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韓楓等:西部地區有機肥使用的農戶行為分析

[ 作者:韓楓?朱立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15 錄入:19 ]

——以甘肅省定西、臨夏為例

如何以政府補貼為導向,推動西部地區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提升?

化肥過量使用與畜禽糞便的不合理處置是造成我國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過量的化肥施用和畜禽糞便不合理排污會直接造成農村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破壞農產品產地環境,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為應對面源污染的風險,應及時控制化肥使用量,有效提高畜禽糞便利用率。

作者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有機肥使用的農戶行為進行研究,以農戶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意愿為對象,結合計量分析得出,在有機肥使用比例提高到50%的水平上,影響農戶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是否加入合作社,收入水平、畜禽養殖量、目前有機肥使用比例、農戶對當前環境感知及地區變量。

文中以甘肅省定西和臨夏地區為實證調研地點,通過比對分析發現,臨夏地區比定西地區在提高有機肥施用比例方面有更強烈的意愿。兩地農戶不同的意愿感知主要源于當地生產經營方式、畜禽飼養數量的不同。兩地總體來看,增加畜禽養殖數量,在有償引導的條件下,可以促進有機肥使用。

有機肥,一般指以農作物秸稈、綠肥、畜禽糞便等為原料制作的農家肥或加工成的商品有機肥。

在我國干旱半干旱農區,較之其他有機肥種類,農家肥因其易獲取、方便操作的優勢一直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均收入較低,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甘肅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商品有機肥市場發展遲緩。

以下為文章主體內容:

?政策現狀與理論基礎

政策現狀

有機肥料的施用是農戶的生態行為,具有正的外部性,必須納入農業補貼政策體系中。目前,我國有機肥使用補貼涉及的相關政策頒布主體主要為地方政府。

例如,上海有機肥補貼政策在2004年就已開始執行,上海市財政對農民購買有機肥實行價格補貼,2004~2008年,市財政每年對有機肥推廣給予250元/t的補貼,2009年起,繼續給予補貼,標準調整為200元/t。從2004年推廣1.5萬t,至2009年發展到16萬t,6年來累計推廣數量達65.5萬t。與此同時,青浦、嘉定、浦東、閔行、寶山等區縣財政給予50~100元/t的配套補貼。近幾年全市每年投入市級財政補貼資金2250~3750萬元,區縣級182.5~212.8萬元,加上部分鄉鎮財政配套投入11.2~48.09萬元,6年累計投入1.9億元。所補貼資金根據各區縣的推廣實際,全部撥付企業,用于有機肥銷售價補貼(上海市農業委員會),最終讓農戶受益。

2014年10月9日,財政部公布了《關于印發支持有機肥生產試點指導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

從2014年開始,選擇部分地區開展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為主的有機肥生產試點項目,兼顧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生產有機肥等其他循環農業經濟發展項目。

項目主要種類包括利用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尾菜、食用菌廢棄物等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肥項目等。單個試點項目安排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規模為300萬元左。

理論基礎

生態補貼的理論依據主要來源于庇古稅的稅費政策,庇古稅屬于福利經濟學定義范疇,即一種控制負外部性的經濟手段,對污染者進行收稅或者對受影響者補貼,從而改變行為者的投入合,最終達到緩解污染的。

舒爾茨表示,農戶都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行為準則,小農與資本家一樣都是理性經濟人。除此之外,也有經濟學家認為農戶追求的是風險最小化而不是利潤最大化。

因此,一般來說,農戶選擇使用更高比例的有機肥,既要考慮規避風險,又要考慮經濟效用。

本文問卷設計包括基本農戶信息、生產經營狀況、環境感知等內容。對農戶行為的分析,主要考察農戶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意愿,理論框架基于傳統農戶行為理論及MacFadden的隨機效用理論。農戶對政策選擇的行為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

Uij=Vij(Xij,Zi) + εij          (1)

(1) 式中,Uij代表農戶進行決策選擇時,選擇方案i對決策者j的效用,因此,Uij可以分解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可觀測因素相關的確定效用Vij

一部分是不可觀測因素相關的隨機效用εij

基于選擇偏好理論,存在選擇和效用的差異,但補貼措施為無偏好性選擇,因此,只能和無補貼狀態時作出對比。假定農戶只能接受補償繼而更多的使用有機肥,或者不接受補償依然使用之前的肥料,上述兩種生產決策不受偏好的約束,于是設定農戶的行為只有兩種,分別為接受(是),拒絕(否)。以Y表示農戶的選擇意愿,Y=1時為接受補貼的行為,Y=0為拒絕此種行為。上述兩種行為的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

