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但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干部熱衷于“彗星式”調研,為人民群眾所詬病。一位鄉鎮干部說得好:省里下來個分管副廳長調研,市里要安排副市長陪,副市長叫上副局長,副局長又拉上業務科長。到了縣里,再加上縣委書記、縣長、副書記、分管副縣長……一進村,人連成一串、車排成一隊,從頭到尾望過去,可不就像拖著一個長長尾巴的彗星?(7月16日 新華網)
“彗星式”調研,確實是一個新詞匯,但其現象卻是一個老話題了。大凡縣級以上的檢查調研,不少地方都是旗風浩浩,動輒一行十數人乃至數十人。面對如此龐大的調研隊伍,下面被調研的單位、部門叫苦不迭之余,還得按要求作好充分準備“嚴陣以待”。結果,看到的是表演式的“秀場”,調研者可層層卸責,往往弄得最基層的干部左右為難。
造成這種“彗星式”調研的原因,跟大程度上是調研目的“走偏”所致。毛澤東同志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我們搞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精準地掌握現狀,察民情、知民意,然后再因地制宜地制定措施,立足現實謀發展。而這種隊伍龐大,仿佛“乾隆皇帝下江南”般的“調研”,是很難調查到真實情況的,雖然“深入調研”了,但還是不具“發言權”,就此制定出的措施、辦法,多半都是不接地氣,效果堪憂的。
據悉,特別是需要“深入群眾”搞調研的,簡直苦了下面最基層的干部們,除了當干部外,還需“編劇”“導演”一肩挑。他們事前要對“相關群眾”作好安排,從家庭現狀到問題回答,都要做到既像真實的,又要按領導的意圖講。這群眾當起“演員”來,還很難保證不出“茬子”。這拖著“彗星尾巴”的調研組,就在最基層的干部帶領下,按照編導好的路線,“隨意”走進群眾家中,認真“聽取”來自最基層的“民眾呼聲”。
可想而知,如此的“調研”跟直接聽取領導干部的“匯報”又有何差別呢?不過是對上忽悠領導,對下忽悠民眾,黨的方針政策就這般被逐級玩弄于“股掌”。民眾不明白的,就是“上面”的領導干部明明知道被“忽悠”了,但還是“欣然接受”。其實,從一些“久經官場”者口中得知,這樣的“調研”不給自己填麻煩,“只要勉強過得去就行了”。嗚呼,原來真正被“忽悠”的,不是“領導”,而是群眾呀!
可見,這種“彗星式”調研的根子不在下面而在上頭。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基層的形式主義,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如果“上面”的領導從源頭上拿出甩掉“彗星尾巴”的決心,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調研檢查工作“輕車簡從”;同樣,受調查研究的單位、部門也無需去搞什么“包裝”“編導”式的迎檢,只需按要求抓好常規工作,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困難如實向調研者說明就行。
這種不帶“彗星尾巴”的調研才是真正的“調研”,最基層的聲音才能“上傳”,調研者才具有“發言權”。就這一點來說,上個世紀的“浮夸風”就是典型的例子,那畝產幾千斤甚至超萬斤的“上報”數字,讓上面知道“大豐收”,還以為百姓足食豐衣呢,可最終的受害者還不是老百姓。因此,調研不帶“彗星尾巴”,才是主共產黨人一貫的調查研究作風,必須得到發揚光大,我們的事業才會蒸蒸日上!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