣導致的食物消費結構差異,以及收入增長、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居民膳食結構轉型升級,因而對糧食總量需求一般會存在明顯的低估。特別是普通消費者很難嚴格按照膳食營養推薦標準進行食物消費,隨著收入提高和生活水平改善,大多數人都會出現食物消費超標的現象。

經驗和趨勢估計法

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據歷史和現狀判斷糧食需求未來演變趨勢,設定糧食需求變化速度或預測期內人均需求水平,進而結合人口規模的預測,得到最終的糧食需求預測值。此類方法也被稱為綜合判斷法,主要依據糧食需求變化的歷史信息,采用趨勢外推法或略微復雜的時間序列預測技術,對未來中國糧食總體需求進行預測。這類基于時間序列數據的預測有總量預測、人均需求加總預測兩種大思路,通常用到的技術包括移動平均、平穩時間序列、神經網絡等。

以不同品種消費變化為基礎的時間序列預測研究,主要包括:朱希剛(2004)以人均年糧食消費410公斤為基礎,預測2020年糧食總需求為5.87億噸;胡鞍鋼等(2015)基于對《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實施評估,認為2020年中國糧食(全口徑)需求為6.4億噸。

考慮不同用途需求特征的差異,一些學者采取分類預測后再進行加總的方法。馬永歡和牛文元按照糧食類型分別建立移動自回歸模型進行預測,考慮了不同產品的轉換效率、人口增長、城鎮化保持相同增速等因素,他們估計2020年糧食(全口徑)需求為5.48億噸,其中口糧2.62億噸、飼料糧1.8億噸、種子糧0.12億噸、工業用糧0.93億噸。

胡小平和郭曉慧將食物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分別按照2007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消費均值上浮10%,以穩定條件下人均消費量、增長率平滑外推的方法,預測2020年我國的糧食總需求為6.1億噸,其中口糧為2.1億噸、飼料糧為2.98億噸、種子用糧1150萬噸、工業用糧約9150萬噸。

孫寶民基于1985—2009年之間的歷史數據,采用時間序列方法對不同類型糧食需求按照不同模型進行模擬,預測2020年糧食(全口徑)需求總量為5.6億噸。

李志強等估計2030年口糧2.75億噸、飼料用糧1.61億噸、工業用糧1.35億噸、種子用糧0.12億噸、損耗0.23億噸,全口徑的糧食總需求為6.06億噸。

趙萱和邵一珊基于1949—2009年以來的時間序列數據,按照2030年人口15.09億的預測數計算,不考慮損耗,2030年全口徑糧食總需求達到近7.1億噸,其中口糧2.71億噸、飼料糧3.73億噸、種子用糧0.115億噸、工業用糧0.54億噸。

針對時間序列未能考慮到經濟發展中結構性變化的問題,一些學者對預測方法進行改進。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基于時間序列的BP神經網絡,綜合考慮前期糧食產量、全國人口、城鎮化率、工業化進程、居民收入、糧食價格指數、農林牧漁總產值等因素,估計2020年我國的糧食需求將達到7.34億噸,其中谷物5.87億噸、口糧2.69億噸、飼料1.66億噸、工業用糧1.66億噸。

尹靖華和顧國達采用ARMA模型、指數平滑、灰色預測和組合預測等方法,預測到2020年糧食總需求達到6.87億噸,其中小麥、玉米、稻米、大豆分別為1.72億噸、2.35億噸、1.67億噸和1.13億噸;2030年糧食總需求達到9.17億噸,其中小麥、玉米、稻米、大豆分別為2.24億噸、3.39億噸、1.94億噸和1.6億噸。

經合組織/糧農組織 (OECD/FAO)以2013年統計數據為基期,按照2020年14.3億人口計算,估計我國小麥、粗糧、稻谷消費量分別為1.32億噸、2.65億噸、2.02億噸,大豆消費量為9762萬噸,酒糟蛋白飼料(DDGs)及餅粕進口359萬噸,肉奶凈進口折合玉米1589萬噸,合計7.16億噸,另假定薯類及其他豆類消費保持目前消費水平,最終糧食總消費量將達到7.53億噸。

簡單的時間序列模型難以全面考慮影響糧食需求的各種因素,特別是忽略了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影響,而使得對糧食總量需求的估計明顯偏低。改進后的時間序列模型綜合考慮了各類宏觀因素的影響,彌補了前者的不足,但仍然無法避免基于歷史數據預測的一個重大缺陷,即歷史趨勢不能反映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構性變化。特別是過去我國一直處于快速發展期,各類增長因素疊加推動糧食需求持續增長,數據觀測到的只是增長趨勢,而沒有考慮到隨著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物消費將可能出現達峰收斂甚至下降,以及不同品種消費的結構性變化,因而估計越是長期,越會出現明顯的偏離。

