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程郁等:中國需有效應對糧食需求結構變化和峰值到來

[ 作者:程郁?周琳?程廣燕?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05 錄入:王惠敏 ]

人口增長和膳食結構的轉型升級將使我國在2030年達到糧食需求的高峰,這給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帶來巨大挑戰。保障糧食安全亟須加強對未來居民食物消費需求變化及其結構特征的研究,以需求為導向合理規劃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強對重點品種的支持保護,加緊農產品海外供應鏈的戰略布局,并在高庫存壓力下積極利用輪作休耕保護產能潛力和調節短期供需平衡。

中國糧食需求峰值研究  程郁 周琳 程廣燕

根據我們的預測分析,我國糧食總量需求將在2030年達到75011萬噸的峰值,而且隨著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的轉型升級,動物性產品的消費將會快速增長,糧食需求結構會從以口糧為主向以飼料糧為主轉變。現行的農業生產結構不適應未來食物消費結構變化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如果不及時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和農產品貿易政策作出戰略性調整,我國糧食供求的結構性失衡會日益加劇,對糧食安全的保障帶來巨大挑戰。

動物產品產能增長趕不上需求增長

當前我國肉類、奶類產品供求緊張局面已初步顯現,受需求持續增長和產能提升乏力影響,未來15年產需缺口將持續擴大。根據海關數據,2015年我國肉類貿易逆差已從2011年的1011萬噸增加至2226萬噸,肉類走私估計約為200萬噸,肉類產需缺口已擴大到4426萬噸。預計20152022年、20222030年我國肉類需求的年均增長率將分別在248%和156%,而我國肉類總產量過去近10年和過去近5年的年均增長率分別僅為178%和12%。即使未來能夠保持過去近10年的增長速度,到2030年我國肉類產需缺口仍將會達到1329萬噸。奶類產品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15年奶類表觀需求量折合原奶為5110萬噸,其中國內產量3950萬噸,進口1160萬噸。預計20152030年、20302047年我國奶類需求的年均增長率將分別在522%和052%,而我國奶類總產量過去近10年和過去近5年的年均增長率分別僅為163%和053%。即使未來能夠保持過去近10年的增長速度,到2047年我國奶產品的產需缺口仍將會達到4292萬噸。

肉類和奶類的需求會在2022年結束高速增長,出現增速下降,并分別在2030年和2047年出現需求總量下降,因此未來生產發展應適應需求變化及時進行戰略性調整。近期我國正處于肉類和奶類需求增速高峰,肉類產量的年均增長率必須連續3年保持5%才能保障自給,奶類產量的年均增長率則必須連續5年保持10%才能實現自給。而畜產品的生產需要一定周期,短期內達到如此高的增長率存在一定困難。我國受資源環境約束,畜禽養殖的環境承載力有限,肉類和奶類產品在需求增長高峰期將不可避免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隨著城鎮化帶動的膳食結構轉型升級的完成,肉類產品需求將從快速增長轉變為緩慢提升,并在2030年后逐漸下降,通過進口來緩解中短期內的供求矛盾更為合理。假設我國肉類產量能在2021年以前保持36%的年均增長率,肉類進口量在2018年以前會超過500萬噸,到2021年后達到218萬噸。我國肉類進口大約有150萬—200萬噸是滿足結構性的供給不足,因而從2021年后需要逐步降低肉類產量的增長速度。假設2022年和2023年增長率分別降至26%和2%,20242030年增長率維持在16%,肉類進口量將在2030年降至11989萬噸。為了保持供需平衡,2031年后應逐步調減肉類生產,以避免出現產能過剩。奶類產品消費在2030年以前都將持續快速上漲,即使我國奶類產量能在此期間保持年均56%的增長速度,在20212028年奶類進口量仍會擴大至1400萬噸以上。2030年后隨著人口數量開始下降,奶類消費進入低速增長階段,屆時即使奶類產量的年均增長率降至1%,供求缺口也仍將逐漸收窄,將在2046年后降至400萬噸以下。

