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貧窮不僅要“精神脫貧”和“物質脫貧”,還要“心理脫貧”。目前,心理健康已成為脫貧的一個重要參數,面對急劇的社會變遷引發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心理疏導工作尤為重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群眾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幫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進而,構建健康有效的心理疏導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
探索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機制。理論和實踐表明,針對重點人群或特殊人群,如兒童青少年、婦女、失業人群、重病人群、受災人群、職業人群等等,建立動態評估體系,并且定期向社會通報關鍵性指標,以此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并盡早地針對發現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重點人群的心 理應對能力。建立公共突發事件、災難心理干預應急預案,對社會民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可能造成嚴重影響的公共突發事件,通過心理干預,以防患于未然。
理順關系,加強對心理機構的管理。關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對心理健康的追求,是社會運行的客觀需要和人類發展的內在要求,應該成為整個社會和個人的重要生活主題。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各種形式的心理服務機構會應運而生,政府必須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加強對這些機構和人員的監督、管理和規范。通過解釋、說明、溝通、激勵、引導等方式,疏通人們的心理障礙,使其不良情緒得到宣泄,心理壓力得到舒緩,促進其心理健康和平衡。心理和諧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力量,是人生的一個課題和使命。
(作者單位:貴州省龍里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