結構模型預測法

這種方法是在綜合考慮多方影響因素后對經驗和趨勢估計方法的進一步修正,其基本思路是:通過建立多個描述糧食生產、消費和貿易的方程組,結合實證研究結果,設定相關彈性參數和關鍵變量值,最后求解糧食市場出清價格,可以得出均衡需求量、供給量以及價格,進而預測糧食需求量。這些理論模型模擬時,要對關鍵參數進行假定,有的用微觀調查數據做計算,有些按照專家估計,通常估計過程較為嚴謹。綜合考慮糧食需求的多種影響因素及其交叉影響,預測形式較為精細,但是建模較為復雜。這方面比較著名的研究,包括FAO的世界食物模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IMPACT模型等;國內有代表性的大型系統估計模型,包括廖永松、黃季開發的CAPSiM模型。

黃季較早地用結構模型的方法來研究糧食需求問題,強調收入變化、城鎮化等結構性變化對糧食需求有顯著影響。他發現,人口從農村遷移到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人均口糧消費分別減少58.3公斤/人·年和64.2公斤/人·年,但是肉、魚增加5.7公斤/人·年和8.9公斤/人·年。陸文聰等運用均衡模型綜合考慮了影響供需的多種因素,使用中國—世界農業區域市場均衡模型(CWARMEM)預測,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將達6億噸。黃季等采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和中國農業政策分析與預測模型(CAPSiM),設置了基準、高經濟增長和高技術進步方案分析各類糧食供求狀況,預測中國糧食需求2020年在基準模型條件下為6.7億噸。羅其友等用2001年到2011年的分省面板數據估計糧食需求函數(收入、價格、食物價格),分別用固定效應模型估計口糧和飼料糧人均需求函數;他們認為,我國全口徑的糧食需求,2030年為5.63億噸到5.85億噸 (人均338—403公斤),2050年為6.06億到6.47億噸 (人均442—472公斤)。王洋和余志剛建立ARIMA-GRNN模型(ARIMA與廣義回歸神經網絡模型GRNN相結合),對糧食供求的未來中短期趨勢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2020年糧食總需求量7.41億噸,口糧、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其他用糧分別需要2.68億噸、1.54億噸、0.15億噸、2.27億噸和0.79億噸。

結構模型預測法結合經驗和專家估計,通過參數調整將糧食需求可能發生的重要結構性變化考慮進來,估計的準確性有了明顯提高。在結構方程體系下,該方法是以供求平衡為基礎的,在早期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狀態下,它能夠形成比較準確的預測。但近年來,我國糧食供求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因為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導致了大量的進口替代,在無法有效掌握糧食庫存數據的基礎上,結構方程估計的準確性將會下降。此外,受制于認識的限制,過去的研究仍然遺漏了一些影響糧食需求的重要因素,比如老齡化、職業結構變化等。

糧食需求研究方法需要改進

通過回顧考察已有我國糧食需求的研究可以發現,糧食需求變化受多重復雜因素的影響,預測分析往往因為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不充分而存在估計偏差。

一是對食物消費規律的把握不足。食物不同于一般的消費品,其消費需求具有短期剛性和長期增長極限。即短期內不會因價格上漲或收入下降而大幅下降,長期也不會因價格下降、收入增加或消費結構升級而無限增長。

二是缺乏對未來的科學展望。在存在重大的結構性變化時,歷史趨勢將不能反映未來的變化。對于我國這樣快速發展并處于重大轉型階段的大國來說,發展形態的轉變將使糧食需求的軌跡發生明顯變化,我們不能僅依賴本國歷史狀況預測未來,而應該借鑒先行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情況思考我國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

三是對糧食需求影響因素的考慮不完備。對我國糧食需求預測的研究一直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直到近期一些研究才開始注意到老齡化、農民工與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的差異、膳食結構變化、職業結構變化等對糧食總量需求產生的影響。

但現有的研究并未能將所有影響糧食需求的因素整合起來分析,即使是綜合性較強的結構模型也沒有能夠考慮這些新發現的影響因素。因而,糧食消費需求的預測需要加強對食物消費規律及未來趨勢的科學判斷,并系統分析引致食物消費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對糧食總量需求的影響。

另外,現有的數據基礎也制約了對糧食需求的準確判斷。由于目前缺乏對居民食物消費有效的直接調查和準確測度方法,難以直接觀察和監測糧食需求的變化,糧食需求量一般是通過現有統計數據間接測算。除了高啟杰、鐘甫寧和向晶的研究用的是直接調查數據外,其他預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兩方面的數據。

一是國家統計局每年發布的城鄉住戶調查的食物消費數據。該數據統計的農村居民糧食消費包括全年購買和自產自食的糧食數量,而城市居民的消費只是其購買量,即不包括外出就餐消費、運輸加工損耗部分,由此直接估計消費量將存在明顯的低估問題。二是表觀消費數據,即國內生產量加上進口量。2012年以前我國糧食供求大致平衡時,表觀消費數據基本能夠反映我國糧食需求的狀況,但近年來我國糧食庫存增大、走私增加的情況下,表觀消費數據很難反映真實需求。準確把握糧食消費需求狀況,既需要健全和完善食物消費調查,為準確判斷食物消費結構變化提供支撐,也需要聯合使用調查數據和表觀數據,通過兩套數據的相互印證和關聯調整,獲得更接近真實消費狀況的總量需求數據。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v欧美v日韩ⅴ国产v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一区久久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 又色又爽又高潮的视频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