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蒜出現胖頭蒜(一層層長皮而不借蒜瓣)和花生瘋長爛秧病(花生僅生秧苗不坐果、花生爛秧)之后,以大化肥、大農藥、農膜、除草劑為主的所謂現代農業再暴新問題:山東沂蒙山區花生種植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白菌病。這是筆者最近在山東帶學生做實驗時發現的現象。
生病的花生在根部,出現較為嚴重的白菌絲,已近成熟的莢果腐爛,甚是可惜。
見到弘毅生態農場所在的蔣家莊村支部書記周景林時,他匆匆忙忙騎摩托車往地里去,去看他家的花生有沒有生白菌病;筆者也帶學生進行了調查。該村花生生此病的比例非常高,幾乎每一塊花生地都有,原來非常高產的地塊最嚴重。
面對該病,農民一臉困惑,他們拿著死秧的花生到我們的生態定位站詢問原因。
一些農藥販子趁機賣農藥,告訴農民噴灑一種治霉菌的農藥可治。農民蔣文炳按照他們提供的信息購買了農藥,還擔心農藥進入不了根部,采取了灌根的辦法。
但農藥使用后一點效果也沒有,花生照樣死去。
所有生病的花生都采用同樣的模式,農民為圖省事,將花生種植在地膜下,在地膜里澆灌了農藥,一次性使用了化肥,噴灑了除草劑。保溫、保濕、除草等多種“好處”,帶來的是花生秧苗的迅速生長,為了防止徒長,農民們再往秧苗上噴灑矮壯素。
這是一種典型的“懶人農業”,既想省事又想高產。該模式實施了二十多年,一直被農民歡迎,花生產量也較傳統的高。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農藥殘留高,農膜無法降解,對于這些農民均不關心,他們自己不吃。然而,今天又出現的嚴重的瘋長爛秧和白菌病,花生大減產,農民就著急了。
生病的原因疑似與植物生長環境惡化有極大關系。覆蓋農膜在剛播種后的干旱時期有好處,能夠保溫保濕,然而進入高溫的雨季后,上述優點變成明顯的缺陷。
在農膜之下,熱量無法釋放,水分運動受阻,在加上農民早期施加的農藥和化肥脅迫,花生遭遇了一種高溫、高濕、微毒的典型生理逆境。
在這樣的環境下,白菌得以滋生;即使一些耐農藥的害蟲也照樣繁殖。
目前留守農村種地的是老人和婦女,面對他們辛苦勞動眼看就要到手的果實被白菌和害蟲(收獲期金龜甲幼蟲將會危害花生,農民被迫提前收獲)奪走,筆者研究團隊非常著急。
農民前期因偷懶釀成后期手腳忙亂和花生大減產,這是他們意料不到的。
其實,告別白菌病不難,只要換一種種植方式即可,恢復花生正常生長的水、肥、氣、熱條件。
弘毅生態農場種植的花生,不用農膜、不使用農藥和除草劑,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有機肥,花生健康生長,沒有出現白菌病和爛秧病,后期也沒有害蟲危害。
對于這些優勢,蔣家莊的農民是親眼見到的,但他們還存在僥幸心理,依然想采用偷懶的辦法,寄希望于來年花生不生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公眾微信號 生態家園 2017-07-1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