Uy=1 = Vy=1(Zi,C1,P1,s1)        (2)

Uy=0 = Vy=0(Zi,C0,P0,ε0)      (3)

只有(2)式的效用大于(3)式時,農戶才會切實感受到該項補貼措施的效果。(2)和(3)式中,V代表的是效用表達式,Z為農戶的特征向量等其他固有因素,C為農戶選擇使用有機肥料和不使用的成本,P為補貼數值,ε為隨機擾動項。

綜上,農戶的選擇變為一個0,1選擇,農戶接受補償(Y=1)的概率方程可以表達為:

P(Y=1)=P(UY=1≥UY=0)

二元選擇線性模型,必然服從Logistics分布,因而,關于U的效用選擇可以轉為一個線性的Logit模型,作為農戶行為選擇的計量參考。

?數據收集與分析

數據收集

2014年,課題調查組選取甘肅省定西市定西縣下轄4個行政村和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的3個行政村,就當地開展生態、科技扶貧的相關政策、措施和農戶行為進行了實地調研。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地受訪者的情況與生產實情,此次調研的時間選為7月中旬,因為該時間段為當地的農忙季節,農戶多數在家務農,只有少數外出務工或者經商。

此次調查共收回農戶調研問卷298份,定西地區調研的4個行政村共收集問卷151份,臨夏地區調研的3個行政村共收集問卷147份。經核查,有效問卷共296份。

調研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基本農戶信息,種植業概況,畜禽養殖概況,非農收入構成,生態環境基本狀況,農戶對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意愿等。

定西市位于甘肅中部,地處東經103°52'~105°13'、北緯34°26'~35°35',北與蘭州、白銀市相連,東與平涼、天水市毗鄰,南與隴南市接壤,西與甘南州、臨夏州交界。該地地處黃土高原、甘南高原、隴南山地的交匯地帶,屬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本次調研的地區為定西市安定區,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區域,光照充足,降水量較少,多為雨養型農業,突出特點就是人均耕地面積充足。

臨夏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黃河南岸,東與臨夏市、東鄉縣接壤,南以甘南州夏河縣為界,西與青海省循化縣毗連,西北與積石山縣相連,北與永靖縣隔河相望。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度地帶,地勢東北低,西南高,平均海拔為2298.6m。與定西地區不同的是,臨夏地區植被覆蓋良好,物種豐富,降雨豐沛,但是,光照不足,且存在人多地少的問題。

除上述農業發展存在的自然狀況差異,兩地在民族構成方面也有很大不同,臨夏地區居住農戶多為回族、撒拉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且多信仰伊斯蘭教。

兩地農戶對環境感知的反映普遍較好,但國家扶貧政策和扶貧措施在當地實施中仍存在較大問題。

如農業經營性和生產性合作組織很少,沒有形成規模生產效應;化肥用量沒有很好地把控,缺少技術人員的指導;沼氣池在建設后大多棄用等。

上述情況表明,在當地生態原本脆弱的狀況下,污染的困擾和危機仍可能加劇,因此,生態、科技扶貧政策亟待出臺。

變量選擇與模型分析

變量描述

因變量為農戶在有償引導(一定資金扶持)的前提下,有將有機肥比例提高到50%的意愿,選擇1表示愿意將有機肥比例提高到50%,選擇0表示不愿意將有機肥比例提高到50%。

自變量描述如下:

(1)個體特征情況:農戶個人特征方面主要選取了戶主年齡、是否戶主、家中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家中人員從業情況、有無加入農業合作社等基本信息。農戶提高有機肥比例的意愿表達與上述信息聯系緊密。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個體對新技術和新政策接納意愿的一個有利導向。

年齡問題也同樣對接受程度具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年長者會更傾向于選擇保守型的原有方式。

家中人員從業情況作為變量選取則是因為如果家中有村干部、醫生或者老師等職業從業者,可能會比一般農戶更具有信息優勢和政策的傾向性,對提高有機肥比例的意愿選擇會起到重要作用。

