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列為2017年農業工作重點。自2014年起,國家開始對糧食臨儲收購政策進行調整,我國主要糧食市場價開始下滑,一度出現國內國外糧價倒掛現象。那么,谷賤傷農究竟應如何解決呢?(3月7日《新京報》)
在我國糧食還不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鼓勵和支持農民種糧食,是地方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然而,調查顯示,我國多個糧食主產區,均出現了“谷賤傷農”現象,種糧效益普遍下滑,有的地方甚至虧損嚴重。特別是,一邊是糧食生產供不應求,一邊卻是各地土地撂荒現象嚴重;加之城鎮化建設,在一些地方演變成了農業“非糧化”,再次敲響了糧食安全警鐘。
“汗灑一畝田,年賺七塊五”,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幾年前描述的一種景況,正是當前農村種糧農民的真實寫照。然而,如今在一些糧食主產區,不但連“年賺七塊五”都做不到,反而還要賠錢。試想,當種地不能保障農民基本生活需求時,讓他們如何在田間體面勞動?可見,“谷賤傷農”已嚴重損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反而是那些留守的老弱病殘群體。農村勞動力“青黃不接”現象,在各地相當普遍,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國糧食自給率需維持在95%以上,但這是一個籠統的說法。近年來,包括稻米、小麥、玉米、大豆在內的主糧中,由于大豆進口量增勢迅猛,實際的糧食自給率已經突破紅線。鑒于此,我國已將“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經濟工作首位,并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可見,要想順利實施糧食安全戰略,需要糧食主產區持續發展糧食生產;而破解糧食主產區“谷賤傷農”困局,將成為國家和地方當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務。
“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已列為2017年農業工作重點。因此,首先應做好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考慮,盡快制定實施糧食主產區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并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盡快擺脫糧食生產“谷賤傷農”的現狀,通過政策指引、制度擬定、規劃布局、智力支持等方式作出部署,對項目、資金、措施等做出制度安排。特別是,國家應制定更直接、更優惠、更實在的“三農”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減少種糧成本,感召和吸引更多的青年農民回鄉種糧,科學致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多彩貴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