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新型城鎮化建設站在新起點、面臨新任務,其中城市群建設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實現途徑,走緊湊集約化道路既是現實的需要,又是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要求。
平均粗放的城鎮化模式效率低下,違背可持續發展原則。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城鎮化進程也進入快速推進階段,1978年至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由17.92%跨越式發展到56.1%,城鎮人口從1.7億躍升至7.7億,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我國城鎮化發展方式是分散平均粗放式的,這種模式使得產出效率低下,導致了像上海、北京這樣特大型城市的產出規模明顯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如北京市的面積與日本東京大都市區、紐約大都市區基本相同,但總產出水平只相當于東京的14%,紐約的18%,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不及東京的50%,每平方公里的產出不到東京的1/8。目前中國的城鎮化已出現蔓延式擴張發展的傾向,這種平均粗放的城鎮化是不可持續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人均占用土地遠高于大城市,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
在資源環境約束下,中國城鎮化建設必須走集約緊湊化道路,既是現實環境的需要,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群作為空間集聚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市場經濟規律驅動下形成的城市空間布局,它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城市基礎設施的規模經濟,有效縮小地區收入差距。在最近20年中,大城市的極化作用與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因此,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必然要求走以特大型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發展道路,向紐約城市群、倫敦城市群、東京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等國際城市群看齊。
緊湊集約型城市群發展模式是成長為世界級城市群的必然選擇。《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發揮其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面對人口稠密、城鎮化率低的現實,緊湊、集約化發展模式是提高京津冀城市群城鎮化水平、實現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現實選擇。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為國家級城市群,在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等方面雖走在全國的前列,但是與世界級城市群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調整發展模式,走緊湊集約化發展道路是我國城市群成長為世界級城市群的必由之路。
緊湊發展理論為我國城市群緊湊集約化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西方國家,緊湊城市是針對郊區蔓延化發展提出的一種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基于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和城市空間布局,推崇較高的居住密度及混合土地利用,鼓勵步行和自行車出行,降低能耗的一種發展模式,該模式得到了歐美等國家廣泛的支持和推崇。隨著城市空間形態的多樣化和復雜化,衍生出都市圈、大都市帶、城市群等空間形態,僅從城市角度出發的緊湊發展理論已不能滿足空間形態發展的需要,而從區域角度出發對區域緊湊發展理論的研究逐漸興起。根據緊湊城市的內涵,緊湊型城市群是從城市與城市之間角度研究的一種促進多個城市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形態。與分散型城市群相比,緊湊型城市群是一種資源節約型、高密度、高效型城市群,這為我國城市群走緊湊集約化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總之,我國城市群走緊湊集約化道路,既是新型城鎮化的客觀要求,又是資源環境約束下的現實選擇;既是緊湊發展理論在我國的完善與發展,又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必然要求。緊湊集約型城市群主要包括以下三點內容:
城市群空間緊湊發展。由于土地級差地租的存在,引起空間要素的向心集聚,形成了填充式擴展和垂直擴張;集聚的同時,不具備競爭性的空間要素被推移至城市群外圍,形成了蔓延式擴張和平面擴張。城市群內部各種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是衡量土地集約利用的核心指標,城市群空間緊湊度決定著城市群形成與發育程度。據測度,在我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間緊湊程度最高,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間緊湊程度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存在較大差距。合理調控城市之間的空間緊湊程度,提高城市群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對于有效保護耕地,提升城市群綜合實力及城鎮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群產業緊湊發展。產業聚集和產業結構演變是城市群空間集聚與擴展的直接動力。產業結構特征決定城市群結構,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按照產業技術經濟聯系,在產業合理分工和產業鏈延伸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程度,是評價城市群綜合緊湊度的首要指標。我國京津冀城市群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缺乏明顯的產業分工且區域內產業鏈聯系不緊密、產業梯度落差大,導致整個城市群產業緊湊程度不高,制約了京津冀城市群整體緊湊發展水平。
城市群交通緊湊發展。高效完善的交通網絡系統是城市群緊湊集約發展的先導條件和重要支撐。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尤其是軌道交通體系能夠促進城市群內產業結構優化和空間結構調整,對于促進城市群內各區域一體化發展、城市與郊區緊密聯系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因此,提高城市群內節點城市之間交通通達性,能夠有效地提高整個城市群的緊湊程度。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