當前,蛋類和水產類生產發展的態勢較好,且未來需求增長的幅度較小,調整產能保障峰值需求的難度相應較小。我國禽蛋自給有余并保持一定的凈出口,2015年我國禽蛋總產量為2999萬噸,凈出口97萬噸。禽蛋的人均消費量已經越過峰值點,進入穩定狀態,但需求總量仍會隨人口繼續增長,到2030年達到4411萬噸的需求總量峰值。如果蛋類生產按照過去近10年年均增長215%的速度發展,到2030會有225萬噸的產需缺口,只要略為提高生產的增長率就能夠保障未來的充分供應。水產品會因為農村居民膳食結構轉型升級的漫長過程而延遲到2069年才會達到7784萬噸的需求峰值,給生產調整留下更大空間。2015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6690萬噸,過去近10年和過去近5年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85%和361%,該增長率只要維持35年就可以使供給量達到需求峰值的水平。水產品未來需要考慮的是以合理貿易滿足多元化品種需求。

糧食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將日益加劇

(一)飼料糧需求增長與口糧需求下降將加劇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

動物產品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將帶動我國飼料糧需求快速提升,并對口糧消費形成能量替代,使之持續下降。受人口總量在2030年后下降的影響,糧食總需求早于動物產品先達到峰值,在2030年達到71829萬噸的峰值,其中飼料糧需求為51971萬噸,口糧需求則降至19858萬噸。如果考慮植物油和豆制品對大豆的需求,糧食總量需求峰值將達到75011萬噸。

2015年我國谷物總產量已經達到57225萬噸,其中稻谷和小麥合計為33844萬噸,當前口糧需求按照我們的估計為21777萬噸,口糧有盈余。從20152030年口糧需求還會減少6902萬噸,在當前的糧食生產結構下,未來可能會出現口糧過剩的情況。但飼料糧會隨動物產品需求增加而快速增長,飼料糧需求還將增加13129萬噸,飼料糧占糧食總量消費的比例會從當前的50%提高到2022年后的70%,并最后穩定在此水平上。當前我國糧食進口和庫存同步激增正是由飼料糧的供需失衡導致的,即高成本糧食生產與低成本飼料需求之間的矛盾。2015年玉米及其替代物進口總量達4235萬噸,新增糧食進口中由飼用需求引致的比例大約在87%。盡管目前大量玉米替代品進口是由國內外價格倒掛導致的,但我國糧食總量仍存在2000萬噸的缺口,且從長期來看,我國食用糧食總需求還會增加64074萬噸,要維持現有自給率,糧食(尤其是飼料糧)的供給將承受巨大壓力。特別是當前糧食作物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變化存在不一致性,如果不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確立合理的食用作物和飼用作物比例,口糧過剩和飼料糧短缺并存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將會加劇未來糧食供求緊張局面。

(二)大豆產需缺口仍將繼續擴大

我國豆制品人均消費已接近峰值,其總量需求主要受人口增長的影響,豆制品加工用豆需求峰值將與人口峰值同步到來,在2030年達到1581萬噸。2015年我國食用大豆加工量為1300萬噸,大豆產量只有1180萬噸,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已經不能滿足我國居民對豆制品的消費需求,致使進口轉基因大豆流入食品加工。近年來大豆產量下降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如果不能及時增加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供給,將難以禁止轉基因大豆用作豆制品加工。

豆油仍然是主要的大豆需求端。假設豆油在植物油中的比例不變,榨油用大豆需求將在2030年達到9706萬噸的峰值。加上豆制品加工用豆需求,總的大豆需求峰值將達到11287萬噸,這更是我國現有生產能力無法滿足的。即使2020年大豆能夠恢復到14億畝的種植面積,保障豆制品加工用豆需求后僅有365萬噸盈余,2020年大豆總量產需缺口仍會達到9004萬噸。

應對未來糧食需求結構變化和峰值到來的對策

我國糧食需求峰值尚未到來,未來膳食結構會繼續發生變化。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我們需要作出戰略性抉擇,合理選擇重點支持和保護的品種,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有效掌握利用國際資源的主動權,保障我國長期的糧食安全。