(2)農戶生產經營狀況:該類選取了土地面積、總收入、畜禽養殖數量、有機肥使用比例4個變量。本文以豬當量為有效利用糞便的基數,豬:牛:羊的折算當量約為1:5:0.33。因此,文中對于畜禽養殖量變量的估算,全部以折算的豬當量統一進行測算。

(3)生態環境的認知問題:環境認知問題的考察主要包括了環境保護主體的認識、對當前生活環境的感知兩類。對生態環境的認知問題可以測度農戶對使用有機肥料的態度,從而測評有機肥料補貼措施的可行與否。

如果農戶對生態環境問題較為重視,或者有所了解,就會樂意參與更多地使用有機肥料,以保證生產的安全可靠。

(4)地區虛變量:考慮到定西和臨夏地區的環境差異性較大,人口構成、養殖情況、種植情況迥異,故采用地區虛變量,以消除異方差等問題。經統計結果和相關比例測算(表1)可以看出:

2.png

農戶基本年齡集中在40~50歲這一區間段,比例為36.24%,但受訪者年齡差距較大,最年長者已經75歲,而年輕者只有18歲。

受教育程度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5.1年,一般為小學文化程度,但是文盲率較高,占總體受訪勞動力人口的24.83%,小學文化程度相對發達地區或者城市而言,仍是較低的受教育水平,我國的義務教育年限為9年,因此,當地的教育程度仍有待提升。

家中常住人口均值為3.94人。沒有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占總體受訪戶數的67.45%,說明在西部農村,合作社形式的生產經營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但已有農戶參與養羊合作社及一些信用合作社。

兩地的人均耕地面積為0.765hm2,該結果是定西和臨夏兩地的合計估算,實際調研得知,臨夏地區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于這個數值。

家庭總收入的均值為24802.43元,但該數值大部分來自農戶外出務工收入。

兩地豬當量折算均值為5.607,但臨夏地區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為消除不同種類畜禽造成的折算差異,統一選用豬當量為統計單位。

模型運算

由于考慮多重共線性對Logit模型的影響,在采用stata12.0分析Logit模型前,對所考察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作出了檢驗,經檢驗,VIF均小于10,平均變量的VIF為1.39,通過了多重共線性的檢查。將上述因素帶入模型分析后,得出結果見表2:

3.png

4.png

其中PseudoR2的結果為0.1791,說明模擬結果較好。χ2[LRchi(14)]為71.04,prob>chi2=0.0000說明該模型總體顯著。在自變量設置中,諸多變量存在二元變量的選擇問題,為了更好地對啞變量和影響因素作出分析,上述表格中列出了通過顯著性檢驗的自變量的邊際效應。

ROC曲線檢驗

為了對上述模型有更好的解釋力,本文使用ROC曲線對上述計量模型做以檢驗。ROC曲線一般用在生物學或者相關實驗學科中。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線也被稱之感受者曲線,是指敏感性與1-特異性的散點圖,即預測值等于1的準確率與錯誤率的散點圖,45度線左上方區域表示較好的解釋結果,越靠近原點表明效果越好,擬合度越高。

111.png

圖一表明模型的擬合占據左上方面積的77.34%,表明模型的解釋力較強。

?結果與分析

通過顯著性檢驗的變量一共有7個(包括地區虛量),在農戶基本信息中,只有是否戶主這一項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該變量與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提高與否有著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即戶主對選擇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這一現象更多的是持有反對態度。

與預想結果不太一致,可能原因在于,戶主掌控著整個家庭的勞作和經營決策,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提高,在整個西部生態脆弱區還是一項較為新穎的做法,存在一定的經營決策風險,作為理性行為人的戶主,很有可能選擇對風險進行規避,而繼續推行原有的經營策略。

與預期不同的是,教育與性別等因素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教育未通過檢驗的原因可能在于,農業勞動力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在農村,受教育程度也沒有十分明顯的區分度,因此教育對于此項決策類措施無較大影響力。

農業生產經營方面,除了“土地面積”這個變量結果不顯著,“有無加入合作社”、“總收入”、“有機肥使用占比”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1%上的檢驗,“畜禽養殖總數”通過了顯著性5%水平上的檢驗。

“土地面積”的顯著性檢驗與設想的結果有較大不同,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依照預想,農戶的有機肥來源一般是秸稈或者是畜禽糞便等農家肥,土地面積的廣袤,常常會帶來較為豐富的秸稈資源,即相對充分的農家肥資源。通過調研得知,當地農戶對秸稈資源的利用一般采用的是柴薪形式,幾乎無秸稈還田和農家肥制作現象;另外,當地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生產不普遍,農戶“土地面積”差異不大。因此,土地面積的大小對于提高農戶使用有機肥比例的意愿并沒有構成十分顯著的影響。

