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裘一佼等:工業強縣的鄉村逆襲

[ 作者:裘一佼?張澤民?高弛弘?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09 錄入:19 ]

——長興農業鄉鎮崛起現象調查

核心提示: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突出亮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作出重要部署,將推動廣袤鄉村發生深刻變革。

農業向綠,農民向富,農村向美……在充滿希望的浙江田野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向縱深推進,不僅是調整生產結構、產品結構,更在產業結構、經營結構上下功夫;不僅變革生產力,也在生產關系上有創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怎么實現?長興“農園新景”實驗示范帶提供了有益探索。

在浙北工業強縣長興,這是一條很特別的路線——318國道長興段,路兩旁極少有工業企業,一座座連棟大棚里,蔬菜瓜果盡情生長;一個個寂靜的小村,竟是鄉村游的熱門地,好一派江南田園風光。

這條總長38公里的道路兩旁,全名叫“農園新景”實驗示范帶,當地人稱“農業長廊”。地理上,它從東至西貫穿呂山、虹星橋、林城、泗安4個鄉鎮;產業上,它串聯起15個行政村的12個農業特色產業園。不過最重要的是,它輻射50多個經營主體和近萬村民,政策、資本、人員紛紛向此匯聚,擴大的是農民的“朋友圈”,激活的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經過3年建設并不斷提升的“農業長廊”,目前已頗具規模,質變也已發生。曾經的“經濟薄弱村”一舉成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強村;曾經默默無聞的農業大鎮異軍突起,GDP增幅躍至全縣各鄉鎮前列;優質農產品品牌接二連三涌現……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現實版的“農園新景”。

產業示范帶 鄉間的創業大道

——做強農業,載體和平臺不可或缺

在長興,一虛一實兩條線在這里交匯:一條是北緯30度線,另一條是318國道線。

從全球看,北緯30度線上有豐富和奇特的自然資源和景觀;從全國看,318國道從上海人民廣場一路通向西藏友誼橋,是中國最長的國道線,它們的交匯地帶,該是多么美麗富饒?

不過,這里曾經的現實是:工業化時代一度落后的地區。這一帶的鄉鎮,一直以來是農業大鎮,但農業規模不大,更說不上現代化;這一帶的農村和農民,以傳統耕作為主,壯勞力多在外務工,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大多是“經濟薄弱村”。

呂山鄉呂山村,如今是“農園新景”的起點,當時卻是被遺忘的角落。村支部書記錢錫忠帶著村干部反反復復繞著村里走了好幾遍,面對的是一個繞不開的核心問題:自然稟賦一般,沒有項目和資金,沒有產業拉動,鄉村發展不知從何入手?

傳統農業大鎮虹星橋,如今是示范帶的核心發展區。鎮人大主席伍永紅說,當時苦于“農業大而不強”,農產品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卻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極限了,綠色生產也跟不上;而且,農民外出務工和工資性收入增長在減少,55歲以上的勞動力沒有活可干。

318國道沿線的村和鄉鎮,普遍亟待轉型。2014年初,有些焦慮的呂山村和虹星橋鎮,被定格在一條充滿想象力的長廊里。

當時,長興縣的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江南茶鄉”“太湖風情”“岕里人家”三條風情帶,車水馬龍的318國道、沿路生產的蔬菜水果,讓長興人靈感一現:何不沿著國道線展示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的景觀,打造一條農業農村的創業大道?

于是,一條橫穿長興縣中部的“農園新景”實驗示范帶應運而生,它的目標如同其名字一樣——現代農業產業園就是農村未來發展的璀璨之星,把它們串成一線,傳統農業會有全然不同的氣象。

縣農辦綜合科科長王金星告訴記者,“農園新景”由政府總投資2.19億元,重點做好基礎設施,盡量讓農創客有“拎包入住”的體驗,同時,示范帶規劃之初,為12個現代農業園區分別做好產品定位,并引導各園區調整品種結構,引進新品種,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帶著這樣的發展理念,示范帶真正成了長興農業發展的“風向標”。在12個農業園區,大棚設施農業總占地5000余畝,其中連棟大棚700多畝,占全縣連棟大棚總面積的七成;2.5萬畝農業特色產業,重點引入當地不常見到的“新奇特”品種,并涌現出多個全縣“第一”——首個葡萄博覽園、第一條自動化蔬果穴盤育苗生產線、規模最大的優質草莓基質立體栽培基地……

農民“朋友圈”框架已經拉開,它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也有給力的政策舉措。政府的引導,不是體現在簡單的少種點什么、多種點什么,而是從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經營結構出發,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注重質量、效益、可持續發展。

田園綜合體 產業的孵化基地

——第一產業接二連三、向后延伸

“農園新景”里,已經出現了不少明星。

在呂山鄉品嘗果蔬精品園內的新鮮瓜果蔬菜,在林城鎮橋南葡萄精品園的風情長廊駐足賞景,在泗安鎮花卉精品園內欣賞四季的色彩繽紛……12個農業特色產業園,就像是一個個“田園綜合體”,衍生著新的產業和業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在沿線基層干部看來,他們在這條示范帶上的建設熱情,“像當年抓鄉鎮企業一樣抓新產業新業態”。2014年初,錢錫忠拿著“農園新景”整體規劃開始發動村民,到5月就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緊接著,村里依照一份為呂山村量身定制的施工圖“掛圖施工”,按照“一園一策”的要求,依照標準建起園區道路、排澇渠道、排灌機埠和噴微灌設施。

在虹星橋鎮,鎮里成立農業開發公司,并按統一租金價格、統一流轉期限、統一規范合同文本流轉全鎮5000多畝土地,引進13個項目,有5個千畝以上的農業特色產業園,成了示范帶上的“大塊頭”。