(一)瞄準需求變化,轉變“重糧輕飼”的生產格局

順應未來膳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發展導向從“以糧為綱”向“種養結合、糧肉并舉”轉變、從三大谷物的數量增長向結構合理和特色優質轉變。在劃定主糧主產區、確保口糧供應的基礎上,推廣種植飼用作物(比如,全植株利用的飼用玉米)和糧飼輪作,支持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在農牧交錯帶,擴大退耕還草和草牧業試點范圍,增強牧業資源潛力。加快推進養殖業的現代化,因地制宜推廣和普及先進適用的飼養管理技術,探索生態養殖與現代化養殖的結合方式,保障特色、優質、安全、高效的動物產品供應。

(二)以質量謀發展,恢復和強化奶業生產體系

當前奶類產品大量進口有價格倒掛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任不足,出現了進口激增和國產奶滯銷并存的狀況,嚴重打擊了國內奶牛養殖的積極性。應著力實施奶業質量提升工程,農業、畜牧、商務、食品藥品監督、質檢、工商等相關部門聯合建立奶業全產業鏈監管體系,以嚴格質量控制重塑國產奶形象、增強消費者信心。支持國內乳品企業以質量提升為導向的轉型升級,擴大草牧業試點,以龍頭企業為帶動建立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奶源基地,確保優質奶源供應能力的持續增長。

(三)實施差異化戰略,重塑國產大豆的品質競爭力

加強對大豆的支持保護,建設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推廣糧豆輪作、耕地地力提升的生態補償等多種方式,提高大豆種植農戶的收入,保障大豆的基本種植面積。嚴格控制轉基因大豆流入食品加工,充分發揮國產大豆高蛋白和非轉基因的優勢,支持以非轉基因大豆為原料的蛋白加工產業發展及其研發創新,鼓勵非轉基因高品質豆油市場發展,以加工產業附加值提升帶動大豆種植。

(四)聚焦短缺品種,布局海外供應鏈

國內資源環境條件決定了不可能完全依靠國內生產來保障未來動物產品需求的增長。要積極謀劃奶類、肉類及飼料糧的市場開放戰略。與具有安全、優質產品的供應國建立長期穩定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加強與其在質量控制和檢驗檢疫上的合作,聯合建立向中國出口的海外農產品基地。加快培育我國有控制權的國際大糧商,以強大的市場購買力為支撐強化對海外貨源的掌控,提升我國在國際糧食供應鏈上的組織整合能力和市場控制力。

(五)加強市場研判,科學指導供需調控

完善我國農產品市場監測體系,整合農業、遙感、氣象、水利等相關部門數據,增強對農產品產量的預判能力。定期開展中國居民食物消費調查,把握農產品需求結構的動態變化。加強對主要貿易國和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研究,以供求分析為基礎合理引導生產、制定進口計劃、安排收儲任務。對養殖業、飼料加工業及其原料供應進行重點跟蹤調查,及時根據市場比價關系變化分析預判飼料糧的需求結構,提前做好進口策略優化與收儲政策準備。

(六)按需推進輪作休耕計劃,將耕地休養生息作為調節供需平衡的重要政策手段

借當前我國糧食去庫存之機,通過生態補償方式有計劃地推進部分區域的輪作休耕,一方面結合生態治理和中低產田改造升級恢復耕地地力、通過“藏糧于地”保障未來可持續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庫存壓力大產品的近期產量、促進供需平衡。完善耕地質量、土壤墑情、肥效三大監測網絡和評價體系,安排耕地地力退化嚴重地區進行35年的中期休耕;根據糧食供求形勢和庫存狀況,每年度在生產季之前靈活安排年度休耕計劃,即在供大于求、庫存壓力大時可增加年度休耕面積,而出現供不應求情況時則讓休耕土地恢復生產。

(作者單位:程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周琳、程廣燕,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6-12-0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动漫在线观看一区 |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 |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