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發布《關于推進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作為該領域首個正式的PPP指導文件,政策層面對農業領域PPP的扶持力度遠超以往。筆者認為,一些社會資本和農民曾經對推進農業PPP的擔心有望因此得到緩解。
2014年是我國PPP推進元年,但是3年來,農業PPP發展卻相對緩慢于其他領域。此前之所以社會資本沒有大規模進入農業PPP投資,一是因為農業不如一些產業的比較收益高,社會資本不愿進入;二是因為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限制,不敢進入。也有一些農民擔心,一旦引入社會資本,自己的資源資產會不會被搶走?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的工商資本把尋求利潤的目光轉向了農業、農村。不少社會資本已經認識到,農業是一個永不衰退的行業。民以食為天,農產品消費是剛需,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只會日益增長。雖說投資農業很難有獲取暴利的機會,但目前農業收益率超出社會平均收益率,如果搞規模經營還能得到政府的各種補貼和支持。這恰恰是社會資本看中的。
隨著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辦法的出臺以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動,國家對農村資源資產的確權讓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而上述文件則進一步明確了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對項目中的資金配套、產權歸屬、投資回報、風險承擔等都進行了規定。毫無疑問,這將極大地激勵地方政府推進農業領域PPP建設的積極性。
對于農民來說,也不必對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多慮。國家鼓勵資本進入的是公益性和基礎性領域,這些領域一家一戶的農民辦不了、辦不好、辦也不合算。并且,社會資本也要遵循產業政策和土地規劃管制。其實,文件已經明確,對已建成的重大農業基礎設施開展確權試點,政府投資形成的資產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所有,社會資本投資的資產歸投資者所有??梢?,產權明晰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前提,既不會讓農民吃虧,也要能讓資本有興趣投入。
打消顧慮是引入農業PPP的第一步,此后還要構建合作共贏機制,讓其獲得必要的利潤。目前,各地政府主要采取資本金注入、直接投資、投資補助等方式,幫助社會資本實現合理回報。合作期滿后,按照合同約定,要做好項目移交,并為社會資本提供市場化的退出方式。PPP模式的要義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融資需求,更是要對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發揮引導與示范作用。說到底,農業PPP的本質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為農村農民提供公共服務,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長期合作,最終實現政府、資本、農民多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2017-02-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