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么如何“深入”推進?如何讓農民致富奔小康?2017年“兩會”期間,中國網政協頻道特邀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為推動農民致富提出若干建議。以下是他的提案內容:
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問題,農產品品質不高問題,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問題,已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影響了農民致富奔小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產業化缺乏專業化。
現代農業發展的標志之一就是專業化。我國農業在耕地、播種、施肥、植保、儲存、銷售、深加工等領域,專業化程度欠缺。許多農民基本維系傳統的從種到收的單一生產環節。農業“龍頭企業”普遍不專、不強,沒有形成高效的農業產業鏈。
2.農業產業化缺乏市場觀念。
我國農產品存在的“蒜你狠”、“姜你軍”的現象,充分說明農業市場信息平臺不健全,沒有全覆蓋。農民缺乏市場觀念,當產品在市場上需大于供時,盲目樂觀,大面積種植,忽視對市場的調查與研究。當產品供大于需時,又缺乏對市場的預期和風險評估,造成產品積壓。
3.農業產業化缺乏品牌意識。
市場經濟必須要有品牌意識。品牌就是生產經營者的實力。我國許多獨有的農產品,缺少品牌意識,沒有通過申請專利或者商標,保護自己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保護體系不完善。
4.農業產業化缺乏科研支撐。
人才是支撐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國農民綜合素質較低,科技意識不夠強。另一方面農業專家和農業管理者偏少,人才隊伍存在斷檔、退化問題。農業科技研發能力匱乏,服務農業能力偏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5.農業產業化缺乏資金。
“融資難、融資貴”已成為影響我國農民致富奔小康、阻礙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的頑疾。農民貸款普遍存在銀行準入難、擔保方式難、誠信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缺乏適用于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金融杠桿支撐。
6.農業產業化缺乏全覆蓋的互聯網服務平臺,特別是缺乏市場供需信息和國際農業產品信息。
十三五期間,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通過減少低端無效的農業供給,改造傳統落后的農業供給,彌補短缺的農業供給,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破解農業發展難題,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為此,我們建議:
1.強化政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效性、精準性,優化“頂層設計”。改革要瞄準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品種優化、科學種植、農產品深加工等薄弱環節,精準發力。要讓農民看得見增收的效果,摸得著就業、創業的途徑,有更多的改革獲得感。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要落實到田間地頭、每村每戶。防止改革政策“空轉”、“丟轉”,落實不到位。
2.政府財稅部門應加大農業專項基金的支持,改造傳統落后的農業供給,彌補短缺的農業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產品消耗,增加農產品效益,確保農產品安全。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帶動農民致富。政府要完善農業產業擔保基金,適當延長農業保險期限,改變農業“春貸秋還”的狀況。提高農民誠實守信素質。政府應加強對財稅政策的監管督查,對政策落實不到位的,要強化問責制。
3.政府應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健全農業產業鏈。一是強化企業品牌意識,鼓勵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二是政府應加大對農機具、溫室大棚、工廠化育苗、蔬菜深加工、冷庫等設施農業的補貼,解決農民賣菜難、倉儲難、加工難、出口難的問題。三是完善“互聯網+農業”,搭建線上、線下交易電商平臺。四是引導農民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增加股金、薪金的收入,擴大就業渠道,盡快致富奔小康。
4.政府應加快進行“職業農民”精準培訓工程,造就千百萬新型職業農民。通過精準培訓,轉變農民落后觀念,激發農民創業、就業的內生動力。通過培訓讓失地農民掌握就業本領,避免再致貧。要形成精準培訓的長效機制,培訓工程可分就業型、創業型、老板型等類型,可按學科分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學業可分初、中、高級。
5.政府要指導農業產業企業,加快農業技術、品種、人才“走出去”的步伐。政府要為我國農業企業提供國外農業投資環境、農業土地、大氣、水資源、氣候等信息。鼓勵企業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為農產品出口提供便利。幫助農業企業申請商標國際注冊,培育出口產品品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議庫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