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花生收獲以來,唐河縣持續陰雨天氣,100多萬畝花生仍有三分之一泡在泥地里。根據天氣預報,10月10日后又將開啟雨季模式。災情就是民情,民情就是命令——唐河縣萬余名黨員干部放棄節假日休息,奔赴田間地頭,幫助農戶搶收花生,力求兩天時間將全部秋作物搶出“澇窩”。(新華網 10月9日)
一則題為《萬名黨員干部“搶”秋忙》的新聞,又一次對新時期黨員干部究竟應該怎樣為民服務這一話題作出了無聲的詮釋。說到服務,有人就認為都是些虛空的說教罷了,認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說“服務”簡直是無稽之談。在一些地方,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確實發揮得不好,但這絕不是主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一系列常態化的學習教育活動,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在不斷增強,從辦公室來到田間地頭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已經成為了工作的常態,災情中更能體現黨員干部的風采。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古人尚有如此為民情懷,何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完全是抓住了“民生”這個根本,深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民生之道。古人講順應天意,共產黨人講順乎民情。這不,無論是反腐倡廉,還是脫貧攻堅,哪一項工作不是以群眾為中心的呢?只是在現實中,也不排除那種只顧抬頭走路,忘了腳下“初心”的人。這樣的人,在災難面前往往缺乏主動性,甚至會視而不見。
“災情就是無聲的命令”,無需披掛,無需沖鋒號響,只要群眾利益受到損害,黨員干部就當義不容辭,沖鋒向前。誠如唐河縣的花生,泡在水里一旦發芽,百姓一季辛苦就將付之東流。一邊是幾十萬畝未收獲的花生,一邊是持續陰雨的挑戰,群眾利益眼看就要遭受嚴重損失,該是“用兵”的時候了!全縣萬余名黨員干部,在百姓利益與節假日休息之間,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他們奔赴田間地頭,用行動踐行著群眾路線,踐行著為民情懷。他們將秋作物搶出“澇窩”,秋作物見證著他們的崇高。
“急群眾之所急”,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實踐起來也許還困難重重。在現實中,毛澤東同志批評的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黨員干部依然存在。他們往往把黨章黨規、鏗鏘誓言掛在嘴上,一到該出馬、該沖鋒的時候,就開始畏手畏腳,拈輕怕重,有的還奉行“逃避主義”。面對“群眾之所急”,其實不需要深入動員,不需要強烈號召,為群眾排憂解難應成為黨員干部的本能。“見榮譽就讓,見困難就上”的要求雖說貌似有些不公平,但那正是黨員干部“高風”之所在。
在一些地方的民意調查中,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指數總是不高,部分黨員干部不知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一味去埋怨群眾不知足,不懂得感恩。其實,一個地方群眾臉上的笑容就是對黨員干部工作的最好肯定。只要用自己的付出幫助百姓脫貧致富了,或是挽回了像唐河縣這樣的秋作物損失,那群眾還不感到“幸福”滿滿嗎?須知,幸福感不是資料上“填”出來的,滿意度更不是用命令“壓”出來的,而應該是發自群眾內心的,不摻半點雜質的純潔感情,永遠都玷污不得。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