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要想實現農業經營的集約化和規模化,農村土地細碎化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尊重農民意愿和保護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各地涌現了一批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的實踐經驗,在安徽懷遠縣,以“一戶一田”的方式解決土地細碎化的做法得到當地老百姓的認可,取得了一定成效。
懷遠縣位于蚌埠市西部,淮北平原南部。二輪延包以來,將田地按等級分到每家每戶,形成好田差田家家有,一家有幾塊田甚至十幾塊田,田塊面積由幾分到幾畝不等的情況,形成了農戶承包地“細碎化”現象。近年來,耕地“細碎化”現狀越來越不適應農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影響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難則思變,群眾想改變土地“細碎化”現狀的愿望強烈。
“一塊田”改革的發端
2014年4月對于懷遠縣徐圩鄉的農民群眾來說,是一段特別的日子。就在這個月,該鄉殷尚村東邵組的農戶聚集在一起開了一場會,東邵組邵志敏、邵東洋等幾位村民代表提出“干脆小田并大田吧”,把本組當前過于分散、零碎的承包地,以互換并塊的方式進行重新合并,形成戶均“一塊田”。這個想法立即得到全組村民的一致贊同。于是,這個共有農戶20戶,103口人,耕地面積467畝的村民小組自發成立了組織,研究制定方案,找法律政策依據,爭取鄉村兩級支持,認真丈量土地,力求公平公正地把承包土地重新合并分配到戶。在鄉村兩級的指導下,最終確立了在并地過程中要堅持“以原二輪承包分地人口不變”的基本原則。
2014年5月20日,東邵組并地工作全面完成,20戶原168塊土地合并后,按照“一戶一田”重新承包分配到戶,使19戶實現了“一塊田”,另外1戶有2塊田,實現了一戶一塊田的目標。東邵組“一戶一田”的實施,充分體現了村民的創新精神,是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的有益探索和有效舉措。
東邵組“一塊田”的成功試驗,在殷尚村引起強烈反響,其他各組群起效仿。目前,該村已有14個村民組完成“一戶一田”,共合并田塊面積9000多畝,占該村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殷尚村村委會主任魏偉介紹:實行“一戶一田”,解決了承包地塊過于零碎的問題,便于耕作和管理,有利于使用大機械,有利于病蟲害統防統治;其次,在實施并塊前,對溝、路、渠、橋、涵等公共設施用地進行統籌規劃,對不再必要的公共用地進行復耕,大幅節約了公共用地面積,可以較好解決過去集體公益事業用地難的問題;第三,比較徹底地改變了原來承包土地四鄰過多、容易產生邊界糾紛的問題,也有利于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并塊后土地流轉費可增加二三百元。
“一戶一田”化零為整
徐圩鄉位于懷遠縣西部,已進行試點的村民組85個,占村民小組的37.1%;涉及農戶占總農戶數的27.5%,共合并田塊面積46159畝,占12.5萬畝耕地的37%。2016年底,全鄉“一戶一田”面積將達到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8%。地塊合并,實現“一塊田”后,生產效益、土地利用效率和社會效益等方面成效明顯。
邵東洋介紹,在搞“一塊田”改革前,由于過去土地地力不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也不平衡,他家的18畝地,分布在9塊不同的地方,每次種地都要算好不同地塊所需要的肥料和農藥,收獲的時候要提前去約好收割機去不同的地塊收割,往往這時候小的地塊人家也不愿意來,只能自己動手。
邵東洋算了一筆賬,“搞了‘一塊田’以后,他家以前的9塊田變成了一塊,溝渠、道路都是修好的,過去收割的時候9塊田將近4天才能完工,現在3個多小時就能收工,付的錢也少了,一季下來要省400元。”根據當地農業部門測算,在實行“一戶一塊田”后,農戶收割、耕種、灌溉等環節的成本和工時大幅減少,基本實現了全機械化操作,保守估計每年每畝節省成本50元以上,每畝畝均增收100元以上,在承包面積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實現了農民的減負增收。
