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全部安排到建檔立卡貧困村任職,滿1個聘期(3年)后,特別優秀的,可定向招錄為選調生,其余人員可考核招聘錄用為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6月6日《湖北日報》)
每年臨近大學生畢業時,各地都會出臺相應政策,從畢業生中招募一批大學生村官到基層任職。近年來,組織上對大學生村官的政策傾斜更加明顯,無論是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待遇,還是通過選調生招錄和考聘事業單位的方式解決其出路問題,都在無形之中增加大學生村官崗位的吸引力。
這種政策傾斜有其現實針對性,能夠讓更多有志于在農村干事創業的畢業生,扎根基層奉獻青春,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裝上“人才引擎”。同時,由于大學生村官的出路有了制度“兜底”,他們也能更加安心工作,將重心放到服務基層、建設基層、幫扶群眾上。這些都是政策傾斜帶來的正面效益,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背后存在的隱憂。
首先,部分大學生加入村官隊伍,僅僅是因為政策“利誘”。村官雖然算不上是什么光鮮亮麗的職業,但是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的現實語境中,選擇村官“棲身”成為了不少畢業生的理性抉擇。很多情況下,畢業生之所以能夠看得上村官這個崗位,并非村官工作本身多符合自己的興趣和理想,而是附著在村官崗位上的各種政策傾斜太過“誘人”。換言之,在這種心態驅使下,選擇當村官的畢業生,并非是出于對農村基層的熱愛,更像是打著服務基層旗號的“精致利己主義者”。試問,這樣大學生村官真的能夠為民辦好事服好務嗎?
據媒體報道,從2006年起,北京選聘的村官按照聘用制,在村里任期3年,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和黨支部書記助理職務,3年期滿后,報考研究生的加10分,同時在任職2年時,為外地生源的村官解決北京市戶口。這樣的政策照顧,自然也迎來了不少的大學畢業生加入到村官隊伍。而其中,不少外地大學畢業生選擇到北京當村官,最大的動力就是能夠解決北京戶口。懷著這樣目的畢業生,不過是將村官崗位作為一個跳板而已,更糟糕的是,未來針對大學生村官的政策紅利可能會越多,這樣的畢業生也會有隨之增多的可能。
其次,政策傾斜越多,大學生村官的榮譽感越低。不管是西部服務志愿者,還是“三支一扶”的大學生,抑或是大學生村官,起初民眾對這些人都有著一種天然的崇敬之情,因為他們的是奔著服務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他們的身上閃耀著青春的奉獻之美。原本這些崗位,都是充滿公益色彩的,從事這些事業的人往往都有很強的榮譽感和奉獻犧牲精神。可是,隨著村官政策越來誘人,這些崗位漸漸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職業,久而久之,在這個隊伍中的人,越來越多人學會了算計,越來越多人是為了攫取政策紅利。
最開始,大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大學生村官,除了就業壓力的因素外,更多源于青年人的夢想和奉獻。正是秉承著夢想和奉獻,不少熱血青年投身村官事業,奔走田間地頭,他們的服務很純粹,也更加高尚。大學生村官的這個精神內核,不能隨著政策的變好,而慢慢枯萎。否則,終有一天,缺乏精神內核的大學生村官,也只會是名存實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2017-06-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