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早在2006年,二十四節氣就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并沒有像其他非遺項目那么“火”,在各類非遺活動、傳承人的認定等工作中,涉及二十四節氣的很少。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的入選,不僅使中國的非遺數量繼續領先于世界,也在非遺的保護中至少實現了兩個方面的突破。
第一個突破是對于傳統知識與實踐的重視。在此之前,全球共有90個項目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名錄,其中中國有38個;我國也自2006年以來公布了1300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這些項目大多分布于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及民俗等方面,相比之下,作為傳統知識與實踐類的可謂鳳毛麟角。
第二個突破是對于傳統農業文化的重視。盡管中國此前也有諸如蠶桑絲織技術、南京云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侗族大歌、朝鮮族農樂舞等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項目入選,但其重點依然在加工技藝與藝術表現層面,無法真正表達農耕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內涵價值。
二十四節氣為古老中國人解決溫飽、發展生產,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興旺發達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其歷史與文化價值毋庸置疑。不僅如此,它還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二十四節氣所體現的中國人民尊重自然、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對于當今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是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農業生產節律性變化規律,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是二十四節氣所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氣文化家喻戶曉,對于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四是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有助于提升國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對于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傳統文化,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知識體系,是一種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生態文明觀。因此,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只是其保護的階段性成果,它的保護、傳承、利用與弘揚應是全體中國人長期、艱巨、共同的任務。在保護與傳承中,應當注意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民的集體創造,不同于以往的一些項目,可能很難確定具體的“傳承人”。因此,需要在就遺產價值發掘與保護傳承方面進行新的探索,應當通過區域性的“傳承群體”進行保護。只有讓二十四節氣走進課堂、走入民間,才能夠真正傳承這一優秀民族文化遺產。
二是二十四節氣發端于對自然節律的認識和農業生產實踐,但由于氣候變化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自然現象與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傳承與利用時,需要將重點放在內涵價值上,而不是表面形式上。只有深入認識二十四節氣與中國人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才能發揮其對于可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更為深遠的指導意義。
三是二十四節氣內涵豐富,已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對二十四節氣與健康養生的關系、二十四節氣對物候研究的意義、二十四節氣相關民俗節慶活動等的發掘,豐富這一遺產的傳承方式,引導中國人在生活中進行保護和傳承。
四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利用的重點現已有所轉移,難以直接指導農業生產。它的活態保護或者生產性保護,也難以像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樣依靠傳承人進行。然而,蘊含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因時制宜、取物順時的生態思想,至今仍指導農業實踐活動。因此,應當結合文化景觀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農業發展,實現二十四節氣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利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12月0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