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明顯具有更強的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的傾向,原因在于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會形成更好的行為決策機制,并達到良好的一致性。

“總收入”雖然通過了顯著性在1%水平的檢驗,但相關系數接近0,表明總收入對農戶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意愿影響不大。原因在于,該類生態類補償雖然對農戶使用有機肥帶來一定積極影響,但補貼數額只是農戶整體收入中極少的一部分,對整體不構成充分影響。

畜禽養殖量對農戶意愿形成是反向比例關系,原因可能是養殖戶的養殖越多,種植的農作物越少,對有機肥的施用越不感興趣。“目前有機肥使用占比”與農戶意愿呈反向關系,該現象說明現行使用比例較高的農戶一般對畜禽糞便資源等作出了較好的利用,因此,在現有的資源配置下,提高到更高的比例會有一定的難度;相反,現行使用比例較低的農戶具有更多的提升空間。

農戶對環境保護意識部分,只有“對當前生活環境的感知”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對當前生活環境的感知”與農戶使用有機肥呈正相關關系,原因在于,問卷中對環境感知設置為3個區分度:不好、一般、好,是一個有序的過程。因此,作為理性行為人的農戶為了更好的環境感知,樂意通過其行為因素來維持甚至改善現有環境狀況。

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提高,必然會對周邊環境帶來較為積極的影響,而對生活環境感知不好的農戶對改善自身行為的感知度會明顯弱于感知良好的農戶。

地區虛變量與因變量呈負相關關系,即臨夏地區的農戶對提高有機肥使用的意愿要明顯高于定西地區。為更好地說明兩者之間存在的區別,對定西和臨夏地區再次做出邊際效應的分析。

表2中的結果顯示,臨夏地區對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的接受程度明顯高于定西地區,即臨夏地區比定西地區高出了33.7個百分點。

該種差異的原因在于,定西地區養殖數量較少,有機肥使用比例提高困難;臨夏地區的狀況為:首先,當地使用化肥較多,而農戶農家肥施用僅為全部肥料的10%~20%,提升空間較大;其次,當地農戶喜食牛羊肉,畜禽養殖量較大,農家肥施用潛力較為富足。

?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農戶使用有機肥的行為進行分析,建立意愿分析模型,得出有一定政策參考的結論:

在有資金扶持的條件下,農戶提高有機肥使用的意愿主要受有無加入合作社,收入水平、畜禽養殖量、目前有機肥使用占比、對當前環境感知及地區變量的影響。

經過實際調研得知,較之定西,臨夏地區農戶有更強烈的提高有機肥施用比例的意愿。兩地農戶不同的意愿感知主要源于當地生產經營方式、飼養數量的不同。

總體來看,增加畜禽養殖數,在有扶持政策的條件下,農戶有愿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

由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畜禽糞便和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不足,西部地區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經開始蔓延,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狀態令人擔憂。

建議政府應該提倡多使用畜禽糞便和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制作有機肥,并對有機肥使用的補貼形成有效的政策扶持。

鑒于西部地區的實情,如何提高有機肥的質量和施用比例,需要科技的指導與政策的指引。從維護農戶利益和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角度考慮,農戶為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付出了勞力、物力和財力,理應得到相應的補償。

首先,政府應該補償農戶制作有機肥的費用,如補貼微生物添加劑的費用等,以提高農戶對糞便和秸稈等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

其次,很多農戶對于制作有機肥的技術不夠了解,多數是選擇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直接還田或簡單堆制農家肥,因此,國家應給予技術支撐,配備相應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或者鼓勵已經掌握該類技術的農戶對其他農戶進行技術傳授。

第三,局部試點西部地區商品有機肥生產與流通。作為供應鏈上游的農戶既可成為商品有機肥的原料提供者,也可以作為商品有機肥的購買者,同時還可以從事村內村外商品有機肥的流通業務。這不僅可以提高農牧民作為原料提供者的收入水平,還可以有效推進西部地區有機肥產業的發展。

文章來自:《中國土壤與肥料》2016年第6期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農業環境科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宅男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亚洲最大国产综合91 |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A级片在线观免费观看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 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