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土地整治承擔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任,對于農村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我省的農業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土地規模經營有待加強、土地整治標準體系有待健全、農村周圍環境有待改善。對此,筆者建議: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按照全覆蓋、高效率、全面提升灌排能力的目標,重點加強土地整治中中小型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實施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圍繞農田溝、路、渠、站、林網等基礎設施配套,雨水集蓄利用、高效節水灌溉、小微型渠水源工程等方面對基本農田進行改造升級,建設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建立基本全覆蓋的灌排體系,完善塘、壩、水窖、打井等水源工程和田間末級灌排渠的建設。此外,糧食主產區政府支農的財政資金有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應該遵循政府投入和農業基礎設施投融資的方式,建立多元性的農田基礎設施投資主體。
以土地整治為契機促進規模化經營。在土地整治前期做好測量、確權、登記等基礎性工作,做到整治地塊面積明確、權屬清晰、記錄準確,并確定整治后土地權屬調整以及確權發證方案。在此基礎上按照現代農業規模生產要求,通過拆舊建新、合村并莊、歸并地塊、設施建設等的實施,提高農業機械與新技術利用水平,解決因地塊細碎、耕作分散造成的農業設施利用率低等問題。在土地整治之后,可以建立培訓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集體土地以合作、聯營、作價出資(入股)等形式依法自愿有償向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流轉,建立新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按照現代農業要求構建土地整治標準體系。一是統籌制定土地整治技術標準體系,明確土地整治對象和工作序列,分解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工作任務,統一土地整治標準制定與修訂計劃。二是加快標準建設的步伐,完善土地整治地方標準體系,對于土地整治項目的前期、項目實施期和后期管護的各個階段,做到有標可依,有標必依。三是尊重地方的“首創精神”,對于地方上可操作性強、對實際工作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做法可以積極吸取采納,作為地方標準制定的參考。
土地整治改善農村周圍環境。在農村生態環境方面,土地整治應從整體著手,在提升村莊經濟增長,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關注度,通過植樹造林、路網、排水系統等工程的建設,使農村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農村生活生態環境得到優化,促進新農村建設。可以借助適宜的工程措施對村落、農田、水利、道路、森林等進行綜合整治,促進整治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通過土地平整工程的實施有效降低土地坡度,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灌排保證率,使水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平衡利用。在加強景觀建設的過程中主要以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為依托,通過對農村空間的調整規劃,使各要素間相互協調、合理布局,提高農村生態系統的景觀功能,改善人居環境,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
劉友兆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鄭華偉為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