緊跟消費需求變化,發展綠色農產品,呂山村首先嘗到了甜頭。從2014年開始,村民根據自己的實力,在呂山村成立農業公司或是注冊合作社、家庭農場。

村民張水根承包100多畝土地,除了種植大棚蘆筍,還將30多畝土地平整、分割、建好配套設施,為城里人打造真人版“開心農場”,每天都有人開著小車來種地;聞風而來的外村村民王石開,承包60多畝土地,種植香蕉、木瓜等本地少見的熱帶水果,發展觀光游,預期每畝能做到5萬元產值。

縣農辦負責人告訴我們,“農園新景”的經營主體,八成是本地人,已經產生了明顯的集群效應。比如在虹星橋,5個農業特色產業園互相聯動,眼下鎮里急迫的一件事,就是把鎮內的園區進一步提升、整合、相融,推出“農園新景一日游”。

“游客來了,就要留住他們在虹星橋的停留時間,我在這里做了20多年的水產養殖,‘農園新景’也啟發了我,擴展養殖產業鏈。”在白水村,長興特種養殖業“漁老大”張斌如說。

白水村以特種水產為主導產業,去年10月,張斌如投資1000多萬元,啟動建設魚博館,現在4層樓高的集漁文化展示、銷售、餐飲等為一體的綜合體已進入內部裝修,預計今年可正式營業。

最早來到虹星橋鎮投資的上海商人陶利民,450畝火龍果基本穩定在畝產4000斤,市場價8至10元,大多銷往上海。雖然基地目前以生產為主,但他已經感受到集聚發展帶來的人氣,去年國慶長假,他順勢在基地推出“田園智慧購物園”,不光賣長興各鄉鎮的農副產品,還從上海自貿區引進了上千種進口產品。

“每個村里都有活干、有錢賺,這是最大的變化。”伍永紅說,農業大鎮已經開始由大變強,去年虹星橋鎮的GDP增幅躍至全縣第三。

在他看來,農民“朋友圈”已經非常豐富和多元,“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并不像過去想象的那么難,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和農民參與形成合力,農業農村農民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

鄉村CBD 村民的創富中心

——產業融合,不能把農民丟在一邊

沿著318國道繼續向西行駛,連棟大棚越來越多,面積也越來越大,一幢幢彩色的民居出現時,當地人介紹:“這就是鄭家村,我們的鄉村CBD!”

鄉村CBD,怎么理解?你可以想象在城市,高樓大廈密集的地方是城市的商業中心,各種商業設施、公司企業集聚。“農園新景”上的CBD,則匯聚了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種農業主體,他們的表現形式,就是果園、種植基地、農業綜合園、親子樂園……多得讓人應接不暇。

鄭家村村支書孫炳泉站在村口,熱心地為路過這里的人們介紹:“中國3D彩繪特色村,快進來看看!”

走進村子,從民居外墻到腳下走過的村路都是3D彩繪,足有3000多平方米,讓普通的農村有了不一樣的味道。鄭家潭水清澈見底,水面上架著一座索橋,潭邊建了一個草人王國和一個恐龍園。孫炳泉告訴我們,很難想象,這個歷來以水果種植為主要特色的小村,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孩童的游樂園,去年十一長假,鄭家村每天的接待量都在上萬人次。

“以前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特色,村民的錢袋子鼓不起來,現在鄉村建設有了基礎,通過鼓勵村民充分參與和獲得收益,使他們的生活改善和村莊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孫炳泉說,“農園新景”建設開始之前,村里負債80多萬元,如今村里有3個農業休閑觀光項目,通過土地流轉、房屋出租、魚塘承包等租金,村集體收入一年就近40萬元,去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2.8萬元。

不過,成了“網紅”的鄭家村,除了“好看”,更在向“好吃好玩”發力。原先在泗安鎮做苗木生意的村民倪建明,在村里開始用3D畫美化墻面時,就感覺到了鄉村旅游的契機,他回村成立金塘灣親子樂園,主打家庭游,綜合果蔬種植、農業科普、鄉間灶頭、親子游戲等功能,實現農業與教育、旅游的“田園綜合體”。

一月湖羊、二月草莓、三月梅花、四月櫻桃、五月藍莓、六月楊梅、七月葡萄……其實,處在“農園新景”里的村民,都能如數家珍地報出這樣一張“好吃好看又好玩”的月歷。這樣的“三好”農業,正契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在鄭家村,還有另外兩家休閑農業觀光園,這些進入農村的新型經營主體、社會資本,正在與普通農民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因此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

在果蔬種植區,懂技術的村民易德意是“田園大管家”,他原本在家務農,土地流轉后,倪建明請他來果園幫忙,一年的收入除了土地流轉租金,還能平均拿4萬多年薪,“果蔬種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價格和農場的口碑,當然也關系到自己的收入,干得好還有獎金呢。”易德意說。

此外,在呂山村,村里聯合市、縣的慈善總會,建設30畝臺灣紅心火龍果基地,也是全縣首個“造血式”慈善扶貧孵化基地,基地優先安排低保戶、殘疾人家庭工作,按時發放勞務報酬,并把每年經營所得凈利潤用于本村困難群眾的救助。

孫炳泉說,農民“朋友圈”,無論是打造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載體和平臺,還是通過其他形式和途徑,最終的落腳點是農民增收。就在鄭家村,有一個“農園新景”黨群助農平臺,為農戶進行技術指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市場對接、電商銷售等多方位指導服務,“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主體是農民,產業融合,不能把農民丟在一邊。”

本報記者:裘一佼 縣委報道組:張澤民 實習生:高弛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日報 2017-02-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领导玩丰满美女 | 日本女生午夜性高潮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另类列奇 | 日韩欧洲区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制服aⅴ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