徐圩鄉黨委書記蔡永表示說,在實施“一戶一田”的過程中,每戶之間零散地塊的田埂、溝壟得到了整理,一些不必要的水溝和機耕道被復墾,節省了不少土地資源。
“‘一塊田’的好處不僅是增產增收,更減少了村民間的糾紛矛盾,減少了土地資源浪費,農村工作更好做了。”白湖村村支書白云新感慨道,以前村民為土地起糾紛,經常需要村干部去調解。“過去由于地力不同,農戶承包的土地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零散土地,白湖村中白組每戶承包地就在5塊以上,1戶人家相鄰的土地可能分別屬于3、4戶人家,時間久了就產生一些糾紛,不解決糾紛那這幾戶人家的其他工作都開展不了,村民關系也不那么融洽,自從看了別的村搞‘一戶一田’很有效果,我們村很多村民主動找我說要搞,實施‘一戶一田’后,糾紛就很少了。”
“一戶一田”的規范發展
蚌埠市農委的數據顯示,目前蚌埠市共有5個鄉鎮18個村74個村民小組,開展了互換實現“一戶一田”承包經營的試點改革,“一戶一田”總面積已由2015年的3812畝擴大到6.28萬畝。由于“一戶一田”耕地模式帶來諸多實際效益,在殷尚村合并地塊成功后,周邊村民紛紛效仿,引起了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規范實施和維護農民群眾的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相關部門專門成立了組織機構來規范引導“一戶一田”發展。
“一戶一田”改革從哪些方面入手?包含哪些工作環節和內容?蚌埠市農委專門出臺了指導意見,強調要尊重農民意愿,堅持“自愿、協商、民主”,堅持“五個不變”,即現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以原二輪土地承包村民小組為單位互換范圍不變、二輪土地承包人口基數不變、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用途不變。實際上,也就是強調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經營自主權和首創精神,讓農民成為農業現代化的自覺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目前,蚌埠市對合并土地100畝以上的村,按照每畝100元標準進行獎補,縣級財政再配套每畝100元用于村組公益事業建設。蚌埠市政府強調“一戶一田”工作必須堅持政府只指導不強推,只指導不包辦,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制定嚴格規范的操作流程,在具體步驟上,制定了17個流程,并歸納為成立組織、宣傳動員、制定方案、組織實施、核實公示、換證建檔、組織驗收等七個階段以規范程序。
思考與建議
實行“一戶一田”耕種模式,是農民群眾為改善土地零碎現狀而進行的耕地互換行為。在調研過程中,當地干部群眾反映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是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問題。盡管基層干部群眾對“一戶一田”工作有較大的積極性,但互換并地工作不能孤立開展,應當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大盤子”中統籌安排。懷遠縣除殷尚村是先互換并地、后登記頒證外,其他多數村組是在確權登記完成后又逐步試行“一戶一田”的。這些后期試行的村組進行并田時,確權登記工作已經完成了,只差證書沒有頒發到戶;而實現“一戶一田”后,原有的四至、空間坐標及面積都發生了改變,已經實現“一戶一田”的村組需要重新登記確權。確權成果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互換并地過程中地塊測繪、變更影像信息、數據庫調整等所發生的費用還加大了地方財政負擔形成了浪費。
二是需要進一步研究明確相關政策問題。在實施過程中,個別農戶由于過去拱地頭兒、開荒等,實際占有耕地多于其他農戶,有抵觸反對的意見;有的農戶承包地靠近道路,位置相對較好,有可能被征占轉為建設用地,存在增值空間,也不同意調地。同時,有部分不同意調地、換地的農戶按法律進行司法維權,也會導致此項改革推進困難,怎樣處理好這部分農戶與“一戶一田”的關系,協調好各方利益,也是需要審慎思考和對待的。
(作者單位:孫邦群,劉強 農業部經管司;鄒承東 中國農村雜志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2017-01-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