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連續第十四個聚焦“三農”的一號文件.
相較過去幾年“一號文件”針對“三農”的某個具體領域提出要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對今后一段時期的“三農”工作做出了全面的宏觀部署,指明了 “三農”工作新的發展理念與工作主線。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是中央一號文件對我國農業農村現狀的完整判斷。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頂層設計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大農村改革力度,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至此,一條嶄新的路徑清晰地鋪展開來。
在此過程中,保持多年強勁發展勢頭的金融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引擎備受各方關注。
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232萬億元。如何讓這龐大的金融資源為“三農”發展服務助力,如何讓具有強大潛力的“三農”領域成為金融業繼續發展的動力?農村金融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研究課題。
農村金融創新新在哪里?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的少種點什么、多種點什么,而是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一場全方位變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唐仁健,在第一時間對一號文件進行了權威解讀。
事實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市場、要素、主體的全面激活。
作為需要被激活的重要要素之一,中央一號文件用近千字的篇幅對農村金融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與去年“加快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的表述相比,今年重在“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強化激勵約束機制,確保‘三農’貸款投放持續增長。”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大特點是,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容非常細化。具體指出哪些方面需要改,有什么具體的做法,往哪些方向改。文件對農村金融創新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我印象很深的‘新’之一是提出了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孫同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此外,孫同全認為《意見》提及的農村金融創新,還包括支持金融機構增加縣域網點并適當下放縣域分支機構業務審批權限,對涉農金融機構差別化考核辦法要進一步完善,強調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落實,村鎮銀行設立模式的優化,強調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要深入,探索開展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業務,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地方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探索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等方面。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認為,中央一號文件體現的重中之重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及強調在培育和發展農業農村新動能方面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例如對“兩權”的深入探索。她還向記者表示,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在《意見》中十分明確和務實,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點。
作為參與農業供應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農發貸聯合創始人兼CEO楊世華則表示他更關注“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等內容。
對于政策鼓勵多種金融力量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孫同全認為,各個力量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差別的。但其中互聯網金融和銀行會存在比較大的競爭關系,不過在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也會出現融合的現象,這為金融機構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劉英和楊世華對此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導下,農村金融大有可為。在孫同全看來,信用貸款、三產融合相關業務、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和產業業態、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都是金融機構發現業務增長點的新機遇。
“如何讓金融機構更愿意到農村去?取決于兩點,第一點是創造強大的政策感召力,第二點是創造出強大的市場吸引力。” 創聯智庫(北京)農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孫北國對記者說。
顯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幾乎滿足了市場參與者的所有想象,讓各金融機構卯足了勁。
省聯社改革提上日程
農村金融的創新和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具體的從業機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金融的描述中,對各類的從業主體都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對省聯社改革的提及,讓遍布城鄉的農信機構感到興奮,這是他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抓緊研究制定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方案”,這是繼2016年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之后,“省聯社改革”再次被一號文件提及。
事實上,近幾年來,圍繞農信省聯社改革的議題一直被熱烈討論。除要求開設省聯社改革試點外,2016年兩會期間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省級聯社服務功能。”這意味著,圍繞省聯社改革,中央一直在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途徑。如今,再次被一號文件提及,可見,省聯社改革已成為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
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全國各地的農信系統一直在不斷改制發展。截至目前,已有安徽、江蘇、湖北、山東、江西五省農信系統全面完成改制工作。而隨著農信社股份制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省聯社管理體制弊端有所顯現,省聯社與基層行、社的矛盾也逐漸凸顯。
正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所說,省聯社體制在農信社改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問題也逐漸凸顯,最突出的就是行政管理職能太強,而服務職能比較弱。
對此,中部地區某農商行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省聯社在促進基層行社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所謂的“強勢行為”也確實存在。他舉例說:“在農商行董事長或者行長等干部任命上,省聯社的決定權很高。”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馮興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省聯社暴露出產權不清晰、改制不到位等弊端,并進一步陷入地方政府管控、無法滿足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需要以及互聯網金融技術革新不斷沖擊的三面夾擊下的尷尬境地。”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隨著近幾年農信改制進程的加快,農信機構加速股份制改制,其產權性質與一般商業銀行幾乎沒有區別,此時其法人治理結構越發復雜。而省聯社的法人治理模式很大程度上約束了農合機構法人治理的完善。
除此之外,馮興元還表示:“省聯社在服務覆蓋度上尚存在空白。雖然省聯社行使著對轄區內的全部農合機構的管理及審計功能,但對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卻缺乏相應的抓手。”
從改革試點到制定改革方案,省聯社改革的方向逐漸明朗。事實上,近年來,為了推動省級聯社改革,銀監會已從改革“省聯社駐地(市)辦事處”入手,將其改制為“區域稽核審計中心”。接下來,關于省聯社的改革模式的進一步探索,馮興元建議,不妨參考下德國“區域性合作銀行”模式,以明確的產權結構和業務定位,提供自上而下的服務,理清與基層農信機構的關系。同時,也要因地制宜,結合各省實際情況,確定省聯社的職能定位。
農發行持續服務糧食安全
除了遍布城鄉的農信機構,政策性金融也是金融支農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糧食收儲、金融扶貧、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一直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今年《意見》指出,要完善農發行風險補償機制和資本金補充制度,加大對糧食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的信貸支持力度。
據悉,農發行在今年年初便提出了“傾力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方向。農發行董事長解學智表示,全行要牢牢把握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進一步聚焦戰略重點,優化資源配置,有效發揮政策性銀行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支撐作用。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意見》指出,必須守住三條底線,即: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被擺在了突出重要位置。
“我們當前主要任務是為農業農村強供給、添動能、調結構、促協調、托住底、補短板。今年,農發行浙江省分行轄內各級行將進一步突出支農重點、優化資源配置,傾力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持續全力支持糧棉油收儲、培育壯大糧棉油優質客戶群、強化糧棉油庫存監管,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工作重點之一。”談及今年的工作方向,農發行浙江省分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農發行江蘇省分行也表示了對保障糧食安全工作的重視。該分行糧棉油處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我行始終把支持糧棉油收儲作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國家繼續對稻谷和小麥實行托市收購政策,我省作為預案區要積極依靠政策性收購解決收購問題,積極促使政策性收購盡早啟動,足額保障收購資金供應。”
記者注意到,《意見》也要求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
對此,農發行表示,要在繼續支持好政策性收儲的同時,主動順應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培育壯大優質客戶群,加大對糧食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的信貸支持力度。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積極推進“互聯網+封閉運行”模式,加強糧食庫存監管。
卓創資訊玉米行業分析師徐學平認為,2016年以來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已初見成效,2017年春節剛過,政府也出臺了飼料企業玉米加工補貼政策,多管齊下來促進市場主體入市采購消化玉米。他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賣糧難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加快化解玉米整體庫存過高的矛盾,保證玉米等糧食供給側改革的順利進行。
在江蘇,農發行對解決糧食收儲問題的探索開始得更早。2010年,農發行江蘇分行與地方政府、糧食局、國有糧食企業共同探索創新推行“糧食共同擔保基金制度”,并將此項工作作為落實總行“保收購、防風險”工作要求的重點舉措。6年多來,江蘇全省近50個縣建立了糧食共同擔保基金,覆蓋了全省約80%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貸款客戶,累計籌集糧食共同擔保基金20多億元。
在浙江,以“互聯網+”推進倉儲管理信息化,確保貸款企業庫存數量實、調得動、用得上,成為了農發行浙江省分行保障糧食安全的特色之一。
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保障糧食安全,農發行已經開始“擼起袖子,加油干”了。
強健農險護航“三農”發展
在金融服務與保障機制要求提升的背景下,保險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承擔了重要角色,9類保險在文件中被提及,5類保險首次現身中央一號文件。
其中,農業保險繼續成為中央一號文件所關注的重點內容。今年的文件提出,將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地方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鼓勵地方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擴大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試點。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保險’雖已不是新概念,但這是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指明要‘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告訴記者,不要忽略“制度”二字,這可能代表著農業保險未來的發展方向將發生改變。
他進一步解釋,當前農業保險的保障程度已不能滿足農戶多樣化的需求了。起初,考慮到農戶的保費承擔能力和財政的承受能力,主要采取“低保費、低保障、廣覆蓋”的原則,主要保障農作物的直接物化成本。
但是對于因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成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其投入大、風險高,一旦遭受大災,將面臨重大損失,現有保障水平遠不能滿足其風險保障需求,難以做到“雪中送炭”。
“現在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已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形式,一些農戶對保障的需求已發生了根本轉變。如果遇到市場價格波動,玉米價格賣不上去,很多農民損失的是真金白銀,所以只保障農作物產量就會出現供求不匹配的現象。”庹國柱認為,在我國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快進行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對于農戶尤其是大型農戶而言,其必將以收入為經營的主要目標。因此,收入保險的創新發展不但是未來農險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還將有效地促進農業現代化。
雖然農業保險的保障方式可能會發生一定的改變,但就農險產品本身而言,不斷創新始終是不變的話題。“當前,我國農村發展的新動能離不開特色產業的發展,很多地方在發展特色產業的時候,又非常需要特色農險先行提供風險保障,但鑒于部分縣市級政府通常沒有財力提供足夠的保費補貼,因此,《意見》中提出的以獎代補政策,可以看做是農險對發展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最好的財政支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主任田輝對《意見》中以獎代補的政策給予了很高的期待。
田輝表示,以獎代補不同于政策性補貼,只保障特定農作物,而是為因地制宜設計開發的特色險種提供資金支持,這不僅有益于農業現代化建設,更能激發保險機構設計開發特色保險產品的熱情。
她的這一說法,某財險相關負責人也給予了認同。“有時候我們很希望根據地方特色開發產品,但新產品推廣起來多少都會遇到如農戶接受難,不愿購買等阻礙,如果地方財政可以予以資金支持,肯定會激發我們研發產品的熱情,加強我們向農戶推廣產品的決心。”
不過,田輝強調,“以獎代補”是對傳統補貼政策的創新,因此仍應在原有農險補貼政策的基礎上實施。在制定標準時,應考慮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不能“一刀切”。但同一地區、同一險種的獎勵標準應統一,不應設置多重標準。
(農發行江蘇省分行張榮、農發行浙江省分行嚴